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古琴文化?
2014-12-20吕沁融
吕沁融
与此同时,我们这个年代的音乐出版人,也要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和考验。因为电子软件打谱、电子阅览、多媒体配套等新技术早已改变了传统手工制作方式,这使得钢琴谱、管弦乐谱、总谱、歌谱等各类西洋乐曲谱的出版日趋达到国际水平。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曲谱的出版却一直依赖西方打谱软件,停留在简谱或者简线对照谱的阶段,无法满足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表达。如何从出版角度对几近失传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谱面上的保护和传承,是数字出版时代的新课题。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那年,中国地区仅申请到八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而古琴是唯一获选的遗产。当古琴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大众的焦点时,有关古琴的历史溯源、琴曲还原、琴谱搜集、琴家演奏、琴人考证、制琴等各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亦是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它的结构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更居“琴棋书画”之首。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古琴近来却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方面,作为最值得收藏的世界文化遗产,古琴的拍卖价格均出现暴涨;另一方面,古琴音乐的学习不断升温,只有士大夫才能演奏的“文人琴”已经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进入了大众的音乐学习视野。
与西方的五线谱相比,减字谱是独属于中国的古老记谱系统。最早的古琴记谱法为文字谱,即用文字详细叙述全部演奏指法动作,因此又可说是一种指法谱。如此说来,用文字谱来记录琴曲之“繁琐”可想而知,现存仅有的文字谱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为提高记谱效率,晚唐时出现了简化文字谱的减字谱——使用减笔字组合来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清代的《大还阁琴谱》开始采用徽分记谱法,将相临的徽间分成十等分,按音音位记成“几徽几分”,提高了音位的准确度。减字谱在传统琴谱中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古琴文化主要由古琴、琴家、琴曲组成,也是古琴音乐保护的三个重点环节。打谱是古琴家按照减字谱把琴曲弹出的过程。正如上面所说,减字谱并未记录琴曲节奏等音乐细节,因此需要古琴家进行再创造。古琴演奏家张子谦曾说过,打谱的过程可谓“小曲三月,大曲三年”。因为打谱者需要反复记录修改,不断弹奏,并在此过程中揣摩原曲的气质和意境,使乐曲的演奏清晰流畅,结构完整,因此在打谱上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是数月甚至数年。
由于各个时期的琴家都持有不同的琴风,同时又随着演奏艺术的精进,随意对原谱作出增删润色,因而同一首琴曲在不同时代、不同琴家的手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不同的审美倾向。这些琴家不同的演奏版本,也会通过打谱成为不同的乐谱版本。
打谱的困难与演奏版本的多样性,使历代出版的古琴曲谱显得弥足珍贵,如: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朝初年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汉代最重要的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清代影响较大的《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蕉庵琴谱》直至民国时期的《梅庵琴谱》《琴曲集成》。
与历代流传的精美乐谱相较,现代琴曲的出版却参差不齐:市面上相关古琴的出版物五花八门,除去古籍影印外,大部分是作者手写,少见楷体拼字,甚至有一本书中每一曲的乐谱字体都不同的现象出现。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古琴音樂的出版遭遇这样的技术瓶颈,无疑是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一大阻力。
2012年6月,上海音乐出版社遵照《上海数字出版业发展专项指南(2012版)》中“研究数字化还原、多媒体展示等技术,建立面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展示平台”的要求,对古琴保护工作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减字谱,展开科技性的创新研究。“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平台一期”利用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整合传统出版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古琴减字谱字库、古琴乐谱内容数据库与视听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以期为国际性古琴乐谱研究提供参考标准,为古琴打谱应用提供相关支持,为古琴音乐的出版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古琴音乐教育提供资源服务。
一是字形标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一个类似汉字“黑、宋、楷”字体标准的、针对减字谱的字形设计标准。上海音乐出版社集结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权威造字专家,与多位著名古琴家共同设计了一款“常用古琴楷体字形”标准,并首批创建了容纳有四千六百个标准化减字谱、符合国际UNICODE字符标准的数据库。
二是应用。研究如何综合利用古琴的指法、减字谱字符的结构,设计一套简单、易学、易用的古琴减字谱专业输入法,不仅适用于古琴专业人士及爱好者,也适用于古琴专业书籍的排版制作。项目设计了可自动识别并切换“拼音检索”“五笔检索”和“四角号码检索”的智能减字谱输入法,可以在办公软件、打谱软件、即时通讯软件和网页搜索框中便捷使用。有了这套输入法,将古琴减字谱字库应用到数字打谱、数字排版、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等多方面的应用领域就不再是难题,甚至还可以进行多功能数字产品的研发。
三是传播。通过搭建权威的古琴资源库,建立富媒体互联网展示平台,将多媒体资源与古琴减字谱进行交互性链接,实现减字谱平面涵义的立体化呈现。富媒体互联网的展示平台名为“七弦琴馆”,上线后将实现琴曲试听、琴谱查找、减字谱研究、互动学习等功能。
传统需要保护,传承需要创新。“减字谱”作为古琴音乐的文化符号,它的科技创新将掀起整个古琴产业链的数字化革命,而数字技术又可反哺到传统艺术的出版传承,因而更好地服务于古籍的整理与修复工作,实现“如何真正地保护与传承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双命题。
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大师一直致力于挖掘古琴艺术在当代的传承意义,并关注古琴教育方式和出版技术的革新。在获悉“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项目的成果后,他亲自校验了减字谱库、减字谱输入法等功能,并赞誉“这是足以颠覆古琴传播方式的大好事!”
2014年6月15日,陈雷激演奏私享会及“传世名琴”系列新专辑签售会在红坊艺术创意园区举行。此套专辑收录了演奏者用晋代名琴“猿啸青萝”和宋代官琴“复古殿”演奏的《流水》《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经典琴曲,还收录了演奏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原创作品《画卷》及民间改编乐曲《二泉映月》。随着新专辑签售会的圆满成功,陈雷激先生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系列出版合作正式启动。2014年10月,“雷激古琴系列”的第一本教材即将问世。这是首次采用“标准古琴减字谱楷体字库”进行打谱的古琴出版物,它将采用全新的排版方式,从视觉上传达古琴文化的内涵,成为古琴教材市场拓展出版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