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华胜:随心与着意

2014-12-17

焦点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画种瓷器民歌

有多远走多远

昨天已成过去,精华与糟粕同在,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明天一切未知,幸运与砺难同行,何去何从,咎由自取。

“传统与创新”永远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并将世世代代地讨论下去,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无休止的话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豪,几千年的传统也让我们积重难返。绘画上的“传统继承与创造革新”是个敏感话题,就像“公婆”之争,永无休止。

就绘画艺术而言,“画种”大都会以绘画的质材而命名,“中国画”原本就是“纸本水墨”的常态绘画,本无异议。但常被多情地“拎出来”强调其“笔墨”的内涵特性,在“文化”被淡化的今天,却遭遇了程式化“千人一面”的尴尬。

任何艺术,任何画种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即便是远古的岩画和现代的“多媒体”,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也都有它自己的“独门”内涵。

在“审美疲劳”之后,人们知晓了“笔墨”仅仅是一种“语言”而已,至于能说出什么道道,那则是各人的修行和造化了。齐白石、黄宾虹说了,林风眠、刘国松、吴冠中等也都说了,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腔调。

有一位叫萨顶顶的歌者,她唱的不是民歌,不是美声,也不是所谓的“原生态”,她却能面对全世界,歌唱自己的“自语”——她自己都无法用语言解说的“自语”。她唱遍了三十几个国家,独有她的音乐会,英国BBC做了全球直播,理由是她的“自语”已经没有了任何“语言”阻隔。她的“自语”有浓烈的民族元素,有华丽的“美声”色彩,有蒙族民歌的浑厚和宽广,有藏族民歌的高亢和辽远,但又一切都不是。那种由各种美妙“元素”揉合而成的“天籁”之声,你能说是哪一种语言吗?

艺术是多元的,艺术语言是多样的,中、西文化理应是各自独立的但又是能亲和互融的,艺术应该是能被读懂的。让人读懂你的心,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画。

“艺术语言”真像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自语”,艺术家的“独立语言”是对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对宇宙的问答,是一种让世人都能读懂的超越语言的情感传递。

画画是一件愉悦事情,不要对“明天”想入非非,让“时间”自行淘炼。独立的艺术语言方式,是我们赖以自主行走的拐杖,像散步一样,轻松前行,有多远走多远。

温润如玉

有句成语叫“温润如玉“,是中国人对玉的喜爱,是对纯洁、坚贞、中庸的崇尚。我们的祖先又发明的类似玉那样品质的器物,那就是洁白纯净的瓷器。永恒是陶瓷的品格,它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的印痕。我们今天在这里“画瓷”,无意间已经把大量的文化气息留在了“历史”,储存了这个时代的信息。今天的“瓷画”,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后,肯定会让后人读到我们今天给他们储存在瓷器里的大量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制作“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流传至今的一个原因。“易碎”是瓷器的又一个特性,这也是它的“珍贵”之处。瓷器即便成碎片,在我们的挖掘、考古中,无论它出于哪个年代,我们都能解读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书法、绘画、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以及瓷器本身的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画瓷”,对画家来说这是个“新媒介”,无论画的如何,历史已经记下了这一刻,这就是瓷器之魅力。

作者简介

张华胜 江苏人。擅长中国画。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后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美术设计,东海编辑部美编,浙江画院副院长、院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作品《荷》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春》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接天莲叶》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张华胜画集》。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种瓷器民歌
黑白版画傩戏面俱、傩戏人物画6 幅
林风眠艺术主张刍议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藤县水上民歌
浅析魏晋玄言诗对山水画独立发展的影响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关于农民画*
穿花衣 唱民歌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