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心疼过北京的水吗

2014-12-18巩琳萌李爱玲金戈

前线 2014年8期
关键词:缺水用水节水

巩琳萌 李爱玲 金戈

这个夏天,北京城的日供水量持续在高位运行。城区日供水量“百年纪录”不断被刷新:5月29日,304万立方米;5月30日,306.5万立方米;7月28日,310.4万立方米,已经逼近这座城市的日供水能力极限。

北京城因有水而兴。但如今,水,正日益成为横亘在北京发展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统计发现,每年北京市的水资源缺口相当于1.5个密云水库的储水量。尤其是,生活用水在全市用水量中的比重正逐年增加,2013年已经达到44.7%。

打开水龙头,您是否已经对哗哗的流水习以为常?您又是否知道,一场关系千年古城兴衰的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拉锯战正在激烈展开?

每个北京人对待水的态度,或许正在决定这场拉锯战的最终结果。

北京人的水记忆:“自来水”来之不易

建国前,京城。

吱呀,吱呀——

天刚放亮,胡同口的那眼水井旁已经热闹起来。伴随着辘轳的缓缓摇动,一桶桶水升至井边;拎起水桶,北京人的一天开启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京人都是依靠井水为生的。旧时京城流传一句话:有水必有井,胡同随井走。因此,很多街巷因“井”得名。京城之水大多咸苦,甘冽的水井往往只为达官显贵垄断,普通百姓难以问津,由此,催生了以卖水为生的人。“水咧!甜的!”幽深的胡同里,和着水车木轮的吱吱转动,“水三儿”的叫卖声,曾是京城独有的旋律。

自来水进京,始于清末。1910年,第一座自来水厂——东直门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当时,筹办者还在报纸上登了“广告”:“诸位街坊台鉴,我们公司,办这个自来水,是奉皇上旨意办的。”这种被老百姓戏称为“洋胰子水”的自来水,口感虽好,但“装费甚巨,普通居民几无享用之望”。至1937年,水厂成立近30年后,自来水用户只有10万余人,不及当时全城人口的10%。

自来水真正在居民中普及,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市政府把让百姓吃上清洁廉价的自来水作为首要大事。仅1949年至1950年一年间,全市就增设公用水站1000多处,95%的市民不再喝井水。出生于1950年的北京市民伦志清,对童年时期的用水印象深刻,“我们五十多户共用一个自来水管,每家都有个大水缸。”

自来水有了,市政府进一步解决自来水入户的问题。1979年,北京城内“水站进院”工程正式展开。数年后,几大水厂相继建成投产,北京市的供水管线也以每年新增110多公里的速度飞速增长。

如今,哗啦啦的自来水,已经成为北京城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获取的日用品。夏季傍晚的胡同口,常能看到一群老人摇着蒲扇,聚在树荫下闲谈。

“再喝上一口凉白开,爽吆!”

我们解渴了,我们的城市呢

北京人转动辘轳打水的日子已经远去。

时间定格在21世纪。家住卢沟桥的李女士,每天都在愉快地和水打着交道。

洗漱、洗菜、洗衣服、洗澡,哗哗的流水声,就像是这个家庭充实生活的伴奏曲。李女士说,不但没有体会过缺水的感觉,反而感到在北京用水比在自己老家方便得多。“北京停水次数比老家少,”李女士说,“这个小区去年只停过两次水,都是因为管线抢修,没几个小时就恢复供水了。”

完善的供水保障,让不少北京人忽略了这座城市正越来越缺水的现实。

实际上,水资源先天禀赋不足、近年来连续多年干旱、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过快增长,都在让北京日益跻身我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身边大批消失的水系,是这座千年古城喊“渴”的重要信号。

北京城内,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如今正在变得与水无关。64岁的伦志清在西城区南菜园社区居住了几十年,距离他家不远处就是南青年湖,古代曾是皇家的鱼藻池。“我上学那会儿,青年湖还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冬天有百来号人在湖面上滑冰,如今已经消失了。”新街口豁口外,老舍先生曾经纵身跃下的太平湖,现今也只存在于老北京人的记忆之中;太平湖旧址的南边,就是积水潭,这里的居民已经很难想象,元朝时积水潭曾是热闹的漕运码头,上演过“舳舻蔽水”的盛况。

不断下沉的地下水位,是干渴的城市发出的又一个警告。

地下水在北京市供水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京城地下水资源曾经比较丰富。伦志清回忆说,1964年,他在位于今天花乡附近的黄土岗公社下乡劳动,挖地才两锹深,地下水就呼呼往外冒,“别人挖的地方也这样,一冒水赶紧拿铁锹拍。” 然而,随着经济、人口的不断增长,北京城的用水压力越来越大,从1999年起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约5亿立方米。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据统计,与超采前的1998年同期相比,北京地下水位下降了12.83米,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

很多居民也许并不了解,今天的北京城,缺水到了什么程度。请看一组数据——

近十几年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经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不足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20,不足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80,更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有学者评价,“如果以国际标准来衡量,北京还能发展到今天,可谓奇迹。”

掂掂水在心中的分量

失去水,人类的生命很快就会枯竭;水资源,是全球范围内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

英国媒体人亚历山大·贝尔曾在《水文明的崩溃》一书中大胆断言,“也许数据表明全球拥有12.5亿立方米的充裕水资源,但是人口密度和地方水资源储存量更为实际;当水资源的抽取速度快于更新速度时,我们就将深限于水危机之中。”

水,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多年来,北京市从未停止过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努力。今年5月,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与水利部领导座谈时表示,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劲头,切实担负起水资源管理的重担,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近年,北京市在解决水资源问题方面可谓多管齐下。首先,建立高耗水行业退出机制,全市已退出包括首钢、焦化厂在内的440多家“三高”企业,实现了工业用水的零增长;其次,完善水价体系,对高档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实行高水价;再次,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明确强调要“把雨洪水蓄起来、把地下水管起来、把再生水用起来”,着力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联络、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另外,即将向京供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每年1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利用计划,都标志着北京市全新的供水格局正在形成,对缓解北京之“渴”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专家尖锐地指出,要解北京城之“渴”,仅靠政府的努力不够,更要靠全社会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事实上,这座超大型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一直不甚理想。

在百度指数中搜索“节水”发现,近三年来,北京地区关于节水话题的关注高峰一般出现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前后。然而,即便是峰值时间,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如对一部正在播出的肥皂剧。

随手浪费水的现象大量存在。在一项关于日常用水习惯的街头调查中,很多人坦承了自己的浪费习惯:使用热水器时把前半段的冷水直接放掉了;刷牙时从没关过水;使用肥皂或其他沐浴用品时不关水,“热水器一关,再打开水就冷了,过一会儿才有热水,很麻烦的”;把马桶当成“垃圾桶”,反复用水冲掉烟头、剩饭或者细碎杂物;解冻肉类时使用“自来水冲洗法”;对洗衣用水的重复利用十分有限,“带一点点肥皂沫的水全部放掉。”还有人承认,虽然在家中能做到相对节水,但在学校、单位、宾馆、浴场等公共场所,却十分“大手大脚”。

“不要小瞧了这些身边的浪费现象,积少成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北京比欧洲缺水,但北京市民每人每天的生活用水量比某些欧洲国家还要高,在需水管理、节约用水上还有很大潜力。”

此外,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每喝三杯水,一杯密云来”,众所周知,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地。然而,一些垂钓爱好者将这一水源地当作“目标地”。在某论坛上,一位“钓友”分享他的“野钓”经历,“周围都有铁护栏围着,有个地方被开了一个口子,”“随时做好撤退准备,有人追,不建议用钓箱”。今年7月,北京市已经发文要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其中明确提到,三年内将实施398公里长围网工程,实现全封闭管理,就是为了解决污染水源、破坏环境的问题。

西方有谚,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难道,一定要等到水成为奢侈品的那一天,我们才反省——

当初,我心疼过水吗?

节水,将成为未来生活方式

人类正在重新审视面对水的态度。

1996年,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全球缺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50%;去年,在布达佩斯水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缺水“大限”或许提前到来,到2030年全球就将有近一半人口直面水资源短缺。

严峻的形势令国内外专家惊呼:面对水,我们已经丧失了奢侈的资格,人类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城内,活跃着这样一群节水“达人”,他们自掏腰包钻研家庭节水技术,还要时时面对周围人的不解;他们,在这场生活方式的变革中走在了前列。

伦志清的家,就像是一个节水装置的“小小发明场”。洗菜盆、洗脸池、淋浴器、洗衣机,他在家里凡是出水的地方都加装了自制的节水装置,把生活废水导入马桶水箱以及用油桶改造而成的“积水桶”中,然后再进行反复利用,从而节省大量生活用水。“80年代单位组织我们去妙峰山上种树,当地很缺水,有个老乡全家人一整天只能用半桶水,洗完脚的水又拿去洗衣服,当时深刻感到要节约用水,”伦志清说,“我自己懂点儿机电常识,喜欢琢磨,动动手做这些个装置感到挺有乐趣的,这些都是小事。”

丰台区育芳园小区的纪培新,因发明“一瓢水”马桶近年受到诸多媒体关注。“一般的马桶,冲一次需要用6升水;这个节水马桶只用1升水,也能冲干净。”看似简单的设计,是他和儿子历时4年反复试验得来的成品。“当初就是因为家里的坐便器坏了,特别费水,看着心疼,就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省水。”

也许,并非人人都具备“达人”们的动手能力,但未来,越来越多含有高科技元素的节水产品能够帮助我们成为“达人”。

海淀区空军指挥学院小区居民蒋蕴香,这两年一直很关注市场上的节水用品,“原先家里的水龙头水很冲,装上节水水龙头后,水变‘温柔了,好用又节水。”朝阳区安贞街道办事处的刘先元,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就是向辖区居民宣传节水。“这两年,我们在辖区内免费发放了3千多个节水喷嘴,实际上就是要控制单位时间的流水量。今年,计划再推广节水马桶。”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节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广普及用水效率二级以上的节水器具。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器具,以水龙头为例,普通水龙头每分钟出水量为9升,二级以上节水水龙头则减少为7.5升。

“很多人不见得不想节水,就是怕麻烦,科技元素能够让城市节水变得越来越便捷、可操作,”陆杰华说,“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北欧国家学习,建立机制,鼓励节水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积极将公共财政投入到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中去,既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不过,在专家看来,在社会层面上推广节水,最根本的还是要重新培养这座城市的居民对待水的深厚感情。“在德国,浪费水和其它自然资源,都被认为是缺乏修养、可耻的事情;在日本,中小学课本里有大量介绍节水知识的文章,家庭主妇的围裙上也印有节水标记。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从文化、教育领域入手,建立一整套可持续的社会节水教育机制。”

伴随着越来越响的蝉鸣声,古都北京,又一个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今后,当您一如往常愉快地使用着清凉的自来水时,不妨抽空仔细端详下手掌里那晶莹的水滴——

对于这座城市,它很珍贵。

猜你喜欢

缺水用水节水
艾条不要用水熄灭
GB 50335—2016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干旱区田间高效节水工程的最优设计
张媛媛出席2016年度节水论坛
节水必备水袋
齐刘海
城市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用水漱口可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