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绘画中诗文词话的审美意境

2014-12-17聂静曹伟余雅洁

佛山陶瓷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诗文审美意境

聂静 曹伟 余雅洁

摘 要:陶瓷绘画历史由来已久,诗文词话亦是源远流长至今。自王国维先生提出“意境”这一概念,更是我国美学史上艺术审美的一大进步。古代文人早就有在绘画中题诗的一大雅好,只是我国对美学理论系统地研究起点较晚,理论系统研究不如西方完整。但陶瓷绘画以及诗文词话的结合,我国当属翘楚独创,我们必将好好的传承这一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就陶瓷绘画中诗文词话的审美意境作出一些粗略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陶瓷绘画;诗文;审美;意境

1 前言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后便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魏晋时期的五言诗,有名的唐诗,五代十国兴起的花间之词,以及之后意境优美的宋词。唐宋时期,诗词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

而中国陶瓷画的历史,由来更早。据考古学家的发现,中国陶瓷画可以一直追溯到石器时代,比绘画史还要久远许多。现存最早的陶瓷画,可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上的水鸟捕鱼图为代表,河姆渡文化中陶器上的双鉤山猪,鱼蛙纹图,都是很有名的例子。

陶瓷绘画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先秦、两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发展了五六千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代有变革。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图案装饰类;第二类为故事记录类;第三类为抒情言志类。懂得把诗文词话和陶瓷绘画结合的古代文人定是在绘画和诗词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觉在此。”而这里的境界就是意境之意,可以理解为诗词作家通过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所以陶瓷绘画和诗文词话的结合即画与诗意境的相统一,相结合。只有陶瓷绘画中的“景”和诗文中的“情”巧妙地融合,才能达到审美意境所推崇的情景交融。

2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陶瓷绘画中诗文词话的审美意

2.1 画中之意,溢于言表

古代文人常常爱以文会友,以画抒情。但陶瓷上作画毕竟只是作者的一时兴起,画作既毕,后人及观赏者很难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作者当时作画的心境,曲高和寡常常是文人们最心痛惋惜的情愫。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诗中云:但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这也更加表达出文人艺术家们对知音的渴求。但是所画的景物虽是具体生动的,但所表达出的情感却是抽象空灵的。这时,便需要诗词的辅助表达,如何使景中情,情中意之中的“情”、“景”酣畅漓淋的跃然纸上?这便是画意之所在,也是为什么成为古往今来备受艺术家们喜爱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画者什么都不必解释,只需寥寥几句诗文,便可以把画中的意境传达给观赏之人。能读懂画中之意之人,首先,就必定对绘画和诗文都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能了解作画者的意图,最后成为作画者的知音人。苏轼《青玉案》诗中有云:《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东坡能从王维的画中了解画中的意境,两大文豪跨越时空,成为知音人,这便是画中诗文的魅力所在。

2.2 小品诗文,妙趣横生

当然,陶瓷上的诗文并不是只为士大夫或者是艺术家们欣赏的,艺术家们过腻了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感觉,偶尔也想体会体会大众的乐趣。当然这里并不是有抬高艺术而贬低民众的意思,只是想单纯地表达“术业有专攻”这一意思。真正的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大智若愚便是这一意思的延伸表达。小品诗文中也包含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小品画代表张志安先生曾画过一幅画,画中是一群小鸡,依偎在母鸡身旁,题字曰:“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旁边两只电孵化的小鸡,旁白:“平生未见妈妈面。”让人看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的同时体会到了很多,有心酸、有无奈,这就要看各位欣赏者的心态了。再比如台湾艺术家罗青先生的《相忘于江湖》釉下彩瓶,画中是一条鱼在江中,悠然自得的游向远方,画中的水草亦是风姿绰约,正好印证了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一典故,看完令人遐想连篇,唏嘘不已。小品诗文是后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因其不限格式、不限题材的表现手法,而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和推崇。把小品诗文和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让观赏者在欣赏画作之余,亦能会心一笑,纾解压力,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2.3 诗文构图,自成一派

其实,题有诗文的陶瓷绘画大部分是学习古代文人的国画构图,许多艺术家、文人雅士几乎毎画必题,每题必诗,诗文构图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这样的流传下来,成了现在最普遍的绘画构图模式。诗人通过风、花、雪、月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借梅、兰、竹、菊来譬喻自己的品格,这些在诗歌界都是约定俗成的事物。谁是把诗文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千古第一人?历史上已经不可考。而又是谁第一个把这种构图技巧运用在陶瓷上?亦是无从知晓。但是这种奇妙特别的艺术创作手法却是惠泽后人,流芳百世。诗文弥补了绘画单调的留白,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画家齐白石只画虾不画水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虽然纸上滴水未画,但是整张画却给人水汽淋漓的感觉,这便是留白的艺术魅力所在。这是因为大家都有生活常识,栩栩如生的虾是一定生活在水里的,画家虽然不着一笔,但是人们的思维惯性却填补了这一空白,还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其他题材的画却并非如此,如范敏祺《百年好合》新粉彩瓷板画上,描绘荷塘丽景。水面上荷叶宽大茂盛,碧绿油嫩。在绿叶衬托下,荷花粉红娇媚,富有神韵。左下角一对鸳鸯相伴,游于花丛之中。右上角空白处题诗:“琴瑟永谐千载乐,和合同度百年春。”题款用印。题画诗呼应物象,美化了作品,显示出其美化画面的特征。使得诗文和绘画交相辉映,充满了书卷气息。让观赏者欣赏画作之余也品味到了作者的性灵蕴藉。

2.4 审美意境,含蓄隽永

对诗词稍有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而非格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画作亦是如此,能画出真景物,作者真感情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有意境的作品,否则,就是画的再美,没有作者的情感注入,也是没有意境的作品。很多时候,如果单单从欣赏画作的角度,我们只能从作者的技艺、绘画的技巧、线条、构图来分析一幅作品的好坏。而大部分的画作,即便画艺再高超,也终究很难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大部分的山水、花鸟都是千篇一律,而假若能配上适宜的诗文,就能使人过目难忘了。如“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在《游鱼图》瓷板画上题诗曰:“弄萍濯波镜华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诗中前两句鱼儿的惬意畅游反衬后二句的心有余悸,游鱼对形似钓线、钓钩的风藤、月影也因害怕而远避,如惊弓之鸟。这首诗比喻精妙,意境深远,诗的意境和画的意境和谐统一,而且还写出了王国维先生所指的作者的喜怒哀乐,这首惊恐灾祸的讽世之作寓意深刻,艺术地概括了乱世中人们惶恐的心情。

2.5 审美艺术,意境升华

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已经为什么是“美”而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讨论,其中最著名的一场经典的辩论当属《大希庇阿斯篇》中,希庇阿斯和柏拉图对美的争论,可是争论的一致结果却只得出了“美是难的”这一结论。的确,对美的定义的确很难,而且,时至今日,对什么是美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理解、看法都不尽相同。谁都说服不了所有的人认同他们的观点。所以,对于如何审美,也是百家争鸣,无法盖棺定论。但是,审美的首要条件必定是眼前的事物能令自己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人们能从作者的画中得到得到共鸣,艺术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所以人们常常愿意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东西借由作品来表达。就如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写的那么多传世经典的武侠作品,被读者亲切地称之为“成人童话”。因为是理想中的东西,越是珍贵难得,越是令人向往。而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亦是如此,配上诗文,就能让人有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超然感受,此时的诗文,就能帮助整个画面的意境得以升华,使人有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之感。如冯林华先生在《山高水长流》这幅高温颜色釉瓷板画作品中题诗:“山高水长流,无欲自悠闲。唯余一片云,见我来此游。”冯先生的这件作品颇有古代山水画韵味,整幅画面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以诗抒情,以画写意,诗画意境结合,仿佛是面对着大自然创作的作品,竟找不出一丝刻意的痕迹。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辨。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艺术亦是如此,艺术家们用画笔主观营造出的境界,亦是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悟为基础的,这里的绘画即为写境多一些,所写诗文则造境多一些,以艺术的眼光审美艺术,才能使造境和写境二者境界融合,意境升华。

2.6 经典结合,源远流长

早在文章的开头便已经提到,诗文及绘画的历史由来已久,时间亦证明,诗文和陶瓷绘画的这一经典艺术组合,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在如今经典文化逐渐没落的年代,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人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历史上有多少辉煌灿烂的文化,就是因为前人的意识缺乏才没有保存下来。冯林华先生在他一系列的《梅》作品中多次引用经典的古典诗词来诠释他的绘画作品,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是一番梅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如作品《明月松间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则引用王维之名篇《山居秋暝》之意境,情景交融,真真是印证当年东坡之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无我之境。两大经典结合,方能源远流长。

3 结语

西方一直以来对美学的研究都是系统理论化,而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的美学,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是没有美学的。因为中国的美学是通过各个时期表现的范畴、意识的艺术形态来表达的,只是没有人把他很好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中国的书论、画论境界很高,这一点是西方所不能匹及的。外形造化,中得于人,人于自然,高于自然,只有通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界发现美、记录美,美就是无处不在的。而诗、文、词、话和陶瓷绘画的结合更是我国璀璨而又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要在其中用审美艺术的眼光来体会其中的意境美,这样才会自成高格,自有名作流芳百世。

猜你喜欢

诗文审美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