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山区气温变化特征

2014-12-20陈臻皓叶晓冰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

陈臻皓 叶晓冰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
邢台市焚风时空特征分析
驻马店市高森林火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1961—2018年衡邵干旱走廊地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56—2020年泰宁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2015年新疆皮山6—5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