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蔬菜批发市场 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4-12-18陈亚燕
陈亚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蔬菜在国人食物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是餐桌上的必需品,但前几年出现的安全问题相对也比较多。在现有产销模式下,蔬菜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环节多,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很重。蔬菜批发环节是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的重要关口,近十多年来各地批发市场全面推进以农残检测准入为重点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了问题产品流出市场,但离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嘉兴蔬菜批发市场着眼于从更高层次构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坚持先行先试,率先探索推进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蔬菜批发市场传统质量安全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2000年,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嘉兴蔬菜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市场)率先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先后配备了CL-BIII四通道残留农药测定仪、十六通道残留农药测定仪、六合一检测仪等一批农药残留定性检测设施,5名专职检测员工不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每天不间断地对进入市场的每一车蔬菜进行抽检,检测结果当天公示。2001-2013年,市场一共检测蔬菜599937批次,其中不合格482批次,及时发出通知,均作退市或没收处理;合格599455批次,平均合格率99.92%,合格率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
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全国各地蔬菜批发市场陆续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大幅提升整体安全水平。2013年全国批发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8%。但目前绝大多数批发市场仍停留在市场方出租门面、交易双方对手交易的层次,还没有配套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可追溯系统,普遍存在交易信息记录不全,信息统计分析效率低下,主体和产品可追溯性差等问题,安全管理措施很难向两头延伸,其效应很难向两头辐射,不利于系统性地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去向查证难,不利于问题产品召回。单纯依托现场农残检测,即使每车必检,但由于交易主体众多,产品来源复杂,检测毕竟是抽检,无法穷尽,很可能挂万漏一,不排除仍会有少量问题产品因漏检而流出市场。在传统的对手交易环境下,交易信息往往记录不全,即使有记录,海量信息也无法有效统计梳理。一旦问题产品流出市场,去向查证就比较难,会影响召回处置效率和问题控制扩散。
二是责任界定难,不利于事后管理处置追究。由于记录不全,统计分析效率低,一旦发现已流出市场的问题产品,溯源难度也加大,难于精确确定问题产生环节,无法有效地对产生问题的企业或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和法律追究。由于责任难界定,也会使相关主体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引导生产者加强产地管理、经营者加强进货管理。
三是民众知情难,不利于主体信用和品牌信誉的积累。由于溯源难度大,包括产品标识和识别制度不健全等等,蔬菜质量信息既难于准确传递到个体商户、经纪人,更难于传递到消费者,多数情况下民众对蔬菜质量处于茫然状态,无法将问题产品与好产品区别开来。一旦某种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很可能引发消费恐慌,导致好产品也难卖,对整个产业造成冲击,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和人们价值观的混乱。例如,某地发生“毒豇豆”事件,可能引发整个市场乃至全国性的豇豆卖难。
四是产业预测难,不利于政府调控和生产者决策。由于记录不全,统计分析效率低,市场很难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的交易量、价格和流向等情况,也很难为政府相关部门调控农产品流通提供有效信息,也无法为生产者制订种植计划提供参考。
五是安全监管难,不利于降低执法成本。某一农产品出现问题时,因为可追溯性差,监管部门一般会将该种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农产品全部纳入问题农产品范围,统一销毁,这其中会包括一些没有问题的农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使执法的成本大为增加。
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实践探索
从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可追溯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追溯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6年底起,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在严格产品抽检准入基础上陆续建立了进场登记系统、交易一体机和IC卡收费管理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率先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管理的领航者和先进典范,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
一是结算中心电子结算客户交易。改变多年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对手交易方式,实现IC卡电子统一结算。所有交易方在交易前必须持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驾驶证等),在结算中心窗口办理IC卡,将卡号、姓名、证件号码、常住地址、联系方式、客户类型等信息录到系统资料库。买主需将现金充到IC卡,通过IC卡买卖交易。进场交易蔬菜必须通过进门登记系统,准确登记进场交易产品名称、数量、进场时间以及产地等信息,每户建立进货电子台账。若检出不合格蔬菜,均作退市处理,并冻结IC卡,以后连续5次抽检合格后才可解冻刷卡交易。电子统一结算也防止了使用假币现象发生,确保双方资金安全。
二是终端交易一体机采集交易数据。交易一体机将电子秤、交易卡机集成于一个操作平台上,生成交易记录包括商品名称、单价、数量、交易时间、货主和买主姓名等详尽信息,为蔬菜流通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这是实现蔬菜溯源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更好地维护买卖双方的利益。
三是溯源中心分析处理数据。市场每天利用电子屏公布交易品种、数量和价格,为生产者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信息行情,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如买主对购买蔬菜有疑问,可凭交易小票或者交易卡查询,从客户资料库可以追溯到卖主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实现来源可追踪。卖主根据交易卡号,通过系统可以查询产品去向,实现去向可查询。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买卖双方可及时联系,暂停销售问题产品,缩小影响范围。目前市场共设终端交易一体机279台、办理电子结算IC卡7万多张,每天交易刷卡1万多笔。
通过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产品检测准入、索证索票、电子化交易、电子化结算和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初步建立了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溯源机制,也健全了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了蔬菜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了市场提档升级。近年来,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先后被评为全国蔬菜类批发十强市场、农业部信息采集先进市场、商务部双百工程市场、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场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问题产品召回。一旦发现问题产品,可按照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快速定位去向,买卖双方可及时联系,暂停销售,尽可能缩小影响范围。有关部门也可及时召回,消除危害,有效控制问题产品扩散,避免事态扩大,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有利于相关责任划分和追究。一旦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样可按照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溯来源,快速锁定问题产品责任主体,可依法追究责任,给其造成压力,促使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知情度。质量差的生产者,个体商户和经纪人肯定会避而远之,并传导给消费者。同样,质量好的生产者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利于主体信用和品牌信誉的积累。同时,有利于消费者理性对待农产品质量问题,减少一损俱损现象。有利于产业预测调控。溯源中心快速处理分析数据,市场每天可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每个交易品种的数量、价格、来源、去向等信息行情,为政府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生产者调整种植计划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安全监管。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对问题产品的确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可大大缩小调处范围。监管部门执法时,对象更明确,行动更快捷,可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立后,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产品的追溯查询管理,促进了市场提档升级,保障了菜篮子安全。但具体推进运作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导向不明显,市场交易主体总体积极性不高。一是买卖双方以千家万户的菜农、个体商贩、经营户为主体,总体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有的是文盲,年龄也偏大,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总觉得溯源系统操作麻烦,习惯依赖近二十年的直观的对手交易。二是有的个体商户为了贪图省力,或推脱责任,抵触情绪较为明显。三是部分个体商贩、经营户担心信息数据透明后会带来税收和费用上的增加。四是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的认知度不高,追溯产品和非追溯产品的价格差距没有拉开,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比较普遍,参加追溯的主体付出了追溯成本,却未能获得较高利润,产业链上的相关主体包括农民总体积极性都不高。目前全国各地绝大部分的蔬菜批发市场仍延续买卖双方对手交易的模式,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法律上没有强制性要求,这几年来嘉兴蔬菜批发市场单兵突进,碰到的阻力不小,但一直坚定不移推进,先易后难,先地菜后客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法制保障不强。2002年以来,发达国家逐步通过立法确定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虽明确了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但只有一些相关的原则规定,产销链上的各个主体,从农户、到经纪人、到批发市场、到零售商、集贸市场个体商户必须做什么、应该履行哪些职责,由哪个部门来监督管理都不很明确,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
3.源头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只是关口,不是源头。推进全程质量追溯客观上要从源头抓起,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但整体来说目前蔬菜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还有待深入,多数农民参与意愿不高,生产记录不全甚至于无记录,信息也不完整,品牌和标识覆盖率不高,产品仍以大路货为主。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是制约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瓶颈。
4.追溯技术较落后,追溯系统不稳定不兼容。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总体上处于低级或中级阶段,追溯技术比较落后,系统运行不够稳定。嘉兴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有时也存在运行不稳定情况。另外,目前各地各行业都在试点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但追溯对象不明确,追溯标准不统一,追溯标志多样化,处于“碎片化”状态,追溯系统不兼容的问题非常严重。
5.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运行成本较高,企业负担重。嘉兴蔬菜批发市场除了要负担信息记录、追溯标签、追溯设备、查询设备、人员培训等成本外,还必须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以防止追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错漏,工作量大,投入多。据统计,至2013年底,嘉兴蔬菜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目前溯源系统年运作成本在200万元左右,虽然投入当年政府有一定补助,但与其他未建追溯系统市场比较,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对进一步推进蔬菜流通溯源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实施蔬菜流通溯源管理,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监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具体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1.抓紧制订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法律法规,立法保障,系统推进。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有法可依。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专门法律,明确追溯对象和必须提供的追溯信息,统一追溯标准,界定各参与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等,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在必须提供的追溯信息方面,关键要强制有关利益主体提供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核心信息,例如,蔬菜产品必须提供生产者姓名、农药残留等核心信息。在法律责任方面,要明确监管部门,加强对追溯信息的审查,要制定对提供虚假信息者的惩罚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行为,以保障追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在大流通大市场背景下,每一个地区、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整个产品供应链的追踪和追溯,应尽快整合建立一套可兼容的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防止出现新的信息“孤岛”,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查询平台,为政府开展食品安全实时监控创造良好条件。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追溯技术,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技术装备水平。
2.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标准化,强化源头基础。蔬菜流通溯源系统作为系统工程,需要上下游联动。首先产地蔬菜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质量追溯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而要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提高生产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蔬菜流通溯源体系,首先从生产源头抓好,积极引导蔬菜生产向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产品准出制度,确保从田头出来的蔬菜质量安全。
3.大力支持蔬菜批发市场建立溯源系统,突出重点节点。蔬菜批发环节虽不是源头,但是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集聚,是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的重要关口。各地实践证明,强化批发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对于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具有更为现实的重要意义,对于提升整个产业链质量安全水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引领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蔬菜批发市场一头连着“三农”,一头系着民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特别是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建议政府借鉴韩国、日本等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对蔬菜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特别是溯源系统建设的扶持,弥补其开展质量追溯增加的信息记录、设备购置、标签使用、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成本,提高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公益宣传,使广大消费者了解追溯概念,接受追溯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使参与追溯的各主体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总之,要立法保障、利益导向、政策推动、强化宣传,在整个产销链条上整体推动,才能真正保障菜篮子安全。
(作者系嘉兴市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