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喜疑乐问、探究感悟

2014-12-20邓红星

师道·教研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情境

邓红星

尊重学生情感是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前提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极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差生,总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取笑。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俗话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应该十分重视课堂学习中的鼓励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疑问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如讲《将相和》这课时,有位一向沉默无语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手发问:“我真想知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他立的是什么功?”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并引导他使他很快地解答了自己的疑问,感悟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逼秦王为赵王击了缶,挽回了赵王的面子,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此时,我对这位学生竖起大拇指并鼓励道:“你真聪明,你真行!你今后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新知。”在这评价鼓励的话语中,这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享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抚慰。自此,他那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喜疑乐问、探究感悟”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激发学生兴趣是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习活动的兴趣是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认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或需要。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乐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兴趣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求职动力。如《桂林山水》《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的几个段落的写法大致相同。重点教学一段之后,我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对积极参与“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学习小组给予奖励,发给设计精美的自主学习优胜卡,组织各学习小组仿效自学。结果,学生均能自主参与,互相发问,合作探究,最终感悟,效果斐然。这样,使学生从学会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会学、乐学、轻松、快乐地训练了学生“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能力。

创设质疑情境是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关键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渲染,应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时,我一边让学生细心观察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投影,一边让学生倾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并要求学生细看倾听的同时,想想还想知道什么。当学生认真欣赏投影和描述后,我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众鸟飞鸣场面啊!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想知道的方面,请同学们来说说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个个竞相发问: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仍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终于找到了一个个合乎情理的满意的答案。由此可见,创设质疑情境,对引导学生“喜疑乐问、探究感悟”颇有裨益。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源泉

在课堂上和课本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当学到太阳的三大特点远、大、热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太阳的温度为什么那么高?我就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去探究,去感悟。到了第二节课,许多学生笑吟吟地竞相上台把《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给全班同学作了生动、有趣、合乎科学道理的介绍。随后,我让同学们以掌声鼓励。这样,给学生插上了求知的翅膀,任其在知识的天地中翱翔,使学生获得新知,深深地享受到了“喜疑乐问、探究感悟”的成功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喜疑乐问、探究新知”的渠道。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情境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