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龄入伍青年心率数据统计分析与身体机能均值对比
2014-12-17韩东霏陈典斌刘诗文韩岳洋
韩东霏 陈典斌 刘诗文 韩岳洋
(1.白城兵器试验中心 吉林白城 137000; 2.65016部队 辽宁沈阳 110161;3.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林业局 辽宁朝阳 122000)
1 实验方案
1.1 选择研究对象
本文以经体检合格的某高校男(女)适龄入伍青年各25人,平均年龄(19.5±1.26)岁;平均身高(1.85±0.05)m(男),(1.75±0.05)m(女),平均体重(74.7±7.3)kg(男),(62.7±2.3)kg(女)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时间安排
训练时间共一个月,每周5天,早上、下午和晚上进行共3h的体能训练。
1.2.2 实验法
进行两种训练模式,分别为模式(1)与模式(2),表中记为m(1)和m(2)。两者训练内容相同,与m(1)相比,m(2)的训练密度大并缩短正常休息时间[1]。
图1 篮球专项课(全课程)固定运动模式下男、女生心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不同训练模式中的心率数据统计分析
国内外已将心率作为生理负荷强度的评价标准之一[2-4]。为提高测试数据准确性,本文使用遥测技术与数学建模[5]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实时采样,频率为4次/分钟,时间从训练开始至结束。
2.1.1 心率强度统计
在m(2)训练模式下的男(女)研究对象心率最大强度与平均强度都比m(1)训练模式下的数值高;m(2)训练模式下的运动后即刻心率数值高于训练模式m(1),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在运动密度相同时,男子运动后平均心率强度水平、即刻心率均高于女子(P<0.001),详见表1。
表2 两种不同训练模式的身体机能均值数据统计
表1 两种不同训练模式的心率数据统计
2.1 .2心率曲线拟合
使用4阶多项式数学模型[6]对其运动心率强度曲线进行拟合:
式中y、x、ai(i=1,2,3,4)、ε分别代表心率、运动时间、多项式回归系数和误差。对(1)式进行多项式回归计算,变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2)式所示:
据本研究篮球专项课(全课程)测试数据,结合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公式,得到:
符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依据实际测试过程中时间和心率的真实变化情况,得到固定运动模式下男(女)心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从图1中的mode(1)与mode(2)曲线可以看出,负荷强度的第一高峰男子不如女子明显;运动初始时,由于女子对运动负荷强度的感受较男子敏感,其心率上升程度较大,但随运动时间的增加,男(女)的强度负荷特征总体趋势基本一致。mode(3)生理负荷强度的分布类型为三高峰型,从强度分布特点看,前峰高于后峰,中间略低。mode(3)曲线可以看作mode(1)与mode(2)曲线的简单叠加。
2.2 两种不同训练模式中的身体机能均值数据统计对比
采用两种不同训练模式的男(女)研究对象身体机能均值数据统计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经过1个月的时间,采用两种模式进行体能训练,与训练前相比,研究对象在折返跑、3000m跑和仰卧起坐三个方面出现显著差异。与m(2)训练模式相比,由于得到合理的休息、运动强度适中,采用m(1)训练模式的肺活量大于训练前数据均值;在折返跑、3000m和仰卧起坐三个方面,m(2)较之m(1)训练模式,成绩略有提高。
3 建议
为合理高效地提高青年官兵身体机能,建议今后采用两种不同模式相结合进行体能训练。
(1)以1个月为一个周期,3个月为一个大循环的方式进行体能训练。
(2)将此种训练模式在新兵入伍时展开,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3)班长进行总监督工作,下设组长、小组长放手管理。
(4)可与各种训练活动有机结合,共同提高身体素质。
[1]李裕和,林文弢,叶华林.篮球运动两种负荷与血乳酸心率变化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2):29-34.
[2]邓伟明,孙学川.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聚类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1):47-49.
[3]周蓉晖,邓树勋.华南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02(5):49-51.
[4]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凌启平.用心率评定为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2):92-93.
[6]彭红,周蓉晖.广东高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的测试和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