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心理暗示
2014-12-15晏彬
晏彬
人们之间交流信息,除了有声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外,还可以借助表情、体态和动作。这种通过人的表情、体态和动作的变化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叫做人的体态语言。即体态语。
赞科夫曾说:“要知道,人说出的话,不单是靠他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经过多年研究指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调,55%来自表情(即体态语)。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与学生每天朝夕相处,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的习惯,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动力。教师高超的语言技能,能极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正效应,而教师拙劣的语言体征,也会引起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负效应。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值,常常使用高压政策,教学中时不时的训斥、体罚。这些简单粗暴的肢体语言严重挫伤到了那些恃宠而骄长大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厌学逃学,过早的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有些有意违纪,与同学打斗,与老师唱对台戏,在课内课外制造事端,甚至出现严重的刑事事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体态语言,激发出学生的正效应呢?
一、善用目光
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眉毛有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非常丰富。教师的目光,可以引起学生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
加拿大著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向教师建议:“如果你忽视了某个学生,最好的补救办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
教师善用目光,应注意给自己的目光“定位”,既不能长时间直视某个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使学生觉得老师心绪不宁而分散注意力。应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心”;教师还应善于利用眼神,给学生以暗示,鼓励,提醒。
二、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间相互通晓、理解的重要窗口,是体态语的“稠密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的综合性的“多辐射”。
1.自然。
教师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表里如一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以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
2.适度。
教师的表情不可呆滞,无喜怒形色,给学生以恍如隔世之感;也不能变化过多,让学生无法适应。应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
3.温和。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温和、亲切、平易,它能带给学生亲近感,更具亲和力,这种表情不仅打开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生的思维之门也为之敞开,使接受有用信息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三、应注意体态姿势的运用
课堂上,教师的体态姿势具有鲜明的直观性,随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注意自己的体态和姿势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动作要准确。
教师的动作要根据需要选择,应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教学的知识展开,保持思维的连贯性,科学性。
2.教师的站立要平稳自然。
配合以轻松自然的走动。这种动态教学,能近距离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被关注的感受,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一些学生的消极怠慢情绪。
3.在黑板前讲解时,应注意让开板书内容。
呈半侧位或多半侧位的姿势,尽量避免背对学生讲解。以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对讲解内容的突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神态表情,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构成教学互动中的一种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关乎教师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深入地渗透着情感教育,心理暗示,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现代化新技术手段,虽然能加强知识信息的链接,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那只是手段和可能,付诸实现还得以教师当面执教的高情感作为媒介。概括地说,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