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传播的中国科技
2014-12-16嘉树
嘉树
推动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
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你是否知道,它们是怎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呢?
文化载体—造纸术
纸张的发明被归功于公元2世纪初年的宦官蔡伦,但实际上在蔡伦前200年,民间就已流行纸张了。蔡伦的功绩应该在于收集整理并推动造纸术的使用。公元751年,唐与阿拉伯帝国在怛逻斯发生激战,唐军败北。这场战争成为造纸术传播的契机。被俘军士中有一些造纸工匠,这些工匠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人。后来造纸术又沿着丝绸之路继续向西传播,逐渐传遍全球。
纸张有着价格低廉、轻便实用、方便保存等优点,所以它的出现取代了纸草、木板、泥版、羊皮、丝绸、布帛、竹简、木牍这些文字载体。它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保存知识,普及科学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文明之母—印刷术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的技术之一。8~12世纪,通过流动到中亚的中国工匠和造访过中国的阿拉伯商旅的引入,波斯、埃及等地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13世纪时,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印刷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它改变了欧洲只有教士才能读书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基石。
兵器革新—火药
早在8、9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火药的重要成分之一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地区。
火药的制造方法是由商人印度传入阿拉伯地区,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各国。到了13世纪,蒙古和中亚的阿拉伯人交战,曾经使用了很多火器。在作战过程中,火器及其制造方法也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欧洲人则是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据载,意大利人首先在1326年掌握火器的秘密,紧接着法国和英国先后在1338年和1340年学会制造火器,德国则是在1346年获取这项技术。火器技术逐渐传遍欧洲,这为欧洲打破封建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远航助手—指南针
指南针的传播不同于其他三大发明,它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向西方的。司南是一种古老的指南针,它上部分呈勺子形状,下部分则扁平为盘状。后来,不一定要做成勺子状,而是做成针状甚至让它浮在水面上,这就是磁罗盘的核心部分了。
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后,阿拉伯人在与中国船员的接触中获得指南针的知识,并在日后传播到了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没有指南针,很难想象15、16世纪的人能顺利地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远洋航程。
科学技术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
战争俘获
战争虽然残忍,但却是促进技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战争所形成的技术交流通常是,胜利的一方俘获失败者的工匠,缴获战利品的实物,通过被俘工匠的贡献,或是对战利品的仿制,最终掌握对方的相关技术。因为怛逻斯战役而传播的造纸术可以算是其中的典型。
外交赏赐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会对其他国家进行馈赠,有时还会为了政治利益进行和亲活动。和亲的双方一般为有一定政治影响力或象征性的人员。
唐代著名的文成公主在与吐蕃领袖松赞干布和亲时,携带了大批唐朝赏赐的物资并有大队随行人员。这些赏赐的物资和随行匠人帮助吐蕃掌握了很多本地没有的技术。
商旅携带
商旅携带也是技术交流的一种方式。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指南针可以为海上航行提供更精准的方向定位,为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商旅们愿意携带指南针往来于路途之上。
间谍活动
有一些技术,因为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民生、经济、军事价值,而被没有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垂涎。最后这些国家通过间谍活动成功取得了该项技术,使得此技术传播开来。
东罗马帝国的君主查士丁尼皇帝曾高价雇佣了两个印度僧侣,让他们利用旅行的机会从中国窃取桑种和蚕种,置于竹杖之中,偷带回国。
改善生活的技术
四大发明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有一些技术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灵巧机械
—擒纵机构
中国人自古对计时器高度重视,因此中国很早就开启了漏壶和滴水钟发展的新时代。漏壶本不是中国发明的,其来源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中国人学会并掌握了制造漏壶的技术之后,把漏壶变成了具有一定精度的仪器。机械式漏壶是在漏壶基础上的创新。机械式漏壶中有“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可以是一个旋转轴以固定的步伐旋转,它使轮系转动时每次只过一个齿,这是所有机械钟的核心技术。
机械式漏壶首先是由著名天文学家僧侣一行和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在大约723年设计出来的。公元11世纪的天文学家苏颂在重要发明水运仪象台中也应用了擒纵机构。这台仪器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现在的机械钟表中依然在运用擒纵机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欧洲的擒纵技术来源于中国,但这一技术确实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沙地得水—凿井
凿井是遗泽深远的技术。丝绸之路地区沙漠密布,水分的汲取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天山与昆仑山脉的冰川融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融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就被需要水源的军人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而“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农武兼顾—冶铁
冶铁技术则直接让很多西域国家跨入铁器时代。据说最早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铸铁技术的是今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人。铁器传入西域诸国,对于社会生产和军队战斗力都起了促进作用。大批西域国家受惠于铁器,使当地经济得以进步。
高屋建瓴的学术
古代中国在医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丝绸之路的通畅,中外交流的频繁密不可分。
妙手回春—医学
中国有丰富的中药使用经验,疗效较好的中药传入印度后,被称为“神州上药”,受到印度人的喜爱。大约唐时,中医体系传入阿拉伯。“学术界的领袖和王子”阿维森纳在其著作《医典》中专门记载了中医的脉学,并从晋代名医王叔和的作品《脉经》中引用了很多描述。阿维森纳的《医典》是12至17世纪中东和西欧的主要医学著作,影响阿拉伯及欧洲的医学教育长达百年之久。
中国医学也特别重视对外来医学的吸收,著名诗人刘禹锡曾经备受眼疾困扰,求治于印度医僧。他还写下了《赠眼科医婆罗门僧》:“三秋伤望远,终日泣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已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自己的眼疾困扰,以及对外国医学技术的期待。
图形与数字—数学
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一套简捷的运算方法,这是因为中国最早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它为中国数学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成果打好了基础。
正是因为中国数学的先进,导至中国数学在很早就开始外传。例如,公元6世纪,印度人创立位值制数算和土盘算数,与中国筹算方法相似,除此之外,分数的表示、四则运算、弓形面积、球体积、勾股问题、圆周率、一次同余式、开方法、重差术等方面都能找到中国数学的痕迹。意大利数学家菲波纳西在其1020年的著作《算术书》中介绍了东方数学系统,从此可见,当时中国数学已经在阿拉伯与欧洲流行。
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了世界,而中国本身也在丝绸之路上汲取了科技的养分,丝绸之路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交流架设了桥梁,各国都在这些交流中得到了发展与进步。这是丝绸之路对人类科技的伟大贡献。
由他国传入中国的制造技术
熬糖法
人们从甘蔗或其他含糖量较高的植物中榨取糖液,为了使糖液达到规定浓度变成硬糖,就必须脱除糖液中残留的绝大部分水分,通过不断加热,蒸发水分直至最后将糖液浓缩至规定的浓度。这一过程在糖艺制作中称为熬糖。
熬糖法是在唐代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的技术。在中印交往中,唐代官员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数最多,共四次。他在公元647年,第三次出使时,取得了印度的熬糖法。
玻璃制造
中国古代其实已经掌握了独特的铅钡玻璃制造技术,但发展较为缓慢,长期保持着质地轻脆、透明度差的特点。
西方玻璃最初起源于古代埃及地区,后传播到阿拉伯地区,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极大惊异,被视为奇物异宝而加以记载。南北朝时期,不仅是玻璃,就连玻璃制造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此后,人们对玻璃就不以为奇了。
(责任编辑/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