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2014-12-15武青坡
武青坡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各个地区教育界的重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在新课程标准中还鲜明的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把教书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开始于美国,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思想,因其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除对生命的威胁,很具现实意义。随后在全球逐步推广,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在内涵的解读上,不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不同的结论。但面对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些论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互通的,那就是生命教育让人活得更象人,完善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所以,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实践。“认识生命”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和各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并能正确面对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热爱生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发展生命”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个人的价值实现。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很多地区都率先实施生命教育,象上海就于2006年6月正式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值得纲要(试行)》。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在新课程标准中还鲜明的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把教书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同时学科教学作为学生在校园里最常态的受教育的方式,更是实施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主阵地,所以我校在去年开始实施的生命教育中,也将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1.提炼课本素材,增加生命认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只要教师有这种意识,完全可以结合数学教学的有关内容,从人口、能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编写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绘制统计图、编制统计表,探讨解决有关“森林覆盖”、“水土流失”、“城市美化绿化”、“垃圾清运”、“人口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人口、资源教育和环境教育,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觉珍惜每一份资源,对合理开发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2.关注数学史料,体验生命历程。
(1)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我国古代数学有着很辉煌的成就,有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果,但从明代以后中国数学逐渐落后于西方。老师可结合《标准》中“数学史选讲”专题3——“中国古代数学瑰宝”和专题11——“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等材料,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即要向学生灌输民族自豪感,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体现在“以己之长,说人之短”上,在科学发现上全人类应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我们要尊重外国的数学成就,虚心的学习。更要自强不息,争取再次的辉煌。
(2)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在上对数新课时,可向学生讲述对数是如何发明的:从1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理探险需要更为准确的天文知识,进而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与日俱增,很多数学家都为此做了不少努力,直到英国数学家皮纳尔于1614年发表了《奇妙的对数表》一书,才较为完满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家在数学的探索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另外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如欧拉双目失明之后仍然坚持心算,并且写出许多著作;阿基米德在罗马侵略者闯入家门时仍在专心研究数学;300多年间许多数学家前仆后继对费尔玛大定理的顽强进军。等等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树立完善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