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M模式指导下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2014-12-19王慧敏赵剑婷马玉龙车振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暗带核磁尿激酶

王慧敏 赵剑婷 马玉龙 车振勇

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溶栓治疗是脑梗死超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不论是选择何种溶栓方式或如何区分梗死部位,溶栓的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半暗带可发生双向改变,其演变结果决定预后。临床观察发现,即使在时间窗内,部分患者溶栓后,症状仍不能明显改善,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鉴于此,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可使用多模式MRI检查,协助临床上更加客观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情况,使溶栓治疗的优势最大化。目前,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PWI/DWI)不匹配现象(PDM)被广泛用来判定缺血半暗带,存在的不足:可能比真正的半暗带范围要大;PWI检查费用较高、需要特殊设备(高压注射器)、需用钆造影剂、操作技术较为复杂,在临床的使用受限。所以,寻找一种经济简便的诊断缺血半暗带的方法,对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超早期行磁共振检查的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CDM)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指导溶栓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06—2014-06住院的选择在早期(发病6h)完成临床筛选及急诊核磁检查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0例,在核磁检查前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及急查相关血液指标。缺血半暗带以PDM 表示,CDM定义为N1HSS≥8分而DWI异常体积≤25mL。入选的30例患者,存在PDM 者24例,其中存在CDM 者10例。所有入选患者,经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将入组患者分为3组:第1组6例,不存在PDM 者;第2组14例,存在PDM,不符合CDM 者;第3组10例,存在PDM,符合CDM 患者。其治疗前后病情程度(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尿激酶针(粉针剂;规格:25万U/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20038;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用法、用量和疗程:3组患者均应用尿激酶针10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常规治疗方法: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g+250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连用14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0.1g/d,连用14d;及活血改善循环药物等治疗。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尿激酶组溶栓时至少30min、1h、2h、4h、8h记录一次血压、出血倾向等。整个用药周期内,监测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如发现过敏症状如皮疹、寻麻疹等应立即停用。

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各做1次,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磁共振DWI、PWI。

1.4 仪器 MRI检查采用美国GE 3.0TSigna HD,8通道头颅线圈,选择合适参数。扫描序列包括:(1)轴位DWI;(2)轴位T1加权成像;(3)核磁灌注加权成像(PWI)。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指数)观察各组残疾率变化。由神经内科医师进行双盲评分,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

1.6 安全性指标观察 血压及脉率的监测:应在输注尿激酶前、注射30min、1h、2h、4h、8h分别测血压、脉率1次。常规治疗过程中2次/d。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法,并采用SNK 法(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对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第3组与第1组比较,*P<0.01;第3组与第2组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第14天 治疗前后评分变化第1组 7.92±0.96 6.31±1.09△1.61±0.80第2组 8.69±0.92 4.93±0.80△ 3.66±1.09*第3组 8.85±0.98 4.28±0.75△ 3.57±0.97*◇

2.2 各组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 3组BI指数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s)

表2 各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第3组与第1组比较,*P<0.01;第3组与第2组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第14天 治疗前后评分变化第1组 30.19±10.19 57.25±11.32△ 27.06±5.31*第2组 30.36±10.09 61.01±10.89△ 30.65±5.29*第3组 30.11±10.20 68.13±10.16△ 38.02±5.92*◇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3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均在参考值允许的波动范围内。

3 讨论

本文结果可见,改变脑梗死预后的关键治疗是溶栓,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窗、多模式磁共振结果可对溶栓效果进行初步评估。CDM 对诊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有较高的特异度,误诊率低。阳性预测值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本文CDM对缺血半暗带的阳性预测值达92.9%,特异度86.7%。因此,存在CDM 的患者,可能溶栓效果较理想。与王欣等[1]研究相符。但该诊断方法的敏感性较低(41.3%),说明CDM对诊断缺血半暗带的漏诊率较高[2]。其价值主要体现为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高,而溶栓作为一种费用和风险均较高的治疗,选择患者应慎重,故选择一种特异度高的方法就显得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CDM 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有较高的特异度,一定程度上取代PWI检查,临床相对更简便易行,可作为筛选适宜溶栓患者的工具之一。但需要指出,本文入选患者有一定选择性,均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样本量小。故在临床使用CDM 作为筛选适宜溶栓患者的工具时应慎重。建议进一步行大样本量研究,最大限度界定时间窗,使更多患者从溶栓治疗中受益,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1]王欣,林兴建,曹辉,等.临床-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对不同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J].江苏医药,2012,38(8):910-912.

[2]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等.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4):247-249.

猜你喜欢

暗带核磁尿激酶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老人摔倒为何需要拍核磁?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