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坝塘
2014-12-16王平海
□ 王平海
故乡的村口有口池塘,人们都叫它坝塘。
坝塘的名字很怪,据老人们说,是大有来历的。元末明初时,施氏先祖为避战祸,率族人来到这蛮荒之地。族人中有位风水先生,见两座矮山玉带游龙般地蜿蜒了数十里后,在此聚合成巍峨的大山,中间夹块小盆地,又惊又喜。只可惜,地势顺溜了些,缺少内敛之气。于是,他便发动族人,修建了池塘、草棚,落户安家了。
池塘修在两座小山之间,约半亩地,状如半月,在弦与弧的交点处,各有一条溪流注入,弦上开一小口。池塘很深,吐故纳新的池水,仿佛是一池翡翠。女人们洗衣浣纱,淘米洗菜;男人们把粗长的大枫树一根根地沉入塘底浸泡,又一根根地用长铁钩子捞起,池塘也从不浑浊,总是那么蓝汪汪地望着天空,就像镶嵌在故土上的一弯蓝月,也极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光云色、日月星辰。我常纳闷,干嘛叫作土得掉渣的坝塘呢?叫月池、镜湖或是月亮塘,多有诗意哦。
有了池塘,村庄便有了灵气。最常见的是,成群的鱼儿、水鸟、蛙儿、鹅儿、鸭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还搅在一起赶热闹。偶尔,还会看到一些奇观:夏日雨后,清一色的红蜻蜓贴着水面,迷乱地叩点着池水;秋天的清晨或是傍晚,水鸟在水面上行走自如。池中有一只神龟,筛子大小,常爬到林中去探险。一天清早,我就亲眼看到它坐在桂花树下的石凳上闻花香,呆头呆脑地昂着头,见了我,便“咕咚”一声钻进水里,惊得水鸟四处飞散。
当年挖池塘的泥土,堆在半月形池塘的弦边,后来,淤泥也堆在上面,越堆越高,成了小丘。小土丘上,土壤深厚肥沃,古木参天。我想,这就是坝塘名字的由来了。
我实在佩服那位风水先生的眼光,觉得他是了不起的环境学家。故乡三面环山,就南面缺一个口儿。在缺口处横亘着这么一道绿色屏障,也就把村庄安放在绿色的摇篮之中了。
坝塘的设计,真是生花妙笔!妙就妙在这片树林与半月形池塘的组合。那树林是古松、古柏、古槐和桂花树的族群,四季常青,下面是几人合抱的树干,疏疏朗朗地拔地而起,上方则枝叶交错、浓荫密匝,宛如镂空的女儿墙,与外界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既通风,又能隐约地看到村外的田野和小山。古树底下,散布着一些石凳,坐其上,眼前是变了样儿的山峦与原野,似真亦幻,颇具诗意。远望树林,朝晖晚霞笼着罩着、云霭炊烟缠着绕着、日光月华浸着润着,朦朦胧胧,恍若蓬莱仙岛。
小时候,我是出了名的“野头子”,每天领着伙伴们四处疯玩,累了倦了,便到这里歇息。说来也怪,只要坐在石凳上,或是徜徉林间,闻闻花香,听听鸟鸣,低头看一眼碧翠的池水,我的心就会安宁许多,思绪也会随着风儿、云儿、鸟儿、鱼儿灵动起来。上学后,我们也常来这里看书,或坐,或站,或倚着树干,叽里呱啦念着庄稼人根本听不懂的洋文,偶尔,也诗兴大发,来一句“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水池塘处处蛙。”那段时光,现在想来,让我好生怀念。
有意思的是,当年常来坝塘的读书娃,后来都出息了,不光是出了许多秀才,还出了不少的军官。这下可了不得了,山窝窝里飞出这么多只凤凰!坝塘也因此名震十里八乡,人们都说:“那地方有个坝塘,是块风水宝地呢!”
这种说法很迷信,太玄乎,但其中确实是有玄机的。孟子说:“阳刚之气,乃天之神气;阴柔之气,乃地之灵气,此乃天地之正气也。”故乡的坝塘正巧聚合了这种正气。不是么?村口那片树林,接纳了故乡的天之神气,而半月形的池塘就收藏了故乡的地之灵气。我们这些满是山野之气的放牛娃、读书郎,浸泡其中,久而久之,野性被洗涤之后,灵气深入骨髓,都成为了安静的读书人,能不长进?
我常想:该在自己心灵中筑一道坝塘了,守一份安宁,藏一份灵气,平庸的生命也会因此而厚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