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知识结构导图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12-16张红军鞠宝玲宋宝辉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牡丹江157011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线免疫学知识结构

张红军,鞠宝玲,宋宝辉,聂 影,孙 明 (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牡丹江 157011)

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免疫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更新的研究重点[1-3]。鉴于各个院校的教学条件及学生的专业层次存在一定差异,各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因材施教,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我院学生多、专业多,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觉得知识抽象难懂,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思考意识薄弱,教学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运用构建知识结构导图的方法,先给学生勾勒出知识结构的主线,使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结构先有了总体认识,再引导学生将各章节内容围绕主线展开,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贯彻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

1 优化教学内容,勾勒知识结构主线

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及教学时数安排,甄选及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我们院校的实际情况,38学时的免疫学理论教学分为基础免疫学(32学时)和临床免疫(6学时)。基础免疫学着重于阐明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临床免疫学则侧重于用免疫应答的原理去分析疾病的相关机制、临床检测及防治措施。可见,免疫学的知识中心是免疫应答。因此,在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的授课中,教师就要清晰地给学生勾勒出免疫应答就是免疫系统对抗原进行识别和清除的过程这一知识结构主线,整个免疫学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在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中真正执行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成分是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产生和分化成熟的场所,而免疫分子则是免疫细胞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工具”。由于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形式不同,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由于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的机制不同而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在免疫学的前十一章,一章是免疫学概论,一章是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其余章节都是详细介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免疫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前十一章之后的三章分别是免疫系统各成分协同完成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应答过程。临床免疫则是将免疫应答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章是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章是免疫学诊断,一章是免疫学防治。全部知识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紧紧围绕免疫应答这一知识结构主线。这样,在免疫学概论中,就将这一知识脉络的特点交代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章内容在免疫应答这一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主线,绘制出一幅全面详实而又脉络清晰的结构导图,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免疫学知识。

2 丰富结构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导图

结构主线理清后,教学内容围绕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过程这一主线展开(见图1)。教学秩序与教科书顺序相差不大,主要先阐述什么样物质是抗原,抗原有什么特点,抗原上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结构单位等,然后再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免疫器官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免疫分子属于分泌型的有哪些,属于膜型的有哪些各行使什么功能。在免疫细胞环节,我们在教学顺序上作了适当调整,按照免疫应答发生顺序,先介绍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然后是特异性免疫细胞,每一个免疫细胞又围绕其膜表面表达的免疫分子及分泌的免疫分子来揭示其功能,最后,将前述知识分类整合,非特异性免疫细胞通过其特有的膜型免疫分子: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抗原分子共有的分子模式而活化,在感染早期清除抗原,而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如果非特异性免疫没能将抗原彻底清除,再由特异性的T、B淋巴细胞通过其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TCR、BCR)识别抗原而活化,通过抗体等免疫分子或致敏的淋巴细胞而清除抗原,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知识环环相扣,又层层展开,知识结构图逐渐丰富和饱满起来。

图1 免疫应答结构导图

构建知识结构导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每堂课结束,同学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同学之间聊天,也会增加几句有关免疫学的讨论,掀起了学习小热潮。

3 建立多形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评价,都离不开完善的评价体系,但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往往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但终结性的考试成绩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靠死记硬背、突击复习所换来成绩,往往也不能有效反映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效果,进而很难发挥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的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我们构建了以考核、病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形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课堂提问回答情况、阶段性笔试和期末试卷和实验课出勤、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及科研报告书写等等。因为各种考核内容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相当比例,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和课后学习作业的积极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我们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自选一个日常常见的病原体,以它感染为例,阐述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和清除这一病原体的。在理论课结束之后,我们增设了两次病例讨论课。第一次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整理出上述作业的答案,并推举一名代表汇报,学生对各组汇报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由老师作简短总结。第二次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两个与免疫相关的小病例,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并针对提问进行书面解答。综合两次讨论表现,老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列入最终成绩。通过合理配置多形式评价,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更有利于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学形式问卷调查和教学互评,在期末课程结束之后,我们都组织学生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兴趣、存在问题等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构建知识结构导图这一教学法的接受程度及意见建议,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知识结构导图的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一知识结构,医学免疫学整本书都紧紧围绕免疫应答展开,章章相连,环环相扣,似乎哪一章,都不能脱离免疫应答而自成体系,各章节不是为阐述免疫应答做铺垫,就是揭示免疫应答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结构导图的教学法,在学生刚刚接触免疫学阶段,就能使他们充分认识这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往认为的知识抽象、前后交叉、空洞难懂,都成了同学跃跃欲试要跨越的障碍,每学完一章,神秘的面纱就揭开一层,知识的脉络就清晰一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逐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将知识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朱江.框架介绍法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570-571.

[2] 魏晓丽,丁剑冰,王松,等.医学免疫学“探索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3 -94.

[3] 韩超峰,陆元修,李天亮,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56 -457.

猜你喜欢

主线免疫学知识结构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数字主线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