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瑞环
2014-12-17苏峰
苏峰
青年突击队的诞生
青年突击队最早出现于建造北京展览馆时,扬名于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此后50多年里,青年突击队像一座大熔炉,造就了一批批青年才俊,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4年1月,国家重点工程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正在建设之中。工程预计10月完成,工程的建筑工艺水平高、工期紧、施工任务重。为了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根据苏联专家的提议,1954年1月13日,18名技术比较好的青年团员自愿组成了木工青年突击队,这是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任队长。突击队成立后,技术青年的积极作用马上得到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到2月中旬,瓦工、抹灰工、电气工、水暖工、混凝土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纷纷成立,这些突击队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3月19日,《北京日报》第一次公开报道了胡耀林青年突击队的事迹,在他们的事迹感召下,北京西北郊八大学院工地出现了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东北郊酒仙桥电子管厂工地出现了青年工段,东南郊焦化厂工地出现了于春和瓦工青年突击队,西南郊原子反应堆工地出现了青年工段,广播大厦、电报大楼、北京饭店西楼、国际饭店、政协礼堂、同仁医院、友谊医院等工地以及市委大楼、团中央礼堂、百货大楼等十多项重点工程工地上都出现了“青年工地”、“青年工段”、“青年突击组”、“青年生产队”等多种多样适合各自系统特点的青年生产组织和活动形式,形成了以青年突击队为龙头的“青”字号工程,调动了一大批青年的热情与才智,拓宽了突击队工作的领域,为新生的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击队中的好学青年
青年突击队自诞生那天起,就不单纯靠拼体力来超额完成任务。学习文化技术,大搞技术革新,是突击队的重要活动内容和成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突击队中出现了学习文化技术、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李瑞环突击队、张百发突击队正是这个热潮的积极倡导者。
1954年1月13日,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工地诞生
李瑞环1934年生于天津宝坻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干过很多农活,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51年,17岁的李瑞环只身闯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给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木工班扫刨花,当时的木工工长王锡田觉得他很灵巧,让他学木匠。李瑞环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成了市三建的工人。
李瑞环从小就喜欢读书,工作后仍然坚持边干边学,从未间断。1956年时的李瑞环,虽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却已经是实战经验丰富、爱动脑筋、业务水平突出的木工突击队队长兼团支部书记。自1956年开始,李瑞环用两年时间自学了高小课程。1958年,李瑞环考入北京业余建设学院中技班,学习代数和几何课程。李瑞环长期白天在工地劳动,晚上去夜校上课,坚持边干边学,边学边干,风雨无阻。
1958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十大工程建设在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最受瞩目的工程是万人大礼堂(即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项重活、急活,要求在7天内要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以保证大会堂内外的装修进度不因下雨而受到影响。
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北京市一建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胡耀林
如果按老规矩,工人们必须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木材,搬到工地对面的故宫大院去“放大样”,这样的话,时间肯定来不及,效果也好不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李瑞环当时正是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他决定利用自己在业余建设学院学到的知识来一次技术革新。当时很多人劝他,这是国家重点工程,出点儿差错可不得了。但李瑞环有自己的想法。自1956年开始,经过近4年的苦学苦钻,李瑞环已经精通几何和代数知识,他巧妙运用几何原理,创造出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他自信能够解决指挥部交给的难题,并能提高生产效率。
原全国著名青年突击队——北京市三建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队长李瑞环(左3),1977年任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副总指挥时在工地上与干部工人研究施工问题
最后,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采用李瑞环发明的“木工简易计算法”将模板预制成型,现场拼装,免去“放大样”工序,既节约时间,又准确无误,提前3.5天完成了原计划7天的任务。李瑞环的这个发明在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次用科学计算的方法代替了据说是从鲁班时代传下来的“放大样”的办法,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李瑞环突击队和李瑞环本人也因此一战成名。李瑞环从此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劳模,他的这段事迹后来还被搬上了银幕,电影名叫《青年鲁班》。李瑞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称为“青年鲁班”。
实干肯干宁肯吃亏的劳模
李瑞环好学,不仅学习业务知识,也学习哲学知识。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上,25岁的李瑞环开始与哲学打交道。学习和思考哲学问题,使得李瑞环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了一通百通。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业中抹灰工一度短缺,李瑞环改行做抹灰工,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抹灰工作中他独创了一套机械抹灰法。爱动脑筋、手脚灵活的李瑞环从1951年到1965年,在做工人的15年间,实现了100多项技术革新。2005年,退休后的李瑞环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总结:“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作为闻名全国的青年劳模,李瑞环的生活和工作是怎么样的?那个时代的劳模又是什么样的?李瑞环曾于2002年即将退休之际深情回忆他的工作历程,对自己的劳模生涯感触很深:我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我的文化知识、建筑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几乎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由于学习底子太差,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我一生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我很早就当了劳模。劳模是什么概念?那时候的劳模简单说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亏多、奉献多。多干、吃亏几乎成了劳模的缩影。我至今还记得张百发同志当时做报告讲的一句话,叫“学吃亏,会吃亏,经常吃亏不皱眉。”我是一个劳模,还是一个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那时的工棚是通铺,你要在工棚里点灯看书,别人就没法睡觉。夏天比较好办,冬天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算计时间,节省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成了我一生的习惯。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无用的时间,包括零碎时间。
多干、吃亏几乎是那个时代劳模的缩影,同时也是青年突击队的写照,也是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写照。
李瑞环1965年后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北京、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和天津担任领导职务。1989年李瑞环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1993年至2003年任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成为家喻户晓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他朴实而又智慧的个人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他已经是政务繁忙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还是与青年突击队保持着联系。1994年4月28日,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李瑞环和张百发两位20世纪50年代的老突击队队长与新一代青年突击队队长见面,勉励他们总结新的更好的经验,希望一代比一代干得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编辑 杨 琳)
(作者是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