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激励机制
2014-12-20林亚芳
林亚芳
一
教学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学建设项目对于全校教学改革具有引领、示范和带动的重要功能,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各高校通过实施“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不断推进各类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追求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可喜成绩。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问题。“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加强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总结教学项目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重复建设、重复资助现象;二级学院(系)缺乏管理自主权,自主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项目立项评审、检查及验收的方式标准比较单一,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监控机制还需完善;重申报轻建设、重材料轻实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存在;教师的参与面不广,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还未形成等等,导致教学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不规范,项目发展不均衡,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建设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自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理论在企业中诞生以来,便广受全世界各行业的关注和借鉴,至今不衰。
全面质量管理被公认为代表了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1994版ISO 9000族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所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不止是关注产品的质量,还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周期及产品的服务质量等,是一种广义的质量概念。
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对产品的前期调查、研究设计、原料供应、制造加工、检验出品、销售服务、市场反馈等从设计到制造再到销售等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
三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涉及到人,每个人都对质量负责,产品质量才有保证和提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到销售过程每个环节涉及到的所有成员,做到以人为本。
四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市场对产品的选择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评价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全面质量管理必然会非常重视社会参与的力量。
三
与企业管理一样,教学管理同样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上,本文试图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高校教学建设项目管理中,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构建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以将教学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分为预防性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构建高校教学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及激励机制。如下图所示:
“预防性控制”环节上,首先要树立全新质量理念,统筹规划设计。教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等对教学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数量,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设计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项目进行建设;针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设计教学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办法。要对已有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针对项目现状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重新梳理整合现有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明确每个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项目建设中学校、学院、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责、权和利,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和措施,确定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在“过程控制”环节上,首先要改进项目的立项评审、检查及验收方式,确立每个项目的检查验收标准,完善项目的评价体系,尝试采用项目年度质量报告、加强常规检查监督、公示相关建设材料接受全员监督等方式来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同时也将常规检查评估的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避免出现项目验收仅仅根据一份总结材料评定等级的现象。其次要根据二级学院的条件将部分项目的立项评审权及检查验收环节放到学院,管理重心适当下移,扩大学院的管理自主权,发挥学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院自主申报有特色的教学建设项目,由学院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对项目进行检查监督。第三,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网络平台公开项目的建设进展材料,实时监控项目建设过程,同时也便于对项目建设进行过程管理。
在“事后控制”环节上,通过建立项目建设的“质量发布”、“质量分析”、“质量问责”和“质量优先”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的效果监控。
质量发布:将每个项目的年度质量报告、检查验收报告、相关建设成果、项目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等及时向全校公布,接受全校教师及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督。
质量分析:项目建设完成后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项目实施涉及的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分析,可以采取项目自身进行分析和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分析的方式,形成质量分析报告。
质量问责:中期检查如有不合格的项目应及时进行整改,整改后再次组织检查,如不通过将终止项目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影响到项目建设质量的事故时,将无法通过项目验收,不允许项目负责人三年内申报同类项目。项目的检查验收结果将纳入到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考核体系中,直接影响所在学院的整体考核等级。
质量优先:可以尝试打破过去项目立项后建设经费相同的做法,采取先拨部分启动建设经费,验收时根据项目建设质量评定不同等级拨付数额不等的剩余经费,如果项目建设质量低下,将无法获得剩余经费;验收等级获得优秀的项目,在更高级别项目推荐立项时,将获得优先推荐权;验收等级获得优秀的项目,学校可以适当形式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如果项目在检查验收中获得优秀,将对项目负责人及团队给予奖励,
四
全面质量管理是需要全员主动参与的管理,教学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同样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以及所有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
1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场合宣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校内努力构建教学科研等效评价机制、质量优先评价机制、质量优胜奖励机制等,只有具备浓厚的教学文化氛围,尤其是“质量至上”的教学文化氛围,才会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去关注、参与教学建设。
2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加强过程管理
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使用教学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建立项目建设状态数据库,将所有项目从立项到年度检查、验收等所有信息记录在档,实现项目申报与评审的网络化,便于教师查看项目信息,同时又可以在网上公开展示每个项目的建设进展动态与阶段性成果,加强项目的示范引领功能,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平台。
3加强质量培训
只有全体教师员工都具备质量意识,掌握提高质量的方法,教学建设的质量才能得以真正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培训、专题讲座、学习观摩及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全校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桑德霍姆(Sandholm,L.).全面质量管理[M].段一泓,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