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消防中队训练模式的思考
2014-12-17沈剑峰
■ 沈剑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增多,火灾风险和防控难度不断加大,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给专职消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消防中队的战斗力,有效应对各类火灾和应急救援任务,是摆在消防中队指挥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执勤业务训练是消防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开展执勤中队的训练以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效果,从而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值得深入思考。
一、影响港口消防执勤中队战斗力提高的因素
(一)训练模式的局限性。消防执勤中队的训练,往往以现役消防部队《执勤中队训练——技术训练分册暨技术操作规程》和《执勤中队训练——战术训练分册》为蓝本,结合港口自身特点,制定并依据大队的年度、月、周训练计划开展训练,通过训练计划内的指定项目考核来检验训练的效果。应该说,这种规程式训练在扎实队伍基本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功仅仅是战斗力基础,而队伍的战斗力是消防队伍根据各类火灾和应急救援事故的特点,依托装备优势,综合应用基本功所体现的作战处置临场应变能力,因此,规程式训练已不能满足现实消防执勤中队担负作战任务的实际要求。
(二)训练效果的形式化。执勤中队的业务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练为比”、“练为考”、“练为看”的现象。如体能训练效果,以战斗员个体的体能达标和业务考核成绩来体现;战术训练也是突出班号操为主,没有从火灾整体角度来考虑作战力量的编成;实战演练也是实现把参演力量、集结地点、力量部署、处置程序、战术措施都设计成文,按部就班走程序、摆动作就行,形式上到位就达到了演练目的,这些形式上的做法,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三)科学组训缺乏经验。1.消防业务缺乏传承。岗位竞聘、双向交流使较多的民警从其他岗位上调到消防中队工作,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对消防业务不是很熟悉,缺乏队伍管理经验,更不要说科学组训、火场指挥了。而原本在消防岗位上的民警,由于年龄大、理论考试不如年轻人,导致晋升机会较少,工作热情受到影响。2.完成训练计划作为组训的终极目标。上级消防部门对消防执勤中队的考核,往往是通过训练计划内的课目进行抽考作为中队业务考核的依据,因此,消防执勤中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训练内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常规的体能、单兵技能、器材熟悉、班合成号操等基础训练上,跟不上实战的需求。3.指挥员缺乏科学组训经验。消防业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科学组训、火场指挥。
(四)队伍管理的不稳定。由于国家加大了内地的经济开发力度,用工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港口消防部门与劳务派出机构积极采取待遇逐年提高、二次就业推荐、拓展招收渠道等有效措施,以克服“人难找、人难留、招不足”矛盾,但消防队员队伍仍处于波浪型不稳定状态,困扰着港口消防队伍的建设。其次,由于消防队员的年龄大多在18岁至20岁左右,且为独生子,娇生惯养,分析判断、是非辨别、自控自理等能力较差,中队准军事化管理使得队员时时处于备勤状态,不自由,管理过松与要求相背,管得过紧就离队,给日常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二、如何提高执勤中队战斗力
(一)顺应形势改革训练模式。消防中队的战斗力是检验消防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新形势下,战斗力生成的各种要素均已有了新的改变。既为转变核心战斗力生成模式创造了条件,更对转变核心战斗力生成模式提出了紧迫要求。
1.要加强消防队伍的管理。队伍管理是消防队建设和完成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基础,是消防队凝聚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障。我们更应强化中队干部的配置,优化队伍的结构,注重“老中青”梯次结合,严格按照编制标准配齐配强中队干部并确保其实际在岗。坚持把懂管理、会组训、善指挥作为基层干部的基本要素,加强对新干部的培训,积极开展灭火指挥、计算机应用、训练管理、装备建设管理及业务技能等各种内容的训练,采用培训、轮训等各种形式强化中队干部素质,尽快改善中队人员缺编,训练中队骨干,培养一批素质真正过硬的中队骨干,担任灭火救援和业务训练能手的角色。2.与港口发展相适应。港口越来越向大型化发展,为港口生产建设服务的消防队伍,必须紧跟港口的需要,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不断改革训练模式,提高中队的战斗力。要牢固树立科技强消的发展理念,(1)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消防科研成果应用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提高转化效率,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2)加强信息集成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集火警受理、火场指挥、图像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灭火救援指挥体系。(3)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应加强人才引进,在队员的招录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大学生或专业人员,实现专收专用,同时要鼓励科技创新,重奖在消防科技应用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3.积极推进实战训练改革训练任务、训练方法和考评方式,建立全程模拟实战。(1)将“规程式”训练变为“任务式”训练,将训练需要分置于真实火场,要明确“一次日常实战训练,就是一次完成的灭火战斗行动”的总要求,按照灭火发展规律,设置灭火程序任务,将训练任务量化于实战程序,按照火情侦察、灭火进攻、火场安全等灭火战斗行动程序和要求,设置任务类型,每个任务类型有必选和自选任务,将决策应变贯穿于训练始终。(2)强化基地训练的作用,港口消防可以自己建设训练基地,也可以借用地方消防的训练基地,但关键是要立足港口实际,特别是针对船舶火灾、大型机械设备火灾、危险品火灾等特点,组织中队进行训练。
(二)结合实际,开展分类施训。组织训练是关键,要坚持“基础化、专业化、实战化”的练兵方向,加强和改进训练模式,努力缩短训练场与实战现场的距离,真正做到“人员训齐,内容训全,质量训高”。1.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中队要以大队训练计划为依据,结合各港区的特点,科学制定周教育计划训练表,要明确具体内容,如重点单位的演习要明确哪个单位的,体能训练要明确是3 000 m跑等具体内容,并且要每周留有机动时间以备训练工作的落实,要做到基础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克服偏科,克服体能训练重速度、轻力量,克服技能训练重单兵、轻班组,克服训练成绩看秒数,要开展心理拓展,重视模式、仿真和实地训练。2.要统筹安排训练内容,要明确各岗位的训练内容,时间指标。以重点单位演练为例,在演练中随机对班长、号员进行提问,把某种类型火灾的一般扑救方法、注意事项、水源情况等与业务理论学习结合实施;在演练中通过搬运水带等,把体能训练结合实施,而不单是完成熟悉、演练重点单位这个任务。3.抓安全训练。将安全工作作为开展各项训练科目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有关训练、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组织训练,做到训练准备充分,训练安全措施到位,训练后休息时间充分,以确保训练的质量。4.在贴近实战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能力加强针对性的实地、实战、实装训练。要将因人制宜、因难制宜与实战需要相结合,加强耐力训练和协调性训练,要明白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灭火救援中出色完成任务,要加强人与装备结合的有效性训练,充分发挥装备的作用。要加强对器材、防护装备的训练及建立良好的保养机制。当前火灾现场情况复杂,战斗条件恶劣,缺乏器材和防护装备是完成不了灭火救援任务的。一方面要加强特别是针对新配发器材、防护装备的训练,既要保证训练时间,又要保证训练质量,另一方面要请专业人员对器材、防护装备的使用进行指导,保证训练的正确性。同时要按照“谁分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和“谁出现问题、追究谁”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状,实行按级负责与分区定人包干管理相结合,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三)稳定队伍,倡导职业化。要树立人才是根本的思想,一手抓政策保障,一手抓建设培养,努力打造战训人才方阵,积极探索符合港口实际的消防队员职业化。1.建强中队干部队伍,要把个人素质高、热爱消防工作的民警优先安排到中队指挥岗位上,充分发挥这些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中队民警作为管理者既要有责任心,要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又要细心。中队民警是训练的组织者,又是队员的兄长,甚至有时要承担起队员父母的角色,要做到心细如发,时刻与队员心连心,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更要有上进心,要有带领中队创先争优的意识,不能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应对中队的各项工作要做到胸有成竹。2.加强中队干部、中队骨干的培训教育。中队的干部和骨干一方面要加强自学,如《灭火救援教程》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选派到专业的学校进行培训学习,还可以依托培训基地,通过专家授课的形式进行轮训,以此来提高中队干部和骨干的整体素质。3.体现政策倾斜,实现中队工作发展的良性化。(1)加强政治保证,对长期在中队工作、具有丰富灭火救援实战经验的中队民警及中队骨干,上级部门应在晋升、立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提高经济待遇。中队干部值班多,在按照标准发放值班补贴的同时,按照实际的要求发放基层干部岗位津贴,最大限度地调动中队民警的积极性,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为集团合同制员工。(3)落实好休息制度。坚持从优待警,严格落实休假制度,将落实中队民警休假情况纳入单位年终考核内容。(4)建立队员职业化制度。在队员工资每年增加、各种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队员身份的改变,即变为集团合同制员工,彻底解决“招不来、留不住、招不足”的问题。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以建立正规的训练秩序为基础,以打造消防铁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实战能力,是全面推进消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