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2014-12-15李金波
李金波
备课,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教师备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师都期望能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那么,如何备好一节课呢?
一、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个人认为:所谓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
不要把文本当做圣经一样去崇拜,不要因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认为不会出错,更不要认为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美德都应该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纳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现的人文价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参的解读也往往把同类的文章归类打包,置于统一的人文价值观之下。而此时,教师的价值就是把片面的补充完整,从共性中读出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简便的途径就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一字字一句句地问,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声音。
曾经执教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的《检阅》一课。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边读书边思考: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于是,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把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生命关怀点放在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这一层面,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完善了尊重的含义。
二、工具与人文的侧重要根据文本情况而定,不能跟风
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一线教师在备课中喜欢跟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很多语文老师舍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着力开发文本的人文内涵;近两年,看到全国小语会的专家在倡导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又马上摒弃人文,只要工具。其实,所有老师都知道,工具与人文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语文教学呈现的应该是工具人文的圆融。这种圆融不仅表现在同一个文本中对二者的兼顾,还表现在不同文本中不同的侧重。因为,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是多彩的,文本本身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工具训练还是人文熏陶的侧重都要随着文本本身的特点而定,切不可强求,或者生拉硬拽。比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我曾听从大家的建议,想把最后引入克拉玛依大火让学生感受英雄重要的环节去掉,改为读写结合训练。把课文翻来覆去的思考了许多遍以后,把目光锁定到了对话描述上,这一段对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很少有提示语,即使有的地方也很简单,仅仅是“船长说”、“船长喊道”、“船长又说”等等。但恰恰是这样的对话句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船长的果断。于是,我就选取这一训练点,让学生试着想想着船长和大副机械师对话的表情、动作、神态等,为这些句子补充上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提示语,然后与课文两相比照,深刻体会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但是,试教以后,我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设计,原因有二:
一是这样的比照太浅显了。教学中,当我说:“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写好提示语对话就成功了一半,那为什么伟大的作家雨果先生却没有写太多的提示语呢?是不是作者给忽略了,我们不妨试着为他补充上,看看是不是比原文更好了?”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的小手如林般的举了起来:
有的同学说:“如果有很多提示语,读者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就要读很多次谁谁说,谁谁怎么说,不仅不能让我们感到当时情况的紧张,反而会使对话变得罗嗦拖沓,效果肯定不好。”
也有的说:“一个‘简短有力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话的所有语气,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是怎样的说、怎样的做、怎样表情和神态,但如果作者把这些都写了出来就会没有了任何想象的余地,那就太直白了。”
二是我深深感到,像《船长》这样一个叩问生命的文本,在现行的教材中是很少出现的,我没有理由舍弃它的特点,扬其短而避其长。语文学科负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道德价值观!后来在全国许多地方上课的效果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学习中受到震撼的,在船长面前开始思索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听课的老师。
三、结语
哲学家尼采说,他的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婴儿。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中也应该经受这样的精神三变,而备课中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我们变骆驼的过程,广采博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备课是有诀窍的,但所有的诀窍都是老师们在自身实践中创造的。我想,无论是什么,自己创造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