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
2014-12-18陆岷峰汪祖刚
陆岷峰+汪祖刚
摘 要:“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特点的新概括,是指金融、经济危机过后经历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都出现了新的特点。银行业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供给者,其服务对象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常态。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必须在战略上做全方位调整,明晰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力促自身转型升级,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
一、导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实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发生新的演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就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做出重要表述,新常态的现实已普遍成为中国政策制定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宏观经济背景依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事实上,以新常态对经济特征做出的基本判断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02年“新常态”一词已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多次出现,直到2011年,新常态又重新被提出并真正定义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低增长状态。从理论上讲,“新常态”(New Normal)是“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结合国内经济运行特点,新常态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从表面上看,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增长率逐步过渡并稳定在新的均衡点上;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构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中国最高决策层从国内经济特殊的客观现实出发,首次以新常态描述处于战略发展变化中的经济阶段,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传导国家决策层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透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新方向。
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昭示着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演变,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金融生态环境等产生导向性、决定性的影响。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将对中国银行业战略部署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必须根据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变化的“旧常态”的要求,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动力、新趋势,对过去确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调整,以转型发展适应新常态,把握生存与竞争的主动权,以保障自身经营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二、中国银行业“新常态”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
中国经济正脱离经济高速增长轨道,转入新的运行轨道,经济新常态不仅是表面上的经济增速放缓,更深层次还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制度环境的大转变,中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一)经济增速回归新常态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是新常态时期的突出特征,而当前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将呈现中高速增长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保持年均9.8%的经济增长率;加入WTO后,在分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带来的红利过程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4%的增长速度,一直持续到2011年。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脉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变动,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14.2%快速下降到2009年四季度的9.2%;随着危机后中国政府4万亿规模救市资金的到位,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2010年四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到10.45%,之后增速逐步下降,2012年全年GDP增长7.7%,2013年为7.7%,2014年上半年为7.4%,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较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所难以承担“旧常态”下的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趋严、居民储蓄率下降、要素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当前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稳步过渡中,“旧常态”中投资率过高、消费偏低、贸易顺差的格局正逐步发生演进。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投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进一步提速推动中国经济从投资型增长到消费型增长的转变,消费拉大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劲提升(见图2),危机之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被消费赶超。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个人消费额将增长到27万亿元,城市家庭消费支出占国家总消费支出比例将提高至1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悄然发生转换,即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由外需向内需转换、由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消费与投资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中国银行业拓展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三)第三产业撬动新业态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近些年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产业投资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较低,第二、三产业占比是一个翘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稳步上升将是撬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随着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金等要素投入重新组合,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释放出来,将带来第三产业的深层次调整和发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度、创新活跃度、涉及范围度、带动作用力等方面特点显著,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从图3来看,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渐进式地超过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服务业供给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状态,潜在需求还未完全有效释放。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资金要素的资源配置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济新业态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需重点开发的行业群体。
三、中国银行业“新常态”内部环境变化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变以及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也呈现出新的演进路径。
(一)经营理念的变化
中国的银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于2013年1月1日已正式进入过渡期,资本监管将趋严;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加剧银行业同业跨业竞争格局;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正改变着整个金融行业的格局。在不同时期,银行业的特点、发展方略都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能把“旧常态”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思路简单延续或移植到“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把经营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等紧密联系起来,由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以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变,从而真正实现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资产质量的变化
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联保联贷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实体经济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质量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资产规模方面,信贷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以及资本监管趋严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逐季放缓;资产质量方面,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向金融体系传导,银行业信用违约风险不容小觑,信用风险聚集呈现出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从区域来看,信贷投放集中的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频频高发;从行业来看,钢贸、光伏、造船、煤炭等产能过剩的制造业成为重灾区。中国银行业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的均值出现了“双升”的趋势。尽管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化解“双升”局面,但是由于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摆脱经营困境,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趋势放缓和质量欠佳的现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常态。
(三)盈利水平的变化
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其中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0%-80%之间。在经济“旧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传统粗放型的存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随着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演进,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一大主要挑战;2013年7月人民银行取消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直接融资越来越发达,股票和债券市场越来越完善的条件下,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挑战。2013年度,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1794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较2012年下降4.5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17%,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将保持稳中趋缓态势。
四、“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思路
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并形成“新常态”。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客户空间、业务模式、产品形态、风险状况、发展模式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银行业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晰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六大方面进行战略再定位,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战略目标
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市场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转变发展战略思路是商业银行适应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长期以来保持的“旧常态”条件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商业银行要调整战略发展策略以转型寻找到新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技术水平,首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银行业发展因素以及主要业务领域入手,围绕适应新常态培育新业务、发展新动力,形成转型和发展的良性互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风险激进型向风险稳健型转变、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创新转变,最终实现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措施
1、确立新的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新常态”多重约束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以规模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即将成为历史,而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银行业要抓住新的机遇期,审时度势,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调整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新常态下新的比较优势、新的市场竞争力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和持续发展,增强发展的硬实力。商业银行要确定新的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由“旧常态”下以规模扩张向“新常态”下质量提升转变;另一方面需要由“旧常态”下以利润为中心向“新常态”下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2、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转型和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新增风险与“旧常态”存量风险的相互叠加改变了传统风险管理思维。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强了传统风险的传导和外溢。为适应“新常态”趋势,商业银行亟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切实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以培育风险文化为导向、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支撑,通过培训和教育,积极塑造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形成全行上下风险管控的新文化;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依托,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找准风险管理的着力点,实现风险管理的模型化、系统化、流程化。
3、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契合增长新动力。经济“新常态”导致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第三次产业和行业的调整,以及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新组合配置。“新常态”下消费金融、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技术性产业正成为增长新动力。银行业需审时度势,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持续优化三大业务结构以契合增长新动力,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结构性的变化。①优化资产业务:资产管理、资产托管、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存量等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新常态”下的热点,而非传统的单一信贷资产的经营。在优化和丰富资产业务的同时注重不良资产的核销和处置,提升整体资产质量;②深化负债业务:随着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对资金的分流以及银监会对银行存款偏离度的考核,被动的负债管理已无法满足“新常态”的需要,必须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③拓展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需要从高度依赖利差,逐渐转向更多依赖中间业务转变。通过以上三大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来避免金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和金融资源“空转套利”等现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
4、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5、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科技手段助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并冲击传统金融业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在销售终端和虚拟渠道方面冲击和颠覆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模式,凸显出传统银行业粗放型经营问题。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融合将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的既定趋势,以互联网技术助推传统银行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一方面,深化组织管理模式再造,改善运行效益。商业银行目前仍以物理网点的逐层布局、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管理部门的繁冗设置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型发展。在金融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无网点化、消费支付移动化、业务模式垂直化,从而有效改善运行效益;另一方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业务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它整合了银行服务流程和内容并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倒逼其进行流程再造。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新常态”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业发展的内核,这将对金融人才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将是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全体人员服务质量,才能顺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员的复合化水平,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增强客户黏性,有效增强银行的服务竞争力。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出现了新特征、新动力、新方向。中国银行业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战略部署上做全方位调整,明晰“新常态”背景下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力促自身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刘凌波.经济金融新常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金融与经济,2004,(8):65-67。
[2]刘元春.中国经济“新常态”需除“旧教条”[J]. 经济研究信息,2004,(6):14-16。
[3]易宪容.货币政策新常态的预期管理[J].经济研究信息,2004,(6):29-30。
[4]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13。
[5]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The Research on New Strategies of Chinas Bank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LU Minfeng 1 WANG Zugang 2
(1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2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5)
Abstract:“New normal” is the new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y. It means that after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the economy experiences relatively long and painful recovery process in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have taken on new features. As a major provider of socia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e client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ed by Chinas banking show new normal.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Chinas banking must do a full range of adjustments in strategy, identify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 of “new normal” and urge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real economy.
Keyword: new normal; commercial bank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4、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5、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科技手段助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并冲击传统金融业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在销售终端和虚拟渠道方面冲击和颠覆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模式,凸显出传统银行业粗放型经营问题。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融合将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的既定趋势,以互联网技术助推传统银行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一方面,深化组织管理模式再造,改善运行效益。商业银行目前仍以物理网点的逐层布局、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管理部门的繁冗设置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型发展。在金融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无网点化、消费支付移动化、业务模式垂直化,从而有效改善运行效益;另一方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业务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它整合了银行服务流程和内容并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倒逼其进行流程再造。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新常态”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业发展的内核,这将对金融人才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将是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全体人员服务质量,才能顺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员的复合化水平,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增强客户黏性,有效增强银行的服务竞争力。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出现了新特征、新动力、新方向。中国银行业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战略部署上做全方位调整,明晰“新常态”背景下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力促自身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刘凌波.经济金融新常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金融与经济,2004,(8):65-67。
[2]刘元春.中国经济“新常态”需除“旧教条”[J]. 经济研究信息,2004,(6):14-16。
[3]易宪容.货币政策新常态的预期管理[J].经济研究信息,2004,(6):29-30。
[4]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13。
[5]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The Research on New Strategies of Chinas Bank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LU Minfeng 1 WANG Zugang 2
(1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2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5)
Abstract:“New normal” is the new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y. It means that after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the economy experiences relatively long and painful recovery process in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have taken on new features. As a major provider of socia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e client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ed by Chinas banking show new normal.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Chinas banking must do a full range of adjustments in strategy, identify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 of “new normal” and urge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real economy.
Keyword: new normal; commercial bank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4、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5、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科技手段助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渗透并冲击传统金融业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在销售终端和虚拟渠道方面冲击和颠覆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模式,凸显出传统银行业粗放型经营问题。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融合将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的既定趋势,以互联网技术助推传统银行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一方面,深化组织管理模式再造,改善运行效益。商业银行目前仍以物理网点的逐层布局、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管理部门的繁冗设置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粗放型发展。在金融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服务无网点化、消费支付移动化、业务模式垂直化,从而有效改善运行效益;另一方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业务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它整合了银行服务流程和内容并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倒逼其进行流程再造。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新常态”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业发展的内核,这将对金融人才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将是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全体人员服务质量,才能顺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员的复合化水平,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增强客户黏性,有效增强银行的服务竞争力。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出现了新特征、新动力、新方向。中国银行业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战略部署上做全方位调整,明晰“新常态”背景下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力促自身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刘凌波.经济金融新常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金融与经济,2004,(8):65-67。
[2]刘元春.中国经济“新常态”需除“旧教条”[J]. 经济研究信息,2004,(6):14-16。
[3]易宪容.货币政策新常态的预期管理[J].经济研究信息,2004,(6):29-30。
[4]王一鸣.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13。
[5]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The Research on New Strategies of Chinas Bank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LU Minfeng 1 WANG Zugang 2
(1 Fina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2 Golden Credit Rating International Co.,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5)
Abstract:“New normal” is the new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y. It means that after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the economy experiences relatively long and painful recovery process in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have taken on new features. As a major provider of socia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e client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ed by Chinas banking show new normal.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Chinas banking must do a full range of adjustments in strategy, identify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 of “new normal” and urge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real economy.
Keyword: new normal; commercial bank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