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一点心得
2014-12-15罗杰李致宇
罗杰+李致宇
学习语文课如果只有闭门造车,那样的学习一定是大雨来临前的天空——单调到黑暗,而不是天晴后的彩虹——色彩斑斓。有色彩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灵动的、跳跃的、富于生活化的,好像自己每天的经历正因为没有彩排才是唯一的,从而去倍加珍惜。对于想要学好语文的我们来说语文要有语文的味道,这也必须是我们该认定的。“生活是学语文的起点,情感是学语文的基点,愉悦是学语文的支点”。这是学习语文之圭臬。下面谈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学习语文应该生活化。我们所关注的语文其实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关乎于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情感、心灵成长的。可以这么说,“凡能提高文化内涵的、内化人文素养的生活方式无不是学语文的方式”。学语文离不开学语言,作为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日的交流几乎都在运用汉语,也就是说汉语已经根植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他在我们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学习语言是人的一种本真的需要,它犹如人的穿衣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态。语言来自生活,舍弃生活来谈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样学语文也将成为海市蜃楼,水月镜花。由此,我认为语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才是学语文的真正起点。
我校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让班上的学生在下一节上课时回答他上一节课所提出的问题,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于是,一些学生纳闷了,并且发难:老师,你应该明确指出你所提的问题,我们才好回答呀,不然我们都在回忆或者猜测你上节课提了什么问题。由此,该老师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语需要一定的修饰才能符合语言表达的需要这一教学内容”。又如,某数学老师的课堂上提出了一个好像语文方面的问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吗?很多同学觉得这有什么区别呢?明显一样吗。然而,我们仔细推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是我要先为人人,而后人人才为我,后一句恰好相反。这句话正是当下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的写照,总期待能得到别人的眷顾,总希望身边的任何事物能以自己为中心,可现实给了他们巨大的反差。还有最近很流行的《小苹果》被某老师改编成了一首关于语文知识点的歌曲,我想他所教班级的学生一定非常喜欢,既能唱歌又能学习,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紧紧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我们自身的需求,才会使我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会让语文成为我们真正所需所求的,才会促进我们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其实,“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关乎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的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乃至创造力。所以,想要亲近语文、触摸语文、拥抱语文、享受语文、使用语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那么以什么方式让语文融入我们的生活或让我们的生活拥有语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过于就是要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许多人以为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才是学语文、读书写字才是学语文,甚至以为学校之外、课堂之余就没有学语文了。其实语文无处不在,读书看报、写作演讲、和人交谈、看电视,甚至游山玩水也有语文……如果以这样的一种理念来审视语文、观察语文的话,那么学语文将不再是枯燥乏味折磨人的苦差事了。生活也不再与语文老死不相往来了。如此生活中的语文也将会重新焕发出光彩,语文中的生活也将会酿出更甜美的蜜来。于是,可以断言,这样的语文谁又不爱,谁又不学呢?
学习语文应带着深厚的情感。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任何舍弃情感而去空谈生活、空谈语文,都将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结果无异于高耗低效,甚或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构筑生活化语文的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彰显语文中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说,语文本质上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就狭义的学语文来说,起码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即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沟通。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
正如我们读名著,假若我们仅是像看武打小说一样去翻阅《三国演义》,我们便体会不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的雄心壮志。不带着感情去品味刘备“三顾茅庐”,便理解不了当时刘备一方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的渴求,最终让此成为小说最精彩的一笔。不用心细读诸葛亮“舌战群儒”,便体会了诸葛先生那深谋远略之才华如何令江东英才折服。再如历史名著《红楼梦》,我们只有带着感情才能探究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伤心落泪,以至于次日宝玉信步走到花冢,听到黛玉边哭边吟《葬花词》,内心十分悲痛。黛玉葬花到底是怎样一种境况,那种凄美不用心是无法感知的。抛开古典名著要用心品不言,单是而今也应如此。然而现在因为高考要考核学校的“政绩”,所以很多学校为了分数摒弃了学语文的实质,即割断了认知和情感本来水乳交融的纽带,将“情感投入”做成了一件半成品,无私奉献给学生要求学生直接运用。这无疑也就关闭了学生走进真正语文殿堂的大门。
有人说过,“语文就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我们学语文的兴趣。目前学语文者普遍表现出厌倦和无奈,源于教者抽空了情感,关注了知识点等纯技术的操作,造成了学生情感的苍白、干瘪。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的,一分析倒不行。”
语文的丰富和多元决定了学语文更应带着愉悦的心情,因此我们说只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强烈的“食欲”,有了强烈的“食欲”,才会激发学语文的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心理学研究证实,只有愉悦地情感才易于衍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心境,开掘智能,获得学习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