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致入微,心理描写让人物更鲜活

2014-12-15唐堂

初中生学习·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烧饼刻画袋子

唐堂

有时,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展示其性格特征,表现其思想品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大多要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相对于语言、行动、外貌以及神态等描写来说,心理活动的描写相对较难。

认真分析当前中学生的习作,发现不少同学不善于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失误常常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让人物自己倾吐内心思想感情和由作者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两种方法,有时甚至还将它们弄反;二是不懂得心理活动的展现是有层次的,如不能逐层展开,人物形象则很难具体丰满;三是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常常处在矛盾状态中,而有的同学并不懂得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

请看以下文段:

我渐渐走上山梁,接近村口了,心中的悔恨已变成了彷徨……

秋叶在林间的小径上徐徐飘落。不时吹来一阵寒风,我打了个寒颤。望望天空,又要下雨了。咋办?夜色已经降临,管他的,父亲要打,就让他打。

渐渐逼近家门了,我迟迟不能向前。树枝上的乌鸦总叫个不停,我心中的彷徨已经变成了恐惧。

想到可能还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我心如刀绞。我只得迈着千斤重的步子进了家门,三步并作两步地向自己的房间走去。“回来了?”一个沙哑的声音向我传来,我不敢回头。“快过来,吃饭了,饿坏了吧?”母亲的声音好温柔,好甜蜜,好令人感动,但我听在心里,却像针刺一样的痛。

我终于忍不住,向母亲诉说了丢钱的事。顿时,母亲的眼睛瞪直了,手不停地打着哆嗦,嘴嗫嚅着。是啊!父母要挣得60元钱,不知要晒多少太阳,流多少汗水啊!

这一文段主要是描写主人公不小心弄丢了60元书费后回家时的悔恨、彷徨、恐惧的情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

“我”在“渐渐走上山梁,接近村口”时,因丢钱所产生的“悔恨已变成了彷徨”。这时,眼见秋叶飘落,天将下雨,夜色降临,身感寒风吹拂,可作者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咋办”“管他的,父亲要打,就让他打”,没能深入地表现出“我”此时的“彷徨”心理。接下来,“我”在“渐渐逼近家门”时,心情由彷徨“变成了恐惧”。作者用了“我迟迟不能向前”“想到可能还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我心如刀绞”等描写,没能将特定环境下“我”的恐惧心理生动地展示出来。而当“我”将事情原委告诉母亲后的心理描写,则显得不够深入,欠缺力度。如能对以上几处进行相应处理,则可更好发挥心理描写的作用。

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写作文时如何克服心理描写不贴切、不生动的弊端,请看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

现在,当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进行斗争的能力的时候,到底为什么还要活?在现在,在没有欢乐的将来,他的生命还有什么用处?应该怎样有所作为?只为着吃喝和呼吸吗?只作为一个无用的旁观者,目击同志们在斗争中前进吗?只作为同志们的一个赘疣吗?他应不应该抛弃这个现在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呢?

…………

他对自己说:“朋友,你是一个假英雄!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果他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觉得不好活下去——就啪的一枪倒下去。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你是不是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来挣脱这铁环呢?难道你已经把你在诺夫哥罗德——沃伦斯基战斗中,一天17次的冲锋,而终于不顾一切困难攻克了该城忘了吗?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过这种念头。即使到了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找出活下去的方法。使你的生命有用处吧!”

这是主人公保尔在身负重伤后扪心自问的一段撕心裂肺的心理活动描写。作者通过主人公对生命的意义、作用,乃至命运、前途等的声声叩问、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酷的思想斗争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力地表现了其坚韧顽强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再来看看杨晨的《收获笑容》:

公交车上,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小男孩正在吃着一个“土得掉渣”的烧饼,很津津有味的样子。接下来,他面临的是如何处理烧饼袋的问题。我坐在他后面,很肯定他是考虑过的,因为一开始他没有把袋子立刻扔出窗外,他在手里确实是拿过一阵,可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袋子最终被他从车窗给扔了出去。

那个烧饼袋子又大又油,粘在大马路上绝对是有碍观瞻的。更何况做出这种举动的还是个孩子。这种有失公德的行为就发生在我的面前,我的心有些“坐”不住了,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是指出一下,那个孩子以后应该就知道这是不对了的吧。可是,偏偏我的嘴巴这时却闭得紧紧的。老实讲,我怕呀,怕小孩说我多管闲事,怕遭周围的人冷眼旁观,我倒成了话把。可他毕竟是个小孩,这个年龄正是养习惯的年纪,这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就难了。现在不给他指出来,怕是就晚了,更何况他应该也是有意识的,刚才他不也是犹豫过吗。指出吧,还是说一下他吧,就算是被冲几句,不管怎么样我也算尽了自己的力了。

五官是受大脑控制的,当大脑决定了一件事,嘴巴也就顺理成章地张开了:“小弟弟,不可以朝窗外扔东西的,这样是有损公德的,你们……”原本我想再讲一些大道理的,可是那个小男孩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了。他怔怔地看着我,并没有我想象中理直气壮的反驳。他的神情应该是羞愧的(反正我是这样觉得),应该还有一些委屈。他就这样带着复杂的神情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而我后续的那些大道理也给硬生生地憋回去了。

这不是我预见的结局,我倒有些不知所措了,不可否认还夹杂着一些失望。

周围的人也都没有说话,没人说我多管闲事,也没人一起教育小男孩,只是他们看我的眼神有了些许笑意,是那种很暖人心的笑意。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车又过了两站,小男孩要下车了。就在车即将停稳,车门要打开的那一刻,他忽然回头,看着我,一朵微笑就在他的嘴角边绽开了,那时候他的脸还是很红,可是那朵微笑里写着感激、悔改,还有一份坚定,这让我看得真真切切,就像真真切切地看见他先前的犹豫一样。我心里的失望,也就在那一刻被驱散得一干二净了。我觉得小男孩已经认识了自己的不对,也是在那一刻,一个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已经在他的心里埋下了。

我庆幸自己的大脑在那一刻所做的决定,所以我才收获了许多温暖的笑容。

作者很善于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我”的处理可谓别具匠心。他没有去写“我”对小男孩缺乏公共文明意识的愤怒批判,而是大肆铺陈渲染“我”面对此情此景时的心理活动。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血有肉。

文章从“我”观察小男孩吃烧饼入笔,渐次深入,细腻刻画。“我”从“一开始他没把袋子立刻扔出窗外”,做出判断“他是考虑过的”,进而写“我”对其错误行为的看法,以及要不要“管闲事”的激烈思想斗争——说还是不说,管还是不管,在“我”的心里可说是认真掂量,仔细权衡——小孩的举动毫无疑问是“有碍观瞻”的,如果不指出,他今后就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指出,又顾虑重重,怕自己陷入“话把”境地。这里,作者将“我”内心世界中公与私、利与弊、坦荡与猥琐的较量写得风云激荡、入木三分。最终“我”摒弃了胆小,战胜了自私,走出了狭隘,冲破了世俗,“嘴巴也就顺理成章地张开了”。正是如此精心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才使一个富有爱心和正义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而对小男孩的心理刻画,作者也用心良苦,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让一个天真可爱、善良知错的小男孩形象呼之欲出。endprint

猜你喜欢

烧饼刻画袋子
100分烧饼
烧饼崔
小猪吃烧饼
把手放进袋子里
我们都有“袋子”,你有吗?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烧饼杨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