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消防救火会
2014-12-17陆家仕
■ 陆家仕
19世纪初期的救火会是以商会和地方绅士招集成立的民间组织,下有按行业、同业公会各自成立的救火会的分支机构,实施地段上的救火工作。资金由各行业捐款筹集。人员除极少数聘用者外,其主要“兵马”都是所在地方上的青壮年。 救火会的设备较为简单,除水桶、木梯、铁钩、板斧和挑着球形油灯的木棍外,就是“水龙”了。“水龙”是辆带有压水装置的水车,两边有两只木制带有铁箍的车轮,周身漆成大红色,也有个别刷成白色的。车子的上方中央纵架一根杠杆,谓之“龙杠”,“龙杠”两头是呈“T”型的抓手,可供多人操作,救火时,两边的人不停地奋力按捺“龙杠”,水就会从水苗口激射而出。龙杠中心的上方挂有一只铜铃,随车行走铃声不断。“水龙” 的把手在车子的前方,也呈“T”字形状,好多人齐力驾驭,好快速前进,车走得愈快铃声愈急愈响,告诸行人,急速避让。
各救火会都设有瞭望台,彼此相呼应。当时家乡江苏镇江市最高的瞭望台在阳彭山上,可俯视全城,指挥各处。行规有约,目击所至若有火情,瞭望台上钟声就响,传递信息,按节奏说明方向。“志愿者”们听到钟声就都会主动集中于会,按事先的分工,不管是“水兵”、“ 龙兵”都头戴钢盔,身穿雨衣,立即出动奔赴现场。其作战方式有单独作战的,那是火势小的;有相互支援的,那是火势较大的。其中最有名的会战要数1948年的义士路火灾和金山寺的大火。
提起义士路的火灾,是熬油出的漏子,烧的是一桐油栈和康复医院旁的公路局油仓库。大火势头凶猛,救火会的队员推龙执苗奋勇向前,冲向火海,恶战之后,大火是被扑灭了,但有5个义务消防员献出了生命,事后举行了公祭,并在南郊黄鹤山麓建了“五义士墓”供人瞻仰。金山寺的大火发生在清明节刚过,据说是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及其家属在大殿上烧火油炉子惹的祸,致使金山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毁于熊熊大火。但大殿周围的房舍及天王殿、山门,在全市二三十条“水龙”的奋力保护下得以幸存。那次会战也出了不少令人可敬的英勇事迹,首先是住在大殿里的人在消防员的救助下得以逃生,再次是消防员们为救寺院庙产倍加卖劲,水兵队挑尽了金山四周河塘里的水,最后是站到河中间去一点点去舀,以致鱼虾到处现身。
会战中“救火龙”功不可没,同时也提醒和促使“救火会”将设备升级换代。从此各家救火会都先后添置了“机器龙” 那是烧汽油的,既省力威力又大,逐步取代了原先的人力龙。接着商会又买了镇江城首部“汽车龙”。“救火会” 救火时是非常紧张的,但也有较为轻松的时候,那就是练兵演习比赛的时候。曾记得那时候在中华路上的演习比赛,镇江人俗话叫“校苗子”,比的是哪家的龙性能好,哪些人操作的技能高,水苗子打得高,打得远,打得准。优胜者笑容满面,挣的是面子,要的是名声。记得当时公认小街上的“小白龙”影响较大,姚一湾“永静”的设备较好。看“水龙”大会那真叫是件快乐的事,围观者堵街塞巷,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当年的“救火会”在镇江全城是星罗棋布,城西地区商贸发达,人口密集,救火会也分布较多,大西路王家巷、小街,中华路姚一湾、柴炭巷,小码头街等处都有一两家,城里中山路五条街、上河边,南门大街等地也有设置。“同安”、“ 同济”、“ 同福”、“ 万安”、“大安”、“小白龙”、“众安”、“西津”、“众善”、“永静”、“ 永安”等名号提起来,老镇江的人们都会比较熟悉,是它们曾为当年城市的消防工作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老的“消防员”如今在世的不多了。我的舅父年轻时曾是“永静”救火会的一名“水兵”,每每提起当年参加救火时的情景,老人总是很激动,他经常对我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人救物的老战友,肩挑水桶气喘吁吁快步如飞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