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视野下的师范生专业发展
2014-12-20郑力乔
郑力乔
早在2001年,我国师范教育的理念开始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的“教师教育”转型。教师教育的发展,开始从单一的师范院校职前培养向“专业教育、入职辅导、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体系转变。[1]“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项针对农村学校师资脱岗培训和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培训计划,是教师教育“一举两得”的好办法。2010年海南省琼州学院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师范生留下数百万字的实习日志,完整记录了在海南三亚、乐东、东方、万宁、儋州、澄迈等6个市县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本文从这些实习生活的深度描述中总结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一顶岗支教实习生活的深度描述与问题分析
(一)教师职业的体认与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紧张、兴奋、激动的情感体验能够逐步变成一种为人师表的动力。在澄迈县大丰学校实习的小张写到“上课的时间到了,我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堂课,迈出了教师路程的第一步。说实话我很紧张。”实习生对教师工作的艰辛也有切身的体验,“从前我的老师总会说自己改作业辛苦,亲身体会了以后才知道是怎样的辛苦法,一个人改50多份作业真是不容易呀。”“从前的我,并不知道老师备课有多难,现在终于亲身体验到了,将所有的参考资料看完,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组合成完美的一课”教师不是知识的传声筒,教师最重要是对个体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的了解,并依据这些特点找到相应有效的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成长,而这恰恰是教师最重要的价值,也是做教师最不容易做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实习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基本功不扎实;文化知识还不够;衔接有些不自然,缺乏过渡语言;无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虽然活跃但是还要注意控制。”
(二)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了解和关注的重要性
“今天我找了一个九一班的女同学聊天,我找她是想了解我有哪些不足。她很客观地指出我的不足,她指出我写了两个错别字,心真细,我很惭愧。她说我上课给的信息量非常少。”对于初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你,你做好准备如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但做教师最基本的是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语言学的知识,文学鉴赏和写作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根底,不能马虎,技能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得以补救,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缺陷,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教师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也永远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
“今天我给初三(1)班上了我作为顶岗老师的第一堂课。讲的是《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事先我认真的准备了教案,但是正如我所料,课堂内容没有把握好,节奏也没有抓好,觉得课文讲得很空洞,非常惭愧。”有的师范生把认真准备教案当成教育的全部,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对教育的误读,失去人本主义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则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三)师范生公开课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公开课是每一位顶岗实习生必须经历的重要实习环节,也是实习生最能得到锻炼的环节。在澄迈县大丰学校实习的同学写到“看到那些听课的老师陆续搬凳子坐在后面,我就开始紧张了,紧张得我身体发热啊。接着我就按我备课的步骤上课,讲到后面还有5分钟下课我都把要上的讲完了,又不能提前下课,就又把作业重复了一遍,剩下的时间看书,终于过了一会喊了下课,终于结束了,这感觉真好。”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下课后领导给我们指出了表现不错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讲我的课任务完成导入有条不紊,把教学目标完成了,但没有顾及到学生是否接受,还有上课的读书少了,给学生思考的时候不够。”教师的一个举止、一句话语,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教师往往是不经意的,学生却受到了影响。教师的学习要由外部强制转变为本人的自觉行为。[2]
(四)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性
乐东思源实验学校小何写道:“今天是我的晚修课,我给学生讲《中国石拱桥》的练习册,在34页有一个补充资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就唱给学生听。我觉得这首民歌,一问一答很有意思,我问同学们怎么样,他们说不流行。哎,中国的教育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现在的学生对于传统的东西是一概不感兴趣。对那些现代的甚至是外国的却是非常感兴趣,常常在想作为老师,是不是可以去做什么,为中国现代的教育做什么,才不会使经典丢失。爱看《红楼梦》的越来越少,看偶像剧的越来越多,看书的越来越少,上网的越来越多。”经典在90后的学生群体中受到冷遇、漠视,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现代技术的冲击正在使得经典阅读变得更加稀缺。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资源的问题,是如何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问题,是如何引入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写作这两则日志的同学,就有着很强的社会担当意识,觉察到教育问题的本质。民族地区学校的学风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良师资的匮乏。
二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一)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欲改变现状,提高质量,重中之重在于配齐配好教师,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源头上要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担负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师资重任的高等学校要加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落实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实施开放办学,引入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为本科生讲课。近十年来,许多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体现个性化培养,盲目增设大量选修课,压缩核心课程学时学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像古代汉语这样的核心课程学分由原来的最少160学分压缩至72学分。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专业知识薄弱,上课底气不足的问题。因此,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要加强核心课程的学习,并注重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要保证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的丰富;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外,应对新课程改革进入教师的课程实践的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如综合实践活动,应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班级管理、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课程。endprint
(二)面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应在二级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专门的实践基地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并正常履职,使校方对实习单位的常规管理和谈判主体不至于被虚化。与老教师相比,初为人师的师范生可能更具有热情、真诚、民主、平等以及换位思考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这是师范生的三大优势。这三大优势对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无疑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民族地区优秀师资普遍缺乏的今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通的平台,将师范生到民族地区顶岗实习作为一种常规的机制建立起来,有了好的教师就能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这应当是比“营养早餐”等诸多教育工程更能惠及学生的好事。以海南为例,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可以就近与服务区内的高等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每学期接收师范生顶岗实习,而高校应按照实习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实习学校、学生,兼顾多方利益,保障学生在知识、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成长。
(三)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首先面对的任务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语文教师为例,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应当加强文本细读。“吃透教材”不等于在电脑前广罗资源、伏案疾书,而主要体现在如何从课文中开发出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美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顿悟”,将这样的领悟反复用课文文本来加深、升华,发展学生灵性与悟性,在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中,文本和教师的文本解读都只是中间的一个媒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四)增强民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原动力不足,以琼州学院为例,海南籍学生的比例不足40%,大部分是外省生源,这些外省学生不甘心留在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海南民族地区执教,绝大部分选择离家较近的地区就业工作,不愿意参加顶岗实习,教育实习与个人职业规划判然两体,存在敷衍应付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如何为民族地区培养“能教书、善管理、留得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要重视地方民族文化相关研究课程的学习,高等学校应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适当进行学生分类培养,对本地生源加强教育,增强民族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刘颂华.试论师范教育转型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63.
[2]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