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2014-12-18黄相怀
黄相怀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态度。那么,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又着重思考了哪些问题呢,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我认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关键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的责任使命和期待要求,更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历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巨大挫折而愈益展现其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凝心聚力、凝魂聚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中国得到了充分释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渐渐找回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和信心。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向,是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遵循,是社会主义中国最为鲜明的标识。离开或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必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而必将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但未来毫无希望,所有已经取得的一切都必将失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结论,而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它始终表现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丰富深化的鲜明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执政以来,也旗帜鲜明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是理论指导下的现实展开,另一方面,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动力和基本路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它的显著优势。
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回望90多年特别是30多年党和人民奋斗历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已经是一个蒸蒸日上、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开放自信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长期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放眼当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
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其时间节点,恰好在2020年前后——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交卷”时刻,又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政治影响和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中央面临的任务不同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定型的历史性任务。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轮廓已经浮现。在道路层面,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开放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制度层面,我们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崭新形态。尽管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取向、基本理论指导和基本制度架构已经趋于成型,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条件下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有了初步定型化的结论;我们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基本的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累积淀的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适应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统一。中国人民珍视自己为之奋斗的成果,必然沿着自己的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就是自觉自信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同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系列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当代世界大势,体现人民利益要求,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未来5到10年,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冲刺期,是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奏准备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初步成熟成型的重要检验期,爬过了这个坡,跨过了这道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又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各方面必将更加成熟定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原有轨迹,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影响了当今世界发展演变的宏观图景,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获得新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就一定要更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凝聚力量的旗帜、指引方向的旗帜、展示形象的旗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