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的“石”“湿”“势”
2014-12-16黄发晖
黄发晖
初夏时节,笔者到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石首分局参加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驱车行驶在荆江南岸的长江干堤上,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大堤两旁的树木茂盛,深绿色的树叶绿中带暗、暗里发亮;护堤的草皮如地毯般伸展开来,芊芊草地透着嫩绿,翠色欲滴。这哪里是阻挡洪魔、防洪保安的大堤,分明就是一道风景,就是一道绿色长廊。
大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石首分局局长高卫军介绍的由江豚、麋鹿、天鹅组成的石首“水陆空”更是给人无限遐思。
因“石”而名成“石首”
地处湘鄂交汇,位于长江著名的荆江两岸、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的石首,素有“湘鄂门户”、“鄂南明珠”之称。
石首因山而名。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石首山,在湖北石首县(1986年撤县建市)东,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版的《石首县志》称:“自荆江而下至石首县,始有山突出,多石,为江流砥柱,名石首山。县因以名”。也就是说,山因石得名,县因山得名。据有关资料,石首山东与绣林山相连,西北紧靠长江,海拔高度原为150米,后因人工采石,削为62米。“首出崔嵬占上游,迥存浓翠向荆州。空闻别有回山力,却见长江曲尺流。”北宋诗人王周的这首古诗写的就是石首山。
与石首山相邻的还有一座砚盘山。在古代,两山之间曾经有一条长江峡口,石首山置于江中,长江之水波浪滔天,水石相搏,形成深深漩流,极其凶恶。宋朝时,石首来了一位叫谢麟的县令,上任不久,见山独立于江中,南北隔着的峡谷,老百姓往来极不方便。每当汛期,更是江水滔滔,给百姓带来无穷灾害,他决定修筑一道挡水堤,把石首山与砚盘山连接起来。于是征集民工,在枯水季节移山填峡,修筑堤防,拦截江水,使峡谷变成了平地,两山之间成为月弓形的回湾,这也是石首境内最早修筑的堤防。因堤是土石叠成,人们称作“万石湾”。后来,在万石湾前立了一块碑,刻下“万石壁垒,永固千秋”八个大字,并留下“万里岷江拍岸冲,横摧笑傲任从容”的诗句。
石首历史悠久。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分古华容县为石首、监利、华容三县,其西南境就是现在的石首。石首置县制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石首文化灿烂。石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5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走马岭遗址、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墓、明代名臣杨溥墓和刘郎浦、绣林亭、三义寺、望夫台等一批三国文化遗迹,流传有调弦口伯牙抚琴觅知音、刘备迎娶孙夫人等美丽动人的传说。石首同样有着光荣的现代革命斗争史,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先后有3万多名石首优秀儿女为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有名字记载的就有3557人。桃花山下的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是湘鄂边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也是荆州市“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因“湿”而兴“水陆空”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荆江河道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石首九曲回肠,形成蜿蜒型河道,并发生多次自然裁弯,仅1860年到1910年的50年间,就先后发生街河子、月亮湖、古长堤、大公湖等处的自然裁弯。新中国成立后,又发生了碾子湾、沙滩子(六合垸)、向家洲自然裁弯和中洲子人工裁弯。河床运动的结果,给石首留下了面积3万多公顷的天鹅洲、碾子湾、中洲子等长江故道湿地。其中天鹅洲属古代云梦泽的一部分,生态环境原始,地形地貌独特,是古朴的滩涂湿地、清秀的长江故道、珍稀鸟类的天堂、野生麋鹿的乐园、濒危豚类的故乡;是长江出三峡后,下游地区保留最完好的一块湿地,也是国家公布的16处湿地中保留最完好的一块湿地,总面积7000公顷。
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天鹅自由翱翔;有一种风景,可以让碧水草地环绕;有一种和谐,可以让麋鹿江豚欢笑;有一方绿洲,可以使身心放飞逍遥——这就是天鹅洲。天鹅洲因形似天鹅抱蛋且洲上有天鹅栖息而得名。
早在春秋时期,天鹅洲就是楚王圈养麋鹿的地方,《墨子》中就有“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的记载。而起源于200多万年前的麋鹿,因其“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角似鹿”,俗称“四不像”,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就是“四不像”的麋鹿。
同大熊猫一样,麋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在长江、黄河和东部沿海地区都有分布。然而,有科学家研究认定,早在1500年前,该物种已在野外灭绝。20世纪初,仅在北京南海子存有大约由120只单体组成的种群。之后,所有这些麋鹿都死于洪水和战争,标志着该物种在中国灭绝。 所幸的是,早在1865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阿尔芒·戴维来中国时发现了麋鹿,并将少量麋鹿运往欧洲饲养。1985年,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麋鹿回到故国,重回南海子故园居住。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物种,1991年10月,国家批准成立湖北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1993年10月,首批30头麋鹿投放到保护区内;1994年12月,第二批34头麋鹿运抵天鹅洲。20年来,麋鹿在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内成功实现了自然放养并恢复野生,种群由64头发展到逾千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2006年6月,石首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在天鹅洲,除了天上飞翔的天鹅、陆地奔跑的麋鹿,还有水下遨游的白鳍豚和江豚。
白鳍豚是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同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生活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中,被誉为“长江女神”、“东方美人鱼”。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就是1992年10月经多国专家论证后,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内近十年已难觅白鳍豚踪影,有关部门已经宣布白鳍豚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在天鹅洲保护区仅存2头白鳍豚标本。令人欣慰的是白鳍豚的姊妹品种长江江豚这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在水下游弋,只不过存量已呈减少之势。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濒危动物;2013年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最快可能在未来10年左右消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白鳍豚物种。
江豚、麋鹿、天鹅,“水陆空”皆是风景,天地物一片和谐。
乘“势”而为堤防兴
踏访石首,难忘在水中游弋的江豚、在草地奔跑的麋鹿、在蓝天翱翔的天鹅,更应该记住的还有保护天鹅洲美丽景观、保护石首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荆南长江干堤和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石首分局的堤防人。
创修于宋元、形成于明清、加固于21世纪初叶的石首长江干堤全长94.5公里,是国家二级堤防,鄂南湘北的重要防洪屏障。
一度在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组织的年度管理考核中排名垫底的石首分局,从2007年起以创新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改革考核办法为抓手,借创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之势,奋起直追。
“经费预算化,倾斜工程维护;管理货币化,实行按劳取酬;检查制度化,强化责任意识;评比公开化,体现公正原则;责任连锁化,锁住机关职责;结账硬性化,彰显绩效优先”,“六化”管理制度将堤防管理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工作和责任层层细化分解,每个岗位都赋予相应的责任,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使堤防管理工作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分局班子成员每周带班上堤例行巡查1次,管理科工作人员每周巡查2次,水政监察人员每周巡查3次。巡查中的所见、所想、所触都必须如实填写巡查记录,并承担检查和督办责任;堤管员对“六化”办法、考核标准及内容耳熟能详,每日至少巡查2次,每2天拾牛粪1次,每3日清扫堤面1次,每半月全面除杂1次,是必做的“农活”。80多名一线堤管员按照“农活经”,用辛勤的汗水,植树铺绿,以堤为伴,以绿为荣,换来了石首长江堤防的满目葱茏。连续8年,石首分局河道堤防管理工作在荆州市8个分局考核中名列第一。2014年5月以高分通过了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成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持验收的专家组组长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国家级水管单位中管辖堤防最长的管理单位,地毯式的草坪在全国少有,防护林、护浪林多品种绿化潜力无限,堤顶道路畅通无阻,激励机制深入人心。
面对湖北省河道堤防管理先进集体、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文明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石首分局一班人庄严承诺:借势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