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4-12-15宋亚玲
宋亚玲
摘 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写作;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重的话题。下面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熟悉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熟悉、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曾几何时,中学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1)题材限制过死。写作教学多是命题作文,而且命题的范围过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令学生无话可说。(2)主题要求太高(这种“高”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等号)。老师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学生:主题要深刻,要升华,要写光明,写本质,学生自觉地压抑住了不同于“高标准”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然后生拉硬扯,人为拨高。(3)作文摸式化严重。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教师注重写作技巧的练习: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了写作的套路和模式:蜡烛——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家乡新貌——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小草——讴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压题,让全班同学背范文,结果在考试中雷同作文不计其数。这种写作教学、练习产生的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漂亮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凉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斫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三、那么如何摆脱写作中的虚假作风,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
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
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出色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布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老师布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