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矢志水利慕禹功

2014-12-16杜红志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11期
关键词:建管局渠首南水北调

杜红志

● 为使清流早济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7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5公里,工程规模宏大。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陶岔渠首枢纽将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而宁勇就是建设这个“水龙头”的负责人。

1982年,宁勇毕业于华东水利水电学院(今河海大学),大学一毕业就走进了水利行业。科班出身的他在工作中埋头苦干、苦钻业务,很快就在水利科技工作中显示出过人的业绩。他历任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淮委治淮工程建设局总工程师、淮委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常务副局长,现在担任淮委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任淮委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村距离蚌埠近700公里,人际基础的缺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使移民征迁工作及工程建设环境协调难度大,工程建设从开始就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不要怕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宁勇常跟大家说的话。进驻现场后,他以一心为公的作风、科学负责的态度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诚恳务实的工作精神打动了当地的群众,也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施工中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009年12月28日上午10时,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在陶岔渠首施工现场举行了奠基仪式,陶岔渠首枢纽工程顺利开工,建管局各项工作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2011年,对已经全面开工的陶岔渠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初步设计要求,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施工期间,每年3—4月和7—9月需保证下游引丹灌区灌溉用水需要。为避免灌溉期过水造成主体工程全面停工,原计划于2011年2月底前将主体工程浇筑至150米高程,利用主体工程引水闸闸孔导流。但由于紧邻陶岔渠首枢纽的陶岔电灌站复建工程同步实施造成交叉施工,这是初步设计时对施工条件考虑不足,当时渠首大坝被迫推迟到2010年12月21日才开始浇筑第一仓混凝土,已经没有时间完成原定计划目标。如不利用灌溉期抢进度,则工程将无法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确定的时间完工。

从2011年年初开始,南阳地区连续七八个月没有一次有效降水,150万亩良田面临着减产和绝收的威胁。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要求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不能停工,且务必于2月20日前具备向下游灌溉的导流条件。

“绝不能让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同时也要保证工期”,宁勇给建管局下了死命令。然而,这一切给工期原本就十分紧张的灌溉导流工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保证夏粮的灌溉要求,又尽量减少灌溉对工期的影响,宁勇组织技术人员,围绕该节点目标,组织参建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布置调整施工方案和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全力以赴抢工期。建管局通过科学优选方案,最终确定了先抢引水闸坝段混凝土浇筑,利用新老闸结合增设引水灌溉临时导流工程,实现开闸过水灌溉与工程建设两不误的节点目标。

就在紧张的抢工期关键时刻,宁勇旧有的腰病复发,剧烈的病痛使他只能躺着。建管局领导和同事们都建议他回家休养并马上做手术,但他拒绝了,他选择了继续坚守工地。他说:“我虽然不能亲自去现场,但我熟悉工地的一切情况,可以随时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因为他深知在这关键的时刻,陶岔工地离不开他。

2011年春节,陶岔枢纽工地轰鸣的机器声代替了贺岁的礼炮,宁勇拖着病体,带领建管、设计、监理、施工单位310多名工作人员依然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2月19日晨,灌溉导流工程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了。

第二天一早,源源不断的丹江水通过灌溉导流工程,向南阳引丹灌区数万亩农田送去了春灌的生命之水。干渴的粮田在及时到来的水源滋润下,绽开了片片新绿。

● 做好榜样带全局

陶岔枢纽工程工期长、任务重、工程建设难度大。宁勇认真抓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带领大家从严从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对别人的所有要求,自己都带头做到。他时常讲:“南水北调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我们有幸成为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有着无比的骄傲,我们要在这里留下我们的永久印记,这就是只有把工程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我们才能心安。”只要能够起床,宁勇就扶着疼痛的腰部,颠簸在工地各处,他的心都放在了沸腾的建设工地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宁勇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激励了现场每一个参建者,大家信心十足,心向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共同努力拼搏,工程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9月,提前3个月实现了大坝封顶的节点目标,并提前实现了2012年度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指标不断刷新,而宁勇的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也因为缺少医治更加严重了。2013年春节,他让建管局其他同志回家过节,自己选择了在工地值班。他已经好几个春节没有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2013年3月,等到工程建设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过去后,宁勇在同事和家人的催促下,才交代好工作,去医院进行第4次腰椎手术。医生看过检查结果后,责怪他说:“你如果再不进行手术,就有瘫痪的危险,这个手术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这一次,他的腰椎部位植入了4根钢钉。别人问起手术的情况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当时都睡着了,看不见,钉子埋在骨头里面,不会摩擦到皮肤、肌肉。”他还开玩笑说“现在腰板挺得更直”。听者无不被他那乐观、无畏的人生态度所打动。手术后第7天,宁勇又马不停蹄地从西安直接来到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工地上。

2013年3月1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到陶岔调研工程建设情况时,专程到工地宿舍看望刚刚做完手术的宁勇。详细询问手术和身体情况后,张野对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严于律己、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为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了衷心感谢。

工地上又出现了宁勇高大熟悉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如期实现了2013年 11月底完工的建设总目标。2013年12月,工程通过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通水验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做好了准备。

付出终得回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等各项建设管理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高度评价,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年度考核中,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淮委建管局被评为优秀,受到表彰,在众多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单位中,陶岔枢纽建管局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是所有参建单位和人员共同努的结果,更是对宁勇那份坚守和拼搏精神最好的赞许。

● 投身水利志无悔

1982年,宁勇大学毕业分配到淮委规划设计院工作。当时,淮委规划设计院刚刚在淮委规划处的基础上恢复建院,一切工作都刚刚起步,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由于历史的原因,淮委在20世纪50年代撤销时,当时大规模的勘探以及设计资料都移交给了各地,那时的淮委基础资料严重匮乏,规划设计工作都需要从头开始。宁勇在老同志的指导下,很快就对淮河流域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他利用各种机会对流域内的河流水库进行现场踏勘,参加了多项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为干好水利工作不断“充电”。

1991年淮河流域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国家召开治淮会议,做出大规模治淮的决定,为促进治淮建设全面展开,治淮前期工作异常繁忙。怀着为流域早日解除洪水威胁的责任感,宁勇以办公室为家、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大部分时间都伏在画图板上,认真绘制每一张工程设计图,当时还没有电脑设计,每张图纸全凭手绘,完成一张图往往需要集中精力地站上好几天,既是对耐心的锤炼,又是对体力的考验。正是靠着原始的绘图方法和拼搏加拼命的精神,宁勇完成了大量的图纸设计工作,并在后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荣获了一项又一项设计奖项。

连续多年的高强度工作,给宁勇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他在年仅29岁的时候就患上了腰肌劳损,并逐渐发展成腰椎间盘突出,历经数次手术也无法根治,成了缠绕着他的病痛。

2000年,淮河干流最大的水利枢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上马开建,宁勇被选任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2003年7月,又被委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的重任。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单项工程多,其自身特点十分显著。工程跨安徽、河南两省三市四县,影响范围大,各种矛盾复杂;同时主体工程项目多,仅主、副坝就长约77.6公里,施工战线长,施工强度及施工干扰大;淹没影响处理工程项目分散,建设管理难度大;工程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工作量大,任务重,直接影响主体工程实施进度;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和种类较多,是首批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项目,更是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工程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硬骨头”!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把淮河干流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的重要一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宁勇把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作为首要目标来抓,与建管局全体人员发扬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逐一攻克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管理、技术等种种难题,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保质保量完成了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这期间,他腰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刚过50岁腰就开始直不起来了,但这并未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与肩负的责任,工地上一如既往地出现他现场查看和指挥的身影。不同的是,每次下工地时他都会给自己带一个小马扎,不能站着,他就坐在工地上完成工作。直至2007年工程竣工验收后,他才做了第3次腰部手术,腰椎部位被植入了4根钢钉。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古以来,为了治水梦想,多少水利人牺牲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得。宁勇远离家乡来到偏僻的临淮岗小镇一待就是7年,这期间宁勇在内心中感到愧疚最多的还是家庭。宁勇和水利工程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牺牲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一座座辉煌壮美的治淮丰碑。

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在他和建设者共同努力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胜利建成。2006年11月6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仪式在工地现场隆重举行,一条主坝飞跨淮河两岸, 12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临淮岗船闸等一字排开,像一条气势宏伟的长龙锁住了滚滚淮河水。淮河干流从此结束了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淮河防洪、灌溉进入了新阶段。

● 与时俱进不停步

宁勇是专业技术二级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工程遇到问题,各方面都愿意向他求援,而他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赞誉,他总说:“这关键还是一个责任意识的问题,只有开动脑子干工作,才能在进度上有突破,工程质量上有保障,建设资金上有节减”。

临淮岗工程建设时,他带领一帮建设者积极采取措施,高度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积极探索科学的建设管理办法,攻克了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49孔浅孔闸加固改造工程是临淮岗工程一个主要的单项工程,是整个工程中工期紧、施工工序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难点工程。闸墩外包薄壁混凝土浇筑是施工中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题,难点在于新浇混凝土厚度仅15厘米,在国内水利行业尚属首例,不仅浇筑施工难度大,而且薄壁混凝土极易出现裂缝。曾有专家预言,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外包薄壁混凝土裂缝和解决新老混凝土的黏结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宁勇本着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会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和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对策,跑科研院所、进学校、蹲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联合优化设计,提出一系列技术措施,并要求施工方先试验取得成功后再施工。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技术难题终于被破解,不仅按计划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有效地保证了闸墩外包薄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被专家称赞为开了“金包银”混凝土施工的先河。该成果还获得了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三等奖、2005年淮委科学技术一等奖。

“质量是干出来的”这是宁勇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抓质量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管有多少环节层次,不管管理难度有多大,都不能成为放松工程质量的理由。”

为加快进度 、保证质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采取了 “稽查”、“飞检”、“专治”、“举报”、“约谈”、“通报”、“惩处”等众多严格的措施。而在陶岔枢纽工程建设之初,宁勇就明确提出了陶岔渠首工程必须确保创省部优,争创国家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这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高要求不谋而合。巨大的压力也是推动工程建设步入最佳境界的无穷动力。顶着这个高标准严要求,宁勇带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地质条件变化、灌溉影响、陶岔电灌站复建干扰、丹江口水库持续高水位等诸多困难,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艰巨的工程建设任务,陶岔建管局、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建单位从未因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行为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通报批评,这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战线上首屈一指。

如今,陶岔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巍峨的枢纽拔地而起,中线通水在即,滚滚丹江水就要从这里送到京津。谈起个人的贡献,宁勇总会谦虚地说“我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把别人放到我的岗位上,相信也会做出同样的成绩”。

猜你喜欢

建管局渠首南水北调
昆仑渠首改建水力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长江科学院承担的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顺利通过审查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福建通信管理局构建5G建设发展联动格局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验收问题及对策
南水北调
应用三维动力有限元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工程闸室抗震稳定性分析
黑龙江省灌区渠首现状及发展趋势
DRAINING THE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