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
2014-12-18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这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更是把首都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传家宝。牢记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
把握人民群众新期盼,谋划好新时期首都与城市的建设发展
北京作为六朝封建帝都,曾是帝王和达官贵人的天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人民的天下,作为首都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60多年来,北京在人民的建设下,已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新的历史时期,北京人民、全国人民对自己的家园和首都充满着新的期待和希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北京干部群众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体现。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奋斗的动力和归宿。北京如何发展,必须审时度势。北京的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需要,准确把握和有效满足群众需求,这样的发展才有意义、才可持续。
城,所以盛民也。民,城之本。北京是人民的城市,是人民的首都。人民的新需求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北京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启动了规划修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考察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北京市深入贯彻总书记指示,进一步深化了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研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城乡用地规划和开发强度,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进一步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控制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都,凡也,众城之首也。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对内寄托着全国人民的期盼,一举一动都受到全国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的新要求是首都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点。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国人民的嘱托,是首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全国政治中心,首都的建设发展必须讲政治、顾大局,更加有利于做好“四个服务”,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在北京畅通,为全国作出表率;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必须充分利用好各种文化资源,切实发挥好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努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必须以国际一流的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都,城之魂;城,都之体。都与城,虽有不同,但辩证统一、须臾不可分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期许是首都北京建设发展的关键点。首都北京,涵养着千千万万的北京市民,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从这个角度上说,要有效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北京、对于首都的需求,就一定要紧紧抓住都与城的统一,把都与城合二为一,以民为本,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责任、更好的服务担当职责使命。要实现国家和人民的这个共同愿景,就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认识北京的建设发展,牢牢把握都与城的统一,进一步明确哪些地方要有所作为、哪些地方应有所不为,确保北京的发展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履行好自身职责,着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营造一流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治安环境、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使北京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
古人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我们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是不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准确把握、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需求,首都北京才能定好位、迈好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破解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北京党组织回眸首都建设,展望未来发展,更加坚信,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定会实现首都建设发展的新辉煌。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才智和极大的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真正动力。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推动着北京的改革发展,成为首都腾飞的“原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实现了从消费型都城向生产型都城,又从生产型都城向现代化国际都城转变的两次跨越发展。曾几何时,中关村寥寥数几的知识分子跳出象牙塔,到市场之海去闯一闯的冲动尝试,却史诗般地打开了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大门,使一条静悄悄的小街,成为具有燎原大势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正是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迸发出澎湃的探索激情和无穷的创新活力,将首都改革发展的潮头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
新的历史阶段,北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北京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令人揪心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北京已经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城市病”。再加上城市发展过程中摊子过大、功能过度集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建筑缺乏特色、风格单调等,使得北京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到“瓶颈”。种种痼疾顽症影响人民生活、损害首都形象、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切。北京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口的大国首都,作为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首都,必须直面矛盾,解决好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
发展方式决定发展结果。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不可回避地要迈过转方式、调结构这道坎;要破解如何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如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如何使北京的产业发展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破解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最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最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实践勇气,而这种精神和勇气无不来自人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入学习,我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公仆关系、根末关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才能创造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更加坚信,改革进程越趋向纵深,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也越显出强韧与智慧。遇到的发展“硬堡垒”越多,首创精神所激发的摧枯拉朽力量就愈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目的,把“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动力,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根本工作方法,使“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是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定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制度政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给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施展舞台,尤其是让人才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只有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才能保证创新发展的源泉永不干涸,进而形成永续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五个着力”的要求,为北京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京要迈过转方式、调结构这道坎,关键是打通科技和社会经济之间的通道,从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寻求科技创新的立足点,用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来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率,这是遵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在解决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坚决把一般性产业特别是带有污染性质的产业清理出去,坚决退出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第三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抓好以业控人、落实好以房管人、健全以证管人的动态管理体系,把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过快增长作为调控人口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和建设规模,推动中心城人口向新城、小城镇和周边地区疏解;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力争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还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视野、更大的范围内调动更多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功能疏解、调控人口、治理“城市病”等难题,必须把北京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根本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才能充分发挥出比较优势,才能更广泛地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
北京人民能够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把一穷二白的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对发展起来的难题,也必将倒海翻江卷世澜,千军万马战犹酣。看到了这个最大的优势,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去啃硬骨头,去涉险滩,必将无往而不胜,一定会实现首都建设发展的新辉煌。
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好、发展好首都人民的福祉、服务好全国人民,努力做到让人民受益、让人民满意。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是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从新时期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来讲,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入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努力提升“四个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五个之都”,都要求解决好一个核心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因此,在首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民权益得到保障,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实现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解决北京“城市病”问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深刻认识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统筹研究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等事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水资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人口规模。要在城乡环境整治和大气污染、垃圾污水、交通拥堵治理方面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确保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首善之区”的基本体现。新的社会条件下,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群众利益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要求我们必须认识清醒、综合施策,提高为群众谋利益的能力和水平。要保障人民群众主人地位,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全面分析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把决策的过程变成深入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寻求不同利益交汇点、获得群众普遍认同、取得群众支持和拥护的过程。要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及时掌握社会热点,把握各方面利益关切,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惟其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判。
努力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享受美好幸福生活。“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是首都“四个服务”之一,是党的宗旨在首都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首都工作的根本职责之一。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干部党员要捧出一颗心来服务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热点难点,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确保群众关注的十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努力解决群众的基本需求问题、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受,以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实际成果,创造首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群众利益的实现是同一的。人民群众在发挥主体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将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执笔人:刘陈德、陈之昌、魏晔玲、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