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2014-12-17高健民宋炳寰
高健民+宋炳寰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试验成功50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和试验的整个准备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下面,是我俩与当年同在国防科委二局任职的梁荫绶、孙兆贵、倪廷裕、罗汉奎在一起对周恩来总理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和试验工作作过的一些指示和落实情况所做的片断回忆,以寄托我们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出面主持中央专委工作
早在1954年9月至1955年初,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从世界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以及国际环境和战略全局考虑,作出了中国要建立原子能工业和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时强调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还指出:“原子弹,你有了,我有了,可能谁也不用,这样战争就打不起来,和平也就更有把握了。”
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中规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政府将向中国提供一个型号的原子弹样品和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当时,我们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把引进国外技术和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在取得苏联援助的同时,把基点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1959年6月20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撕毁协定,中断对中国的援助。于是,我国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经过组建机构、调集人才、建立设施,于1960年初正式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展开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
研制核武器,事关战略全局,党中央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集中统一领导。经过两年多自力更生的艰苦工作,到1962年下半年,原子弹的研制有了很大进展。1962年9月,二机部领导向党中央写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想。
1962年10月10日,聂荣臻元帅在听取二机部部长刘杰汇报二机部核工业建设和爆炸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设想时表示,同意二机部的规划设想,并强调:协作问题,各有关部门都应有个专门机构抓,这点很重要,应提出建议。
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和原子弹研制情况的汇报。刘少奇说:各方面各部门的配合很重要,中央要搞个委员会,以加强这方面的领导。现在就搞,不要拖拉,抓紧了,就有希望。现在不搞,将来再搞就耽误了时间。搞原子弹、导弹所需要的人,要指名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组织起来,有组织性(周恩来插话说:还有计划性)。
汇报结束时,刘少奇又说:对“两弹”,中央要指定人负责。现在起就搞个委员会,导弹和原子弹是要两个委员会还是一个委员会来抓再考虑,反正中央要搞个小机构(小组)管,调人、调东西统一安排任务、下命令。当然,技术上、工作上还是靠各部去做。不然一拖就把时间都拖掉了。世界各国也都是这样搞起来的。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顺利前进。你们提出个方案和名单,报告中央批准。
10月30日,罗瑞卿向毛主席、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从总的轮廓来看,如果各项工作都能按期完成,那么,实现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可能的。”“现在,离预定的日期只有两年的时间,为了抓紧时机,更有力地保证实现这个目标,建议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随时检查、督促计划执行情况,并在必需的人力、物力上进行具体调度,及时解决在研究设计和生产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报告还说:“这个建议,在10月19日国防工业办公室向中央常委汇报时,少奇同志已原则同意。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我们考虑最好是总理抓总,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等同志参加,组成这个委员会。”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
11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罗瑞卿副总理的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随后,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专委”)成立,周恩来担任主任。中央专委除周恩来总理外,成员中有贺龙(时任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李富春(时任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先念(时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薄一波(时任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时任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聂荣臻(时任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罗瑞卿(时任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7位副总理,有赵尔陆(时任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张爱萍(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王鹤寿(时任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杰(时任二机部部长)、孙志远(时任三机部部长)、段君毅(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高扬(时任化学工业部部长)7位部长级干部,他们都是中央政府、军队、工交、财贸、科研、文教等方面的负责人。他们参加中央专委,就可按中央专委的决定,分头去执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加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保证实现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
直接领导保证核试验的成功
中央专委从成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周总理共主持召开了9次中央专委会议,讨论解决了100多个重大问题。
1962年12月4日上午,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三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刘杰、钱三强(二机部副部长)等同志关于原子能工业生产、建设情况和“两年规划”、原子弹研制等问题的汇报。由于 “两年规划”几乎牵动全国各条战线,许多问题需要在会上商定,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周总理留下与会者吃午饭。下午汇报完后,中央专委审议、批准了“两年规划”,并逐项解决了二机部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1963年3月21日下午,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五次会议上,研究了核试验基地组建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决定:该所计划的户头和编制应按领导关系列入国防科委。同意通知国家计委、教育部、劳动部等单位,从1963年毕业生中调配大专学生150名、中技学生及技工各100名给国防科委。同意在研究所内建设一个小型试制车间。该所的房子问题,先由国防科委和铁道部商量解决,解决不了时再提交房管局另行设法解决。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对罗瑞卿10月30日《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的批示
1963年7月26日上午和27日上午,周总理在国务院会议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六次会议。中央专委批准了张爱萍报送的首次地面核试验场地定位问题、地面核试验区的布置方案和工程方案的报告,要求国防科委即按照方案抓紧进行核试验场的建设工作。对急需国家解决的工程投资、材料、加工安排和借调建铁塔吊装老技工等问题,会后,在中央专委办公室的协助安排下均得到了解决。
1963年3月,周恩来(左2)、贺龙(左3)、聂荣臻(左1)、张爱萍(左4)四人参加中央专委会议间歇时在西花厅外交谈
1963年12月5日上午,周总理在西花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七次会议。会议对核武器的研究试验等13个问题做了讨论。会议确定:核试验工作的安排,地面试验应放在第一位,按原计划抓紧进行,并继续完成空投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对地下核试验的工作,责成以国防科委为主,二机部协助,共同提出地下核试验的具体方案,并把地下核试验作为科研设计项目立即着手安排。核武器的研究方向,应以导弹头为主,空投弹为辅。
1964年4月11日下午,周总理在西花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八次会议。他要求二机部和国防科委在9月10日以前,做好第一次地面(铁塔)核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同意成立一个核试验的总指挥部,由张爱萍担任总指挥。指挥部的机构可根据需要陆续建立,当前先建立急需的工程部和试验部,运输工作可先由总参军事交通部的运输小组办理。核试验基地需要的每秒300次摄影机,争取先在国内调剂解决。从瑞士或法国进口问题,由外贸部安排办理。由中央气象局选调3名业务熟练的党员干部去核试验基地,以加强基地的气象工作。为保证基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要求中央气象局选拔一定的人员协同核试验基地负责做好这一地区的气象工作。
周总理还对参加原子弹爆炸试验准备和实施工作的部门多次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周总理在他多次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先后指出:“二机部对原子能工业的生产、建设和原子武器的研究、试验,要做到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你们在工作中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既是思想方法,又是指导原则。要认识客观规律,也不能怕失败。在科学实验中,有时必须经过失败,甚至多次反复,才能成功。要循序而进,想超越阶段跳过去是不行的。还要坚持不懈,做任何事,总靠突击是不行的,只能在有一定可能性时才能突击。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戒骄戒躁。略有所成就骄傲起来固然不好,急躁也容易犯错误。我们大可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自力更生,立足于全国,搞出一点名堂来。”“二机部的领导自上而下都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计划科学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核武器研制要运用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哲学著作的观点,指导研制工作。”
1964年7月14日夜,周总理对二机部的原子弹模拟弹运往核试验基地的问题指示说:第一个产品(原子弹的模拟弹)的运输,“要把工作做细致、做周到,防止意外,每个环节都要加强保卫、保密工作。二机部要组织工厂的人力参加护运,以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并由二机部负责参加产品的装配和参加预演工作。这次预演工作要扎扎实实,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要通过第一个产品的预演训练人,考验各项准备工作。第一个产品的运输和预演工作完毕后,要做个全面总结”。(1965年3月20日,周总理在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上,对做好即将进行的第一颗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的准备工作又指示说:“这次试验一定要准备好。要吸取第一次核试验的经验,要更周到、更细致、更妥善的全面做好安排……”周总理的这两次指示,后来经过张爱萍、刘西尧整理、概括成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字方针。这16字方针,后来成了历次核试验和各项重大科研试验实施时必须遵循的方针)
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试验结果证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制造和装配工艺以及各种测试方法、测量仪器和自动控制设备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保证了核试验的成功。他及时解决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对核试验的组织领导、弹的运输、预演、决定试验日期、场外烟云侦察、场区及附近居民的安全措施、重点工厂的保卫、政治斗争、学术斗争、保卫保密以及发生早爆、误爆时继续进行试验的方案等,他都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这些都得到了坚决执行)。没有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亲自抓,我国是不可能在两年内(若从1960年初算起,也仅用了五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
心系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当大家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周总理已经在考虑核爆炸后对放射性微尘飘移扩散要经过的下风方向的居民区人民健康安全的影响问题。因此,原子弹爆炸后不久,周总理指示二机部部长刘杰立即注意研究这个问题。
早在原子弹爆炸前,核试验委员会防护工作部和新疆军区防疫检查所就联合派出了15名放射性测量、分析和化验的技术人员,在下风方向的居民区设立了监测站,并配备了监测仪器和收发电报的电台,以便在原子弹爆炸后,对飘移来的放射性微尘进行监测。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技术勤务保障上对监测站给予了有力支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由于放射性微尘飘移到下风方向居民区要有一段时间,监测站的监测人员侦察测量、化验分析放射性微尘也要有一个过程和时间,177办公室(在刘杰的领导下,担负同核试验现场的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的密切联系,向中央有关首长的办公室及军内外有关部门传递、报告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重要情况)在10月17日20时(原子弹是在10月16日15时爆炸的)才收到核试验现场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代号为“20号办公室”)传来的有关监测站对下风方向地区放射性微尘监测数据的电话报告。
17日晚,刘杰部长看过电话报告的监测数据后,立即请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徐海超研究员,同他一起研究讨论监测数据。
徐海超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副教授,中国协和医学院副教授、教授,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射线防护问题的专家。他看了监测数据后,认为被监测的地区中,有的地方空气中放射性微尘的浓度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需要赶快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刘杰部长听了徐海超的讲解后,感到问题严重,立即用电话向周总理做了报告。周总理要刘杰和有关人员马上到他那里做详细汇报。
就这样,在18日0时后,宋炳寰(时任国防科委二局参谋)和徐海超、李鹰翔(刘杰部长秘书)3人,随同刘杰部长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后面的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正在靠西侧的一张办公桌的台灯下看文件。办公桌前方,是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上面铺着白桌布,长桌两旁南北都可以坐人,宋炳寰和李鹰翔一起坐在北面,面向窗户,刘杰、徐海超坐在了南面。稍后,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兼任二机部副部长,主管卫生防护工作)也到会入座。
不一会儿,周总理从他的办公桌旁站起,向会议桌走来,并坐在了会议桌的西头。
周总理微笑着对刘杰说:“我看你们有些人的数学学得不好。”他接着说,“你们177办公室报送来的各地放射性微尘的监测数据,缺少一个统一的比较值,不能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数据的高低。你们应该改进这一点。”
听了周总理的亲切教诲,宋炳寰和李鹰翔以内疚的心情相顾片刻。接着,宋炳寰同李鹰翔小声商量说:“咱们以后再上报各地监测数据时,把所有数据都换算成一个相同的分母,这样,只看分子的数值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监测数据谁高谁低了。”
随后,宋炳寰向周总理汇报了核试验场外下风方向地区放射性微尘监测点布设情况;李鹰翔向周总理汇报了20号办公室17日20时传给177办公室的有关监测站对下风方向地区放射性微尘监测的数据。周总理认真地听着汇报,并询问了放射线的种类和剂量单位等方面的问题。
两人汇报完后,周总理请徐海超谈一谈对监测到的数据有什么看法。
徐海超说:“按照国家规章的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强度标准应低于1×10-12居里/升。从刚才念的监测到的数据看,有几个监测点空气中放射性微尘的强度超过了上述规定的标准。虽然超过不太多,但应引起严重重视,需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周总理问:“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徐海超回答说:“我的意见是:在最近一些天里,凡是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地区的居民要戴上口罩;蔬菜要很好洗净再食用;婴儿暂不喝牛奶、羊奶;人不要吃动物的甲状腺。”讲完后,有些拘谨的徐海超摘下了眼镜,擦去头上的汗。
周总理听过徐海超的话后,眉头开始紧锁。看得出,周总理感到了问题的重大。
周总理对刘杰、钱信忠说:“我看,在这一地区的居民中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做是可以的,但不要轻易说是为了防止放射性微尘污染而采取的措施。要谨慎对待这件事,不要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稍停片刻,周总理接着说:“现在的问题是放射性强度超过规定标准的地区,对居民究竟有了什么影响,还缺少可靠的根据。”
徐海超建议说:“可不可以对这一地区的居民做采血检查,看血象的变化?”
周总理说:“采血检查可以,但不能对居民,不能惊扰居民。可以先在驻这一地区的部队战士中采血,因为他们同当地居民都在超标的地区。根据对战士采血化验的结果再研究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
随后,周总理要他的军事秘书王亚志把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请来。
不一会儿,杨成武来到了总理的办公室。
周总理简要向杨成武讲了原子弹爆炸后核试验场外下风方向地区有的地方放射性微尘的强度超过了规定的标准。随后,向杨成武交代说:“为了搞清楚放射性微尘对这一地区居民的影响程度,请你先安排对驻这一地区部队的一部分战士做采血检查。有关的具体事宜,会后请刘杰同志和徐海超研究员向你说明。徐研究员有什么要求,你要给他解决。”
交代完后,周总理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大家相互望了一下,刘杰部长说:“没有了。”
周总理最后说:“那就散会吧!”此时已是18日2时许。
18日,根据杨成武副总长的布置,核试验场外下风方向地区驻军某部的卫生机构对百余名战士做了采血化验,化验结果是血象都没有任何异常。
19日8时45分,张爱萍、刘西尧从核试验基地联名向周总理报告:核试验场外下风方向地区有的监测点放射性微尘强度短期稍高,现已降到比规定的标准还低,对居民健康无影响。报告还说:目前,兰州以东等几个城市的监测结果都在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以内,对居民健康无危害,对劳动力无影响。
随后,卫生部所属在全国各地的监测点上报的数据也证明,没有出现很异常的现象。
当周总理看到上述几个渠道的报告和177办公室从10月18日至30日每天报送的各地监测情况汇总报告后,得知核试验场外下风方向地区的放射性微尘对人体并没有带来不良影响,各地区的空气中放射性强度已接近自然本底时,他才放下心来。
回忆起50年前的这件往事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到:周总理心中装着全国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他在听了与会者的汇报后,始终以清醒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可能发生的问题,冷静地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避免了一场惊慌。
观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影片
1964年10月末的一天午夜,周总理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观看该厂拍摄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影片。罗瑞卿总参谋长、彭真副委员长和夫人张洁清等也一同来观看。
影片是几天前从核试验现场运回北京的胶片、刚刚由八一厂冲洗好的原始资料片,尚未剪辑,也没有配音。由原子弹爆炸时在核试验现场参加拍摄工作的杨采(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编导)和原子弹爆炸时在核试验现场参加试验工作的梁荫绶(国防科委二局参谋)及陆祖荫(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核测量研究室主任)等向周总理做解说。
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进放映厅,同在场的人员一一握手,并对去核试验现场参加拍摄工作和试验工作的同志说:“你们辛苦了!”
由于没做剪辑,影片放映中的画面是东一段,西一段,显得凌乱无序。杨采、陆祖荫、梁荫绶等解说画面时,周总理会不时插话。从周总理的插话中,能感到总理对这次核试验的整体布局、主要内容等都知道得很清楚。
当放映到原子弹在102米高的铁塔上爆炸时,银幕上出现强烈闪光的画面,随后出现半球形明亮的核爆炸火球不断增大,逐渐形成棕褐色翻滚着的烟云,最后升起十分壮观的蘑菇状烟云。周总理看到这里,高兴地鼓掌,满面笑容地说:“我们胜利了!毛主席说了,应该奖给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感谢他促使我们搞出了原子弹。” 此时,观看影片的罗瑞卿、彭真等在场的同志们也都热烈地鼓起了掌。周总理朗朗的笑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随后,周总理向八一厂去核试验现场拍片的摄影师郑治国和本片的编导杨采同志询问:“原子弹爆炸从出现闪光到看到蘑菇状烟云升起,为什么时间觉得这么长呀。”
郑治国回答:“总理刚才说的这些镜头画面,是我在现场距爆炸中心约12公里的一个山包上摆放的4台摄影机拍摄的,后来形成了蘑菇状烟云的画面,有一些是我用手拿的摄影机拍摄的。这些都是当时拍下的全部的爆炸景象,时间就是这样长。”
陆祖荫向总理解释说:“是这样的。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是先看到强烈的闪光,它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秒钟,然后出现的火球的发光时间在2秒至3秒钟,形成蘑菇状烟云达到稳定高度的时间则要有7分至8分钟。这七八分钟是让人感觉到很长。”
周总理说:“这几分钟让人很难熬啊!不过,我们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同志们,为了创造出这几分钟的景象,是经过了几年的不懈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的呀!我要向同志们表示感谢!”
影片放映了约两个小时。在观看和听解说的过程中,周总理、罗瑞卿、彭真还不时地插话。彭真笑着说,原子弹爆炸试验这件事,在消息没有广播之前,我一丝风声都没有向洁清透露,是消息见报后我才拿报纸给她看的。
电影结束时,周总理、罗瑞卿、彭真同陆祖荫、杨采、郑治国、梁荫绶等同志一一握手,感谢他们对影片的讲解,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为加速发展原子弹、氢弹、导弹,加强国防力量做出更大的贡献。罗瑞卿也风趣地说,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罗箭,是火箭之“箭”,一个叫罗原,是原子弹之“原”,就是为了激励他们为我们国家原子弹、导弹火箭事业的发展,增强国防实力去努力贡献力量。
11月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剪辑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实况纪录影片送请周总理等首长审查。放映地点、审片人员等事宜,总理交代秘书周家鼎根据工作需要来安排。邓颖超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很想看一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时的壮观景象。她把这个愿望对总理说了,总理说:“你去问周家鼎。”此事她要真去问周家鼎,准会同意安排她去看;若是别的秘书安排此事,可能也都会同意安排她去看。但是,邓颖超同志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与审片无关,而总理的话里显然有不同意的意思,所以后来她既没有去问周家鼎,也没有去看纪录影片。周总理、邓颖超同志都是自觉遵守保密纪律的模范。
审查原子弹爆炸的新闻照片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张爱萍、刘西尧在核试验现场向各参加试验的单位部署了认真做好试验总结工作并初步研究了第二次核试验(原子弹空中爆炸)的有关问题以后,他俩于10月底回到北京。11月2日,周总理听取了他俩的汇报,并研究了今后的核试验问题。会议开始前,张爱萍看望了邓颖超。邓颖超对张爱萍说:“哟,你们办了这么大的事,事先也没说一声。你们保密保得很好嘛!”
周总理看了张爱萍带回来的几套原子弹爆炸时的黑白照片,从中选了4张,即爆炸后第2秒和第5.4秒的火球照片各一张,第49秒和57秒的蘑菇状烟云照片各一张。周总理指示向核试验基地研究所要来底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各洗印出大、中、小照片三套,准备公开发表。要争取在11月15日以前把电影也搞出来。
周总理在听取张爱萍、刘西尧汇报原子弹爆炸后对效应试验物品的破坏情况时,要国防科委整理出一个资料给他看,并具体提出一些问题:暴露在地面上的生物距离爆心多远可以不死?各种生物在什么工事里距离爆心多远、距地面多深可以不死?暴露在地面的武器装备、各种弹药、各种器材在距离爆心多少米以外完整无缺?距离爆心多远、离地面多深、什么样的工事在爆炸后无损坏?距离爆心多远、离地面多深、什么样的工事内的仪器在爆炸后仍能使用?
随后,会议研究了今后的核试验问题及加速研制氢弹等问题。
周总理问参加会议的二机部部长刘杰什么时候研制成氢弹,刘杰回答:“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已经在探索,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吃不透。大概还得需要三五年时间。”
周总理说:“5年是不是太慢了。”“你们想先搞起加强型弹,要由原子弹爬到氢弹,这个什么时间能够搞成?为什么钚-239生产线要1967年底才建成?以上这些问题你要在下一次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做出回答。”
周总理指示说:“我们的四大目标是一年搞一个:今年原子弹在铁塔上爆炸成功了,明年第二个是核航弹、原子弹空中爆炸,后年第三个是原子弹上导弹搞两弹结合,1967年第四个搞氢弹或加强弹试验。地下核试验也要抓紧准备好。这些事请张爱萍牵头,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二机部先开个会,像这次核试验一样,有了把握就好下决心。”
周总理还指示说:“我们国家的核试验不要多,要少一点儿,搞一次试验就要取得很多资料,要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将来要结合试验进行军事上的战术演习。今年内要对首次核试验做出结论,要写出核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员回到北京后要组织一次接见。”
11月3日,周总理再次约刘杰、张爱萍、刘西尧谈话,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也在座。周总理指示二机部要加速研制氢弹。还研究了二机部在兰州的工厂安全保卫工作等问题。
11月2日的会后,张震寰(国防科委副秘书长)立即找高健民(国防科委二局处长)、孙兆贵(国防科委二局参谋)研究了落实周总理关于洗印照片的指示。为了争取时间并保证照片的质量,张震寰决定立即电话通知核试验基地,由基地研究所找好底片并负责洗印、放大好后,派人乘坐仍在基地执行任务的军用专机连夜送到北京。
由于查找底片和洗印、放大照片都需要一些时间,再加上核试验基地地处新疆罗布泊地区,乘坐两个螺旋桨的伊尔-14型飞机到北京,中途要在多个机场起落加油,故照片没能尽早送到周总理处。11月3日晚上,王亚志大约一个多小时就打一次电话给国防科委二局,催要洗印好的火球、蘑菇云照片。
3日夜,孙兆贵在西郊机场接到装有照片的皮箱后,即返回国防科委大楼。高健民、孙兆贵一起查看过照片后,高健民给王亚志打电话说照片已经拿到,拟马上乘车送去。在向王亚志报告了汽车的号牌以后,高健民、孙兆贵便到中南海西花厅,王亚志正在西花厅门口等候。此时已是4日凌晨1时半左右。
高健民、孙兆贵随同王亚志来到总理办公室。总理见到他俩,和蔼地同他们握手,并说:“你们来啦,怎么这么晚才送来?”听过解释后,总理接过照片,在办公桌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稍后,总理向高健民、孙兆贵询问:“照片公开发表后,国外从照片上会不会看出些什么问题?不会有什么泄密的问题吧?”停了片刻,总理又说:“如果把照片下半部的地面截去一些,是不是会更有利于保密呢?”高健民答:“照片底部的地面截去一部分再发表,这样就不容易判断出拍摄点与蘑菇云之间的距离了,从而也就难以推算出蘑菇云的高度等相关参数。这样的处理,更有利于保密。”孙兆贵也说:“这样处理一下有利于保密。”周总理说:“那好。照片正式发表时就按截图做保密处理。我要送请毛主席批准公开发表。”
新华社发表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火球和蘑菇云的黑白照片各一张。1964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两张照片
11月4日凌晨,高健民、孙兆贵从总理处走后,总理要王亚志通知乔冠华(外交部副部长)、龚澎(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来西花厅为原子弹爆炸的照片拟定说明供发表。照片的文字说明字数不多,但乔冠华起草了几稿都没能通过。乔冠华正在思考时,龚澎灵机一动,先用英语说了一遍,然后确切地表述了照片是爆炸时的火球和随即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总理听后连声说好。
1965年5月30日,周恩来(前排右12)、林彪(右11)、邓小平(右14)、贺龙(右16)、李先念(右9)、薄一波(右8)、聂荣臻(右17)、罗瑞卿(右19)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我国第一次、第二次核试验的有关人员的合影(前排右起:2杨成武、6周荣鑫、7程开甲、10朱光亚、13王淦昌、15张蕴钰、18彭桓武、20郭永怀、21张爱萍、23刘杰、25罗舜初)
经毛主席批准,新华社发表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火球和蘑菇云的黑白照片各一张。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两张照片。
接见参加原子弹试验的人员
1964年11月2日,周总理在听取张爱萍、刘西尧关于第一次核试验的情况汇报时,曾提出“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员回到北京后要组织一次接见”。由于国事繁忙,一直延迟到1965年5月14日我国第二次核试验成功后,周总理才安排接见和宴请。他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于5月30日12时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接见了参加第一颗原子弹塔爆试验和原子弹空爆试验的有关人员。请柬上还签署了周恩来的名字。
当大家刚到大厅门外站成两排横队,周总理就笑着走过来,随后林彪、邓小平、贺龙、李先念、薄一波、聂荣臻、罗瑞卿等以及国务院和解放军各总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也相继走来同大家见面。张爱萍陪着周总理把一些代表向他一一作了介绍。
当周总理走到韩云升(核试验基地司令部气象处处长)面前时,张爱萍指着韩云升说:“气象”。周总理握着韩的手说:“气象保障得很好嘛!”然后周总理又指着韩云升衣领的少校军衔说:“再过两天,6月1日起就取消军衔,该换成红领章了。”
周总理一边和大家握手,一边歉疚地说:“大家辛苦了。去年10月,本来应该和大家见面的。因为忙,延迟到现在,真对不起。这次空爆试验成功,计划圆满完成,老总们很高兴,都要来见见有功之臣。”邓小平等其他首长也和大家一一握了手。
接见完调整了队形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大家合影。
合影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设宴招待全体代表。周总理和老总们在欢笑声中招呼大家入席。每桌都有一位领导同志陪同就餐。在亲切、和谐、欢畅的氛围中,被接见的每位同志都感受到党中央对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核武器研制、试验这条战线的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指战员们的亲切关怀。
在祝酒时, 周总理即席发表了讲话。他勉励大家要继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策群力,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前进。要努力攀登下一个高峰,尽快掌握氢弹技术,为加强国防、保卫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罗瑞卿总参谋长也到每个桌前和大家碰杯。
这时,陈毅元帅来到大厅,他面向大家朗朗笑道:“我是来喝庆功酒啊!”他在周总理的桌上取了一杯酒举起来说:“对不起,因有外事安排,迟到了。请大家共同干一杯!”
稍后,由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要去会见外宾,他们提前告辞了,宴会也就结束了。
中央领导的集体接见,给大家极大的鼓舞。这年夏天,二机部九院(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核试验基地发动科研人员,集中讨论了下一步的攻关计划。
领导其他尖端科技工程项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周恩来总理一方面要求二机部、国防科委迅速完成核航弹的空投爆炸试验,抓紧原子弹小型化的研制,准备用运载火箭发射;同时又下达了加快研制氢弹的指示。
此后,毛主席指示说: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和平就更有把握了。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吓吓人,壮壮胆。毛主席又说:还有3年才搞成氢弹,太慢了。1965年1月23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经济建设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向中央军委并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务院有关部的党组,各中央局并有关的省、市、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扩大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决定中说:“中央为了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1962年12月,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了15人专门委员会。鉴于工作发展需要,中央决定:这个委员会今后除管原子能之外,还要管导弹;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相应进行调整和扩大,新增加余秋里、王诤、邱创成、方强、王秉璋、袁宝华、吕东(换王鹤寿)等7位同志参加。”“‘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今后改称‘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
此后,我国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核潜艇、人造地球卫星、核电站等一系列尖端科技工程项目的研制、试验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或是经请示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后作出的。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两弹一星”等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英明的决策者之一,同时又是这项事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周总理从中央专委1962年成立到1974年病重住院不能参加会议为止,在10多年时间里,亲自主持召开了40多次中央专委会议和许多次中央专委小会。在此期间,我国所进行的千吨级至百万吨级爆炸威力不同的15次核试验(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核试验),以及其他的尖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在这些会议上讨论、决定并组织实施的。在他的主持下,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基本完成了,有的核导弹已经装备部队;同时也为下一代核武器的探索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10多年里,周总理对核武器研制、试验和核工业建设(还有导弹、卫星、核潜艇等其他尖端科学技术项目),从任务的提出,规划的确定,方案的审查,到历次核试验的实施,都及时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和具体部署,并深入督促检查,从而强有力地推进了核武器研制、试验和核工业(还有导弹、卫星等其他尖端科学技术项目)的发展。
实践证明,没有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远见卓识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研制核武器等“两弹一星”这样庞大的工程系统,是不可能那样快地取得惊人成就的。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力地推动了原子能工业和原子弹研制的进程,出现了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局面,各项任务协调配合的效果都超出了预期设想,为我国发展高科技事业创造了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周恩来总理领导我国“两弹一星”等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光辉实践和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编辑 杨 琳)
(作者高健民,时任国防科委二局处长,后任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作者宋炳寰,时任国防科委二局参谋,后任国防科工委科技部百科编审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