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2014-12-20梁亚敏

山东青年 2014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梁亚敏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序列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标志;第二次飞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两次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深入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这里讲的飞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新成果或阶段性的理论成果,而是指对某一较长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系统的科学认识和总体性把握,是对这一理论创新性和成熟程度的肯定性评价和界定。”[1](P12)提出两次飞跃的重要论断,主要是基于两大历史时期、两大历史任务、两次结合、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而言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解决的是如何进行民主革命问题,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解决的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发展逻辑上,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重大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中,建党之初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期”。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由被动接受传播转到主动对接、积极借鉴。以李大钊、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开始逐渐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主动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问题。但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复杂问题,特别是思想认识上不充分,理论准备不足,加上对当时的具体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在这些问题的叠加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应对当时的革命问题,结果马克思主义没能结合中国实际、没能真正实现“中国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觉醒,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不再迷信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再把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而是更多地考虑和兼顾中国革命的实际,从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遵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七大的历史性伟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解决的历史课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产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创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而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进程和理论成熟度来讲,第一次飞跃获得了几个重要成果,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升,包括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经验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课题而进行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成果。这个历史课题就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到党的十七大形成标志性理论成果,其间历经多个历史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贡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三大历史阶段

三大历史阶段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鲜明的理论成果。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初成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建设问题,其形成的实践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诚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2](P56)这是在实践层面对第二次飞跃初步实现的权威表述。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初成阶段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大内容,这九大内容融汇成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构架,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进而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3](P9)这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第二次历史性理论飞跃初步实现的权威表述。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以后到党的十六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推进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对党的重新认识和建设问题,于是在理论上创造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推进和不断拓展。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要解决对发展的重新认识和科学推进问题,于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科学集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成果: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在政治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了新时期以来旗帜的称谓;在实践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在理论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新时期以来的全部理论成果整合到一起,集成第二次历史性理论飞跃的最新成果。endprint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突破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有七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其一,对时代主题的突破性判断。改变了长期以来关于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提出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从而为新时期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二,对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突破性认识。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会很快进入共产主义阶段的错误认识,成为新时期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其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突破性认识。“澄清了长期以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的各种不清醒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打破了离开生产力观察社会主义、以及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动力、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问题等旧的思维定势。”[4](P8)其四,在体制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打破了中国奉行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五,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为制定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遵循。其六,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生产力发展、同社会主义新文化、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党的建设新的纲领。其七,把人类社会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提到全新高度。从根本上突破了“以物为本”、“唯GDP”的发展理念,逐渐步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最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虽然已经形成,但并不意味着这次飞跃的结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延续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还会融入新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不断拓宽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比如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共同规律。第一,两次飞跃理论创新方式具有一致性,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情的结合)。第二,两次飞跃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两次飞跃的根本立场一致,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摆脱贫穷,步入小康社会。第四,两次飞跃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五,两次飞跃都是一个渐进过程,都以形成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标志。第六,两次飞跃的实践品格内在一致,都强调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七,两次飞跃具有一致的基本路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只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路径,除此之外还有两条路径: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文化的结合,另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独创,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些综合在一些,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基本路径。”[5](P1)第八,两次飞跃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第一次飞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解决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6](P4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传统形态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和质的飞跃。毛泽东虽然未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但其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却为第二次理论飞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多方面准备,是第二次飞跃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秉承第一次飞跃的科学成果,结合新的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新认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推进。从历史逻辑上说,两次飞跃一脉相承,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

进程中。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大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而贯穿于这两大理论成果中的哲学理论却是一个,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P14)两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秉承了第一次飞跃的精髓,必将随新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拓展实践外延,不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瑞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哲学思考[G]//王国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

[6]余品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J].学术季刊,1994(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及改革创新研究”(CJS13-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