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战略联盟视阈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4-12-15黄耀
黄耀
【摘 要】针对目前产学研联盟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联盟各方在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合作选择、互动交流、共享共赢和考核协调等有效机制,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 高职 人才培养 机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88-02
“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相互结合各自的组织形式和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起的一种同盟关系,它不同于公司的合并和收购,而是一种采用协议形式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合作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致力于较为长期稳定的研究开发目的而形成的战略同盟,是为了适应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保持产学研各方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共生的协作关系而产生的。
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促进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的科技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它使得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新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竞争,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很多国家都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对企业的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大,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紧密结合,将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创造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新目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高职院校依托专业优势,从人才、科技、知识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问题,企业给学校提供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实习经费,为高职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与条件,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力。
(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创新水平,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获得研究专家的技术支持,了解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研发投入风险,共享技术成果;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了企业。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进一步加速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各行业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产学研联盟各方互惠互利、共享共赢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科研团队、仪器设备等现有资源,企业将高职院校协调研发的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产学研联盟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联合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尽管许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探索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来培养人才,但是,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也是目前产学研发展的态势之一,联盟各方合作关系仍然呈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虽然逐渐步受到高职院校、企业的重视,但这一合作仍然呈现松松垮垮、不紧密的状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努力搞科研、抓科研,每年发表科研论文;另一个方面,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方面,大量研发的技术却没有迅速转化,而企业为了找项目却踏破铁鞋,联盟各方没有积极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系和合作。
第二,产学研联盟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尽管形式多样,但高职院校仍然把 “订单式”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其他培养形式的合作开展较少。
第三,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服务本土企业。有的本土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但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或热情不高;有的本土企业攀高附贵、舍近求远,眼光瞄准外地知名大学,只想跟知名高校合作,不相信高职院校的研发水平。
第四,产学研联盟的组织机构建设尚未健全,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没有建立联盟合作的组织机构,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联盟合作工作全部放在学校的二级机构——院(系)层面开展,缺少学校一级层面的合作平台;许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机构,直接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开展。
第五,缺乏激励机制,未能根据国家关于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的政策依据,制订相配套的可操作的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时没有明确的预期目的和相应的措施,缺少监督和评价。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人才培养的四种创新机制
(一)合作选择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之前,各方要对合作伙伴、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慎重选择。一是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产学研联盟合作成功的关键,关系到将来的合作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合作伙伴方在研发能力、技术、人才、资金和仪器设备等资源的互补性来决定能否进行联盟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地理区位、人事制度、人才政策和信任度等因素对合作各方产生的影响,避免攀高附贵、舍近求远等脱离实际的合作目标,导致高职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二是不同的合作形式的选择对产学研联盟各方的要求不同。要具体分析联盟各方在合作项目的周期、技术研发策略、人事安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确定采取何种合作形式。在产学研联盟合作的框架下,合作才能进一步走向多样化、深层次合作,形成校中厂、厂中校、订单班、培训中心、技术服务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样式。三是利益分配的选择是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基础。联盟各方必须“坦荡”地面对这一问题,合作中给予研究专家应有的物质利益。研究成果产业化了,经费可采取项目报酬、固定报酬、收益提成、配股等分配方法获得,尽可能实现各方的互惠互利与共赢,利益分配要在合作协议上注明。但无论采取何种选择方法,必须明确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目标,积极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endprint
(二)互动交流机制。通过产学研联盟各方的合作,一是依托科研项目的合作进行互动交流。依托项目合作,搭建师生与科研人员、企业一线员工交流平台,创造大家在一起合作交流机会和环境,通过双方之间共同直面技术问题的探讨、共同攻关,解决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而提高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依托实训实习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实训实习平台,一方面整合联盟合作各方的实训实习所需的资源,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科研院所、企业最新的仪器设备,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不足、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实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长”等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校园学习模式,学生在知识应用中接触科研院所在研项目和企业生产运营中所遇到的最新问题,可以提高如何发现、判断、分析和创造性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三)共享共赢机制。产学研联盟各方在自愿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开发、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产品开发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活动,达到共赢的目的。例如,企业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壮大企业的实力;高职院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联盟合作,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技术开发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同时,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师生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均得到实际锻炼和提高,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合作的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开发、考核标准的制定、就业指导、担任兼职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等,达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考核协调机制。产学研联盟合作能否获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责权利”各个细节要落实到位,而考核协调机制既可以调动联盟合作各方组织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为实现合作目标而努力,同时又易于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产学研联盟合作各方在对人员的调配、岗位职责的落实、合作项目的执行、绩效情况的考核、奖惩与激励、冲突协调等方面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估以及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化的规范管理,明确合作各方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从而保障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产学研联盟合作各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在合作期间,各方在合作目标、合作理念等方面会出现不协调因素,因此,合作各方需要从协作方式、人员调配、资源对接、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以解决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各方同心同德,走到一起,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联盟各方逐步形成了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圆.产学研合作视野下的师资发展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钟丽萍,柴明勤.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创新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4]肖正学,等.论区域产学研联盟的育人机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5]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作者简介】黄 耀(1968-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讲师。
(责编 吴 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