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状况
2014-12-20朱珏
朱珏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然而,当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授过程中却遇到一些瓶颈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现状
笔者在浙江省高校中随机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关于这一话题的调查,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同学们普遍认为都属于被动学习,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太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只是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过,但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学习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可谓一知半解。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于都是被动接受,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理论只是为了考试或是别的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现实目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真心接受这一系列理论。在调查中,同学们普遍觉得无论自己是否真心接受这些理论,都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媒介
当问及同学们日常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时,答案在各高校中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理论的学习与接受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当问及其他一些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网络、微信、微博等对同学们接受这类理论成果是否有帮助时,回答也几乎是一致的:这些平台会促使同学们关注一些热点问题,但对于理论的接受而言,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学们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而时下人们常用的信息平台对于同学们接受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现实环境
当问及同学们为什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且平时除了课堂,基本不主动接受其他渠道的学习时,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总结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观点。一是同学们觉得一直以来,这一系列理论的传授模式让他们只知道这一理论是什么,而根本弄不清楚这一理论的来源、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这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同学们觉得乏味,因此不愿意真心接受;二是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尤其是各种思潮的冲击,让同学们感觉到无法判断,无所是从;三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的转型期,许多问题日益突显,许多同学关注到了这些矛盾问题,却发现自己平日所学的理论无法去解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因此逐渐对理论的接受度降低,甚至是产生怀疑心理。
(四)当代大学生对理论传授者的看法与感受
对于理论的传授者,同学们普遍认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取决于授课的教师,其人格魅力、知识拥有度、授课的方式都与授课的效果与同学们对这些课程的认可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由于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授课教师在课堂把握上尤其是与学生的互动层面都是同学们所认可的。与此同时,同学们谈到对理论传授者的其他感受时,有相当多的同学觉得教师需要用他们的亲和力、渊博的知识面以及对学生们需求的关注来提高他们人格魅力,这或许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障碍性因素
(一)接受主体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作为接受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这是最大的障碍性因素。同学们不愿意去主动学习,不愿意去主动思考,不愿意去真心接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设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培养学生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1]形成了悖论,情况令人堪忧。
(二)接受媒介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媒介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效果的障碍性因素。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的主要媒介来自课堂,这与我们目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平台日益多元化的现状是格格不入的。当代大学生是最接近先进信息平台的群体,如果在这些信息平台中,大学生能够关注、学习理论,就十分有利于理论的传播,同时理论被大学生接受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信息平台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的媒介只局限于课堂,而没有扩展到各个信息平台,这种单一性使得理论的宣传与被接受度大打折扣。
(三)接受环境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接受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接受度的障碍性因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社会矛盾突显,但许多矛盾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这就使我们的大学生会对社会现实产生迷惘,由此会对我们所宣传的理论也产生怀疑心理,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许多其他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传入到大学生们之中,加上国外一些媒体与势力的推波助澜,部分思潮可以说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宣扬,拥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当代各种思潮的涌入,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
(四)理论传授者层面的障碍性因素
理论传授者,通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自这一层面的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个人素养培养力度不够。有许多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在自身理论素养的培养、知识的拓展,人格魅力的增强等方面所下的工夫不深。二是普遍的歧视造成了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不高的局面。高校中思政课教师自信心不足,话语权不足局面的产生,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法安心授课,或是消极怠工,这就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抓不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理论的传授也就受到了阻碍。endprint
三消除障碍性因素,提高接受度的措施
如何消除上述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拓宽传授媒介,让大学生时时接触理论、接受理论
除了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学习网站或是开设网上课堂之外,我们还可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理论传授方式。“网上论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网上论坛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双向和多向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和启发性。利用网上论坛,教师提供若干基本论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新问题;教师梳理学生的提问,随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必要时还可将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进课堂重点加以分析和讲解。[2]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信息平台的导入,拓宽理论传授的渠道,让广大学生能够时时接触理论,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
(二)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
上文述及,复杂的现实环境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接受度,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为理论的传授创造一个良好的现实环境。从国家治理的层面而言,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妥善处理好大家关心的各种矛盾,就是为理论的传授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实践支撑。从教师的理论传授而言,只有用爱和责任讲授理论,才能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可亲可爱可敬可信,为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反思思想困惑,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净化现实环境,从而力求实现理论传授的两大变化:一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排斥到喜爱,由“要我听”到“我要听”;二是让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不感兴趣到较感兴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可亲可爱可敬可信,是我们的共同目标。[3]
(三)着力提升理论传授者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只有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教育关系中,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任的朋友,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和对话,才愿意真心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只有在自愿共同遵守某些超越性规则的前提下,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共识;只有容许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以此为契机,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4]另一方面,理论传授者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更好地认同,才能以自身极具吸引力的人格魅力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所真心接受。
总之,当今时代,我们处于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也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需要国家、社会以及我们个人共同的努力,让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让理论能够真正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万花.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理念下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前沿,2012(4).
[2]贾亚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J].教育探索,2010(4).
[3]房玫.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4]陈志兴,董伟武.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