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数学”
2014-12-20谭欣明
谭欣明
作为做语文老师,不光要有语文老师的感性,教会孩子各种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老师的理性思考,把逻辑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数学的“ 加减乘除 ”是最基本的运算方法,我试着把它们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首先是“加”。有一些学生总是有点小聪明,却因此而变懒惰了。对于这一类学生,要加点“惩罚”,加点“厉害”,加点督促,加点鞭策。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的小聪明变成真正的大聪明。
记得班上就有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小涵,低年级的时候,他凭着小聪明轻易拿到好成绩,慢慢地他就觉得学习不需要努力,也就变懒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十分马虎,甚至不能按时完成。我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了好多次,但收效不大。
后来我就改变对小涵的教育方式,必须“加”点厉害。我把他找来,第一次严厉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再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并明确:如果他再做不到老师提出的要求,我会有一定的“惩罚”——就是:如果不完成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作业才能回家。开始,小涵还有点不以为然,还是不做作业。我就和他家长沟通,在征得家长的同意的情况下,“罚”他做完作业才能回家。小涵知道老师这次不再是说说就算了,真的是要“惩罚”他,就只好认认真真做完作业。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不做作业啦,上课也开始认真啦,成绩自然提升。对于这类型的孩子,加点“厉害”还是有作用的。
“减”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有些学生智力发展较慢,不能应对一般的学习,这时候要是硬要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达成学习目标是不可能的。只有适当地减掉一些较困难的任务,减掉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减掉一些相对高的要求,才能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小荣由于患有较为严重的鼻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习。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较长时间集中精神。在学校,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堂上的练习、测验很多不能按时完。一个小时的测验卷,他三个小时也做不完。在家,每晚做作业非要家长坐在身边,而且做作业的时间比一般同学要长很多,弄到很晚才能睡觉,结果又影响了第二天上课的精神。如此恶性循环,不但令小荣失去学习兴趣,还令老师、家长非常头疼。
针对小荣的实际情况,我“减”免了小荣的部分作业:别人抄三次的生字词,只要他抄一次;别人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求他熟读;别人写400字作文,只要求他写200字。不但减免作业,对他的某些学习要求也降低了:堂上看到他不能集中精神,我也不批评,只是适当提醒;书写有时比较马虎,也不勉强他一定要写好。在“减”免小荣的部分作业,降低学习要求后,小荣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成绩没降反而升了。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乘”法是最好的激励。除了高标准要求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委以重任,好像帮助某个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协助老师批改作业,推荐参加各种竞赛,不但“拔高”对他们的要求,甚至对一些特厉害的同学要用上“乘”法。
我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学生小洋,由于父母很重视教育,从小就进行各种培训,到了四年级,她的学业水平已经超越了同年级的学生很多。有一次,小洋跟我说,她能自己制作PPT,能自己备课,帮全班同学上课。我就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先备一个课让我看看。结果,这个小姑娘不但写出了教案,还做了一个32页的PPT。我和小洋一起修改了教案和PPT,在确认她能胜任以后,我决定让她当一回真正的小老师。结果,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课上小洋这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语言风趣幽默,举止大方得体,整节课上得有条不紊,很受同学们欢迎。课后,我肯定了小洋的优点,希望她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小洋有了新的学习目标,学习更加努力了,而我也得到一个更得力的小助手。
“除”,是删除。有些学生智力很好,学习很好,就是EQ不行,老是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和老师、同学产生很多矛盾,自然在各项评比中名落孙山。这些学生表面上是不以为然,其实内心还是很渴望进步的,只是缺乏一些机会。
对这样的学生,在某些关键的时候,必须把他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删除掉,不要因为他行为上的不当而对他另眼相看。不然的话,思想没转变,学习成绩也会掉下来。
小高是个特聪明也是个特调皮的学生,学习是没问题的,就是纪律不行。我问小高:“为什么要在大家评比的时候捣乱?”他不屑地说:“从一年级开始他就没得过什么奖,这次肯定又评不上。所以没意思。”我和全班同学摆明道理,希望大家不但要看到小高身上的缺点,更要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我请同学们重新考虑:能不能把“学习之星”这个奖项发给小高?同学们在认真讨论后,认为我说得对,赞同我的建议,同意把“学习之星”这个奖项发给小高。后来,我发现小高真的发生变化,上课认真了,不再捣乱。下课也不再和同学闹矛盾,甚至变得爱帮助同学了,由人人讨厌的捣蛋大王变成最受欢迎的学生。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