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茶北引 鲁茶之道

2014-12-19王长亮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41期
关键词:山东山东省茶叶

王长亮

2014年2月15日,《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指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扩张,重点打造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10个省内知名企业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带动全省茶叶生产和销售。加大对重点区域品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山东茶叶品牌。这意味着茶叶将成为山东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南茶北引”。在“南茶北引”60周年将近之际,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

开“南茶北引”之先河是一个伟大的决定,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南茶北引和南水北调一样,源自毛主席的大思维。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尽管已经有80多岁高龄,可是一说到茶,王裕晏依然显得很健谈。他说, “南茶北引”凝聚着山东历届领导、广大茶叶技术工作者、茶农、茶商的心血和汗水,展现了山东人民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1954年,在谭启龙来山东任省委第二书记之前,毛主席和谭启龙在杭州的一次谈话时,就说过: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王裕晏说,事实上,毛主席与谭启龙的家乡都出茶,他们也都是知茶、好茶、爱茶之人。谭启龙的家乡在江西永新县,是云雾茶的主产地。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山东自产茶叶非常迫切。谭启龙的到来,为山东从南方引种茶带来了机遇,他因此也被人们誉为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谭启龙到山东不久,山东省委、省政府就达成共识:山东的茶叶供应不能光依靠国家,要想办法自力更生,于是就形成了“南茶北引”的最初想法。

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在青岛、日照、临沂3地,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

1959年莒县又引进茶种进行试种,后来总算引种成功了,可是,几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袭,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冻死,有的茶园甚至整体毁坏。再加上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南茶北引”几乎面临失败的格局。直到1966年山东日照南茶北引才试种成功。

1973年10月,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高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

王裕晏说,山东人就是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南方优质茶树品种度过了抗旱防冻的难关,在山东安了家。如今,山东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万亩,可谓一项伟大的创举。

“南茶北引”打破南茶一统天下的历史,山东茶崛起使得 “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中国的茶叶格局一直由“南茶”主导,在茶叶市场中,“南茶”以前绝对一统天下。而随着山东茶叶的发展,这种格局正在逐步改变。

王裕晏说,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发展,“南茶北引”由失败走向成功。“南茶北引”成功的标志就是山东的茶树种子能自己繁殖了。从此,国人的茶杯中有了山东茶。“南茶”不但根植于齐鲁大地,而且变成了地道的“鲁茶”。经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跟踪质量检测表明,山东茶的各项指标优良而且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比其他茶叶高出许多,保健功效十分显著。

据了解,山东以发展绿茶为主,而且是重点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山东茶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香气高,仅这几条就远胜过南方茶。如今,山东茶已遍布齐鲁大地,孔子故里、泰山脚下、灵岩寺边都有了茶园,日照、临沂、青岛的崂山等已成为山东茶的优质产地。上世纪80年代,山东茶还漂洋过海,在朝鲜生根发芽;2004年,山东茶又种到了长城脚下,改写了北纬30度以上不适合茶树生长的历史。

“南茶北引”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山东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王裕晏告诉记者,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产量上,山东茶都可称得上是北方之最。昔日是南方茶一统天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山东人喜欢喝山东本地茶。在济南、青岛等地茶叶市场,一些广西、贵州等地所产茶叶,有的也在冒充山东茶销售,因为这样每公斤茶叶可以多卖四五十元钱。“但是,山东产茶仅仅是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山东茶总产量,实际还不到山东茶叶市场总销量的10%。”

“山东是茶叶消费大省,年消费量达到5万吨,茶叶市场业蓬勃发展,山东已成为南茶北运的集散地,济南、青岛、临沂、潍坊等城市的茶叶市场年交易量达130万担。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谈起山东茶的未来,王裕晏充满了自信。他说:“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包含着丰富的附加值,具备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其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产值的20多倍。同时,它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密切相关,对一个地方发展的促进不可估量。”

品牌有多响,产量有多大,山东茶的市场就有多大。山东茶崛起应品牌当先

“齐鲁大地好茶者众多,如今市场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如何发展茶产业是山东面临的一大挑战。”王裕晏说,现在山东省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40%还多,产值则占茶叶总产值的60%。如今,产茶大省的愿景也正在实现,尽管适合北方种植的茶叶种类只有10多种,但山东省茶园面积每年新增都在5万亩左右,茶叶产量也在稳增。可以说,品牌有多响,产量有多大,山东茶的市场就有多大。

对于山东下一步茶叶产业发展,王裕晏分析说,一方面现在各地正在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倡山东茶发展主打“品牌战略”,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茶叶的加工、提高茶叶的品质,另一方面就是采取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使山东茶叶迈上新台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续发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经过“南茶北引”工程,鲁茶也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山东茶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由于种茶的经济效益高,山东省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山东省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和销售。突出的表现:一是加工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全省共有大小茶厂上千家,“家家生火,户户炒茶”的小作坊生产情况严重,极大影响了山东茶的声誉;二是品牌多而乱。目前全省有注册商标的加工企业近800家,众多的品牌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和区分;三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山东省的茶叶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年加工能力达到30吨的企业却不多,绝大部分是小规模零星生产,严重影响了山东茶的品牌和形象。

“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王裕晏说,有必要对名牌产品加以保护,以促进茶经济和茶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山东茶应该一边走品牌铸造之路,一边加大产茶农业区的开发。王裕晏认为,纵观当前茶产业的发展,品牌缺失都是一个瓶颈。在全国企业已经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营销的高级阶段,山东茶能否重振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培育起知名茶品牌。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东山东省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山东图片库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