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杜林论》部分内容要点解析

2014-12-18祝志男

前线 2014年8期
关键词:恩格斯暴力劳动

祝志男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一般有研究、学习、浏览等不同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目标追求。本文从学习的角度阅读《反杜林论》,对以下要点略作解析。

《引论》的方法论特点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的起源问题,由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首先提出了原则;二是社会主义的内容(本质)问题,包括现代社会中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两个方面;三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其植根于社会经济土壤,但也依赖人们已达到的认知水平。这三点充分体现了恩格斯关于本质的规定性及人们对本质认识的阶段性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恩格斯提出了“新的事实”和“新的研究”,其中“新的事实”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正伴随大工业和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发展,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普遍福利的学说,已被事实证明完全是谎言;而“新的研究”是指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新的事实”的研究。恩格斯研究了启蒙思想家的“普遍理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天才人物”以及其他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局限性,指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片面地、孤立地看待事物。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能用相互批判和消解的调和主义解决分歧,不可能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强化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当欧根·杜林先生大叫大嚷地跳上舞台,宣布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已实行了全面的变革的时候,理论的社会主义和已经死去的哲学方面的情形大体上就是这样。

本书全面、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评判杜林为切入点。恩格斯并没有开篇就指向杜林的某个(某些)具体反动观点,而是先系统评述了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确立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地位,在此基础上再指摘杜林的具体观点,使比较有参照,说理有依据,批判有力量,同时使杜林的错误观点在比较鉴别中不攻自破。

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四章“世界模式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指出杜林一方面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另一方面又借助“统一思想”把存在的唯一性变成它的统一性,进而把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世界变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这一思想的错误在于绝对化,显而易见,思维能把要素联合为统一体,也同样可以把统一体分解为要素。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或者换句话说,设定为真实的矛盾本身是背理的顶点。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十二章中,恩格斯深刻批判了杜林的上述矛盾观,指出杜林的思想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即矛盾=背理,因而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矛盾。事实上,当我们把事物看作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但是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情形就完全不同。恩格斯用简单的机械位移来说明物体运动的属性,同时列举了生命世界、乃至最抽象的数学领域的运动、变化的实例后得出结论: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无不是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的结果。事物的矛盾性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强化了“矛盾”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杜林先生对我们许下了什么诺言呢?一切。他履行了哪些诺言呢?一个也没有。“现实的、从而以自然和生活的现实为目标的哲学的各个要素”,“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创造体系的思想”,以及杜林先生以傲慢的语气大肆炫耀的杜林先生的其他一切功绩,只要我们一接触,就暴露出是纯粹的欺人之谈。

在本编的“结论”部分,恩格斯言简意赅地梳理概括了杜林在哲学方面的一系列错误观点,指出杜林关于其哲学体系表述、概念乃至诺言,不过是浅薄乃至虚构的欺人之谈。在此基础上,恩格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立场、三个规律”:即从现实出发说明现实作为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立场,坚持了物质第一、存在决定意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三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从而引领哲学走出书斋,切实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哲学开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现实的有力武器。

透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之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

恩格斯在本编首先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提出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指出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和交换的产生,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生产和生活资料由谁来占有、支配,往往是生成及其交换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分配的差异导致了阶级差别的出现,国家及其暴力现象也相应地产生了。而杜林把一切经济问题归结为生产和分配两种过程,让流通过程从属于生产,然后使分配与流通毫不相干,这是错误的。杜林把分配说成是由道德因素所决定的,剥离分配的经济原因,就是在鼓吹庸俗分配决定论,通过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脱罪责而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用心。

恩格斯在评判杜林庸俗分配决定论的同时,进一步阐释了分配的积极意义,指出分配也能反过来影响生产和交换。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证明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进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找到了着力点与突破口。

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的依存不过是一种结果或特殊情形,因而总是次等的事实。有些最新的社会主义体系把完全相反的关系的一目了然的假象当作指导原则,他们以为政治的从属似乎是从经济状态中产生的。当然,这些次等的结果本身确实是存在的而且目前是最能使人感到的;但是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

暴力论是杜林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杜林宣称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的依存不过是次等的事实。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都是基于政治暴力生成的,而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无关。恩格斯对杜林的暴力论进行了彻底的批驳,指出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因此,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利益才是目的。而对于杜林热衷的暴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恩格斯阐释了暴力的基础在于社会经济关系和暴力的社会基础在于阶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劳动力一旦变成商品(它现在事实上就是商品),就获得一种价值,而这种价值也“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是两个不同的量……根据我们的假设,工人每天使货币所有者付出6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但是他每天向货币所有者提供12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货币所有者赚得了这个差额——6小时的无酬的剩余劳动,即体现了6小时劳动的无酬的剩余产品。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实质,连同劳动价值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可以说是我们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一把钥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用了四章详细阐释了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资本、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及其内涵,批驳了杜林用荒谬的观念、混乱的逻辑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歪曲,从而彻底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这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护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

恩格斯在本编“理论”一节,谈到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普遍规律。无产阶级要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状态,就需要利用资产阶级“把大多数居民变成无产者”和“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这两个前提条件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雇佣劳动促进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指出这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分别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和生产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就在于其一旦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同时被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因此,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劳动是资本家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剥削,使劳动变成生产资料所有者奴役工人、榨取利润的手段。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当人们对劳动的高度自觉性和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无可替代性都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生产劳动的功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成为社会彻底改变的重要标志。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谭 丁

猜你喜欢

恩格斯暴力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反性别暴力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暴力的班长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暴力和痛苦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