2013中国电视节目观察
2014-12-21阚迺庆
□ 文/ 冷 凇 阚迺庆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新闻节目:民生新闻再出发 顶天立地做文章
民生新闻在独占十年风光之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题材之困、文化之困、收视之困。但是以“贴近性”作为立身之本的地方台很快认识到:民生新闻是可以不断深耕的土地,而地方台不能在此失守。
基于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在业界一度领跑的“南京零距离”变身成为“零距离”,实现从“时空距离”到“心理距离”的升级之后,民生新闻在全国各地升级不断,开始实现了从对“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的强调到关注“生产、生活资料,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百姓生活的整体样态”。
1.“新闻联播”:寻找“最美”形象,汇聚民间正能量
作为中国特色的头牌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是业界最瞩目的新闻改革风向标。2013年,“新闻联播”除了节奏加快、信息量加大等改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身段下移,视线与平民实现主动对接。2013年,“新闻联播”记者不断“寻找”,寻找的对象有“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消防队员”“最美孝心少年”“最美村官”……记者在路上,发现发掘,感动感悟,让人理解社会各色人等的不同状态和辛劳,汇聚社会的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2.电视问政:让官员出汗,让百姓“出气”
电视的核心资源是平台,电视新闻要“顶天立地”,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接上地气,并把民情民意汇总上达。电视问政节目大行其道也就在情理之中。武汉台“电视问政”,天津台的“我和区长面对面”,立足解释解决,让百姓解惑解气,栏目也成为聚热、造热、散热的平台。
问政节目实现了主流媒体话语场和民间舆论话语场的对通、对接,在新形势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3.帮忙节目:为平民说话,帮百姓解难
在新闻中寻找生活服务落点,成为民生新闻的一大亮点。针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难事,苦事,从新闻节目中纷纷“裂变”出一批“帮忙节目”,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钱塘老娘舅”、扬州台的“新闻女生帮你忙”、温州台“闲事婆和事佬”、梅州台的“维权820”、汕尾台的“有话直讲”……大大小小栏目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化记者出动了,他们中,有古道热肠的苏大哥(河北农民频道)、憨厚朴实的二哥(天津公共频道)、懂人情不世故的老娘舅(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伶牙俐齿的帮女郎(安徽经视)、快人快语的大小燕子(湖北垄上频道),听你拉事说理,为你排忧解难。成长了一批在当地有显著传播效应和观众人脉的主持人,成为节目的品牌。
继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成长为卫视大战中的突围利器之后,还有频道准备升级成专门的帮忙频道,但如何克服帮忙节目题材单一、缺乏信息量、收视群体受限和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弊端,在调解、维权、帮助等方面做足做透,做到帮忙不添乱、帮忙不越位、帮忙帮到底,还有待进一步探寻探索。
唱歌节目:选秀竞逐成大年 红海血战现蓝海
1.“好声音”一路领跑:选秀进入3.0时代
如果说2004年的“超级女声”以短信互动投票创造了选秀1.0时代、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引进国外版权的模式把中国选秀带入了2.0时代的话,那么“中国好声音”则以网上网下的互动营销和多屏轰炸引领了选秀的3.0时代。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中国好声音”创下了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在互联网上播放了15亿次之多,让人惊叹。
“快乐男声”紧随其后,尽管在节目模式的创新性方面不如“中国好声音”乃至同出湘门的“我是歌手”,但是在新媒体推介方面可是做足了功课:与爱奇艺合作,对方投入两亿媒体资源进行推介;与势头看好的QQ音乐全面合作,特别定制“摇一摇搜歌”功能;发布官方互动平台YY,并为此专门修改原有赛制,被淘汰选手在YY“热血复活”。节目与网络同步直播,共创收视奇观。
2.电视大片时代:引进版权,热衷博弈
2013年中国电视台是海外模式引进的大年,全年引进模式不下60档之多。各家电视台寻找捷径,热衷版权引进,做节目前先找模式已经成为节目策划创新的固定套路,研究者发现,中国电视已经“淘”完了欧美收视靠前的综艺节目模式,模式引进成为炙手可热的大生意。从国内热播的节目来看,可以说在收视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节目,几乎都是从境外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是喜是忧,是苦是甜,是商业的成功还是创意的失败?人言人殊,不一而足。
3. 细分市场:红海里的蓝海战略
2007年“第一次心动”事件后,风起云涌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偃旗息鼓,而2013年选秀节目风云再起,成为选秀大年。细数一下,2013年多达15档之多的卫视音乐选秀节目看似大同小异,一片红海,其实是诱人而相异的蓝海。
浙江“中国好声音”倡导“专业素质”;湖南“我是歌手”主打“台前幕后”;“快乐男声”号称“本土化和多样化”;北京“最美和声”卖点是“与明星合唱、组队对抗”;“中国梦之声”彰显“高端大气,国际范儿”;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则是“明星运动,观众裁判”;央视的“梦想星搭档”则延伸了“梦想合唱团”的公益路线,将公益主题进一步凝炼为“为了孩子”。各家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分别有不同的定位策略、制作方式,营销技巧,细分了庞大的选秀市场,也决定了选秀节目的不同风貌。
4. 广告商砸钱:综艺节目成为豪赌场
电视节目制作成本巨大,门槛抬高,大型综艺要么大赢,要么大输,电视成为又一豪赌场。据报道,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冠名2亿元,独家网络直播权1亿元,特约播出权7000万元,互动支持4600万元,手机支持2000万元,15秒广告由36万元涨至115万元,整个节目入账超过10亿元。
随着业界竞争进入海外版权抢购时代,中国电视随之进入大制作和高投入、高水准的大片时代(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电影进入小投入、回报大的“小片时代”),大型综艺节目成为央视、湖南、江苏、浙江、东方等几家“豪门”卫视的“家宴”,节目资源也基本被这几家做大的卫视垄断,这一现状也直接加速了中国电视的分化,促使卫视阶层形成固化。
5. 新媒体改变选秀:视频分流,微博营销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性,正在进一步赢得年轻群体的青睐。社交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节目的传播环节之中,甚至进入节目的生产制作流程中。
“我们不是刻意做给你看,而是做在你刻意看的地方。”综艺选秀通过微信、数字App、电子杂志等方式拓展新媒体营销。网络平均点击量占据节目收视总量的三分之一,回报巨大。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搜狐视频中“好声音”带来广告2亿元,创造国内视频网站单个项目广告营收的最高纪录。“好声音”延伸出“互联网好声音”和“App好声音”,打造新的网络社区节目。
其他节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领风骚各几天
2013年对于充斥荧屏的电视晚会来说是个“灾年”,依仗地方政商买单的晚会被禁止。与此同时,徘徊在媒体门外多年、不得其道而入的民营制作公司开始活跃。星空卫视多年落地未果后,结束门外徘徊,转身制作,旗下的灿星继在东方卫视成功运作“中国达人秀”之后,“中国好声音”转战浙江卫视,取得空前成功。制播分离解放出的生产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灿星、唯众、世熙、天娱、天择……纷纷怀揣利器,进军以往高不可攀的主流卫视,给娱乐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节目类型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真人秀、脱口秀、游戏秀、诗词节目、美食节目、生活服务节目……电视创新大大提速,瞬时花开,又很快湮灭。纪录片被形形色色的“档案”“传奇”“真相”栏目所“罐装”,真实的叙事还原了历史的质感,时空的阻隔成就了生活的诗意。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代际交流节目开始红火,中国式情感被赋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辅以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突转”“发现”,不温不火的镜头讲述中,承载了人情文化,也丰富了电视叙事的范式。由此生发而出的思路是宏大的——只要瞄准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背景,号准公众关切的文化脉搏,再找准与之相匹配的节目形态,那么,节目离成功的距离大概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