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特征与对策
2014-12-15梁美英姜献生
梁美英+姜献生
【摘 要】分析高职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从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的制度与机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适应市场主要对策,从而达到高职内涵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 市场适应性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04-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太乐观。表现之一是很多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不对口的。毕业生因各种原因无法择业,只能先就业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高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职专业的设置决定的。高职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研究,可以指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自我调控,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市场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要判断高职院校专业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可以从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质量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检验。
首先,从专业结构上,高职专业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高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理应承担这一重任。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但是就业结构只能由产业结构决定。归根到底,高校的专业结构由社会的产业结构决定。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分析宏观社会经济形势,也要分析微观经济形势;既要分析本地区,也要分析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成分变化和构成模式;既要分析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也要分析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趋势。当高职院校对上述情形进行充分地了解并论证后,才清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态和变化,才能梳理好高校的专业结构,才能决定保留什么、开发什么、整改或撤销什么专业,才能及时调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因此,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如果没有恰当的课程体系支撑,即使设置的相应的专业,也不一定培养出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区别于普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也要有别于中职学校轻理论重实践。服务于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源情况)、学校现实条件(软硬件条件)和行业需求(对人才需求),既遵循“够用”、“实用”原则,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切实得到保证。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很强的教师,我们称之为“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教师培训和学习、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企业专家行家到学校兼职等方式,获得一定数量的“双师素质”教师,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必要和充足的实践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二。实践课是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低于50%。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三。实训基地是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下训练技能场所,学生在近距离或零距离的环境下体验就业,既提高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领会企业精神,让学生积累今后就业的丰富经验。同时,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和学校能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职业资格证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入行证”,学生技能过关,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希望员工一来就能顶岗;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提高。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最后,要有灵活的专业设置、优化重组的机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高职专业的设置要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在做了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朝阳产业,做好长线发展的准备和保障;对于短线专业,要有针对性的扶持;对于热门专业要有稳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做支持,不断积累经验;而对于长期招生人数少、就业率特低的专业,要果断地重组或撤销。长线专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短线专业办学成本低,灵活性强,因此专业建设要长短结合,以长为主,适当短线,长短结合。
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市场适应性的主要对策
相对经济发达的美国、德国,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高职教育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和策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想跟上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专业人才培养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研究并找准专业适应市场的对策至关重要。
(一)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大力发展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整合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撤销生源缺乏、社会不需的专业,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里,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过去和当前的传承式教育。当今世界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要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生存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程“专才”教育,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上,要明确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同时,随着地球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稀缺,开发新能源和新的就业岗位也是全世界关注并在着手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往守着“铁饭碗”的陈旧观念要摒除,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高职学生创办微小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endprint
(二)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宏观调控。2004年,教育部首次修订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规范后的专业由1500多个变成532个。这次调整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即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结合。确定国家对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今后,我国应及时根据产业政策、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负责组织制定(修订)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和进行专业评估,制定专业设置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标准,进行宏观的指导及督导。比如,在专业设置中,各高职学院可以按专业大类,自行选择专业方向,只要办出特色就行。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世界上办得很成功的高等职业学院之一,1963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经费、地位和范围,并明确要根据市场确定教育内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还成立全国社区学院顾问委员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国家、省、市级不同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相应的发展目标、产业政策制定各级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专业设置管理的方针政策,设置本地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试办新专业的论证审批工作,完善职业资格认证框架,鼓励行业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以此进行宏观指导。同时承担起监督指导和服务咨询的义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的制度与机制。高职教育是一种紧贴社会、经济实用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要时时关注社会需要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管理制度。要与省市地方政府共同组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委员会(或成领导小组),依托地方经济,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为核心设置专业或专业群,根据地方经济形势和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省市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相应的权力,支持高职院校自行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从实际出发,在专业目录范围内设置专业或细分专业方向,也可以经过论证提出新专业;支持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学院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由院内外专家,特别是行业专家共同监管高职院校所设置专业的运行情况,并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学生应该是动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构建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课程的设置既要着眼于当前岗位要求,又要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课程体系中应该由理论课(含公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职业素养理论)、实践技能(含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两大部分构成。理论课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以加大实训课的比例,理论和实践各占50%的比重。(2)采用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学院软硬件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教学方案兼用。如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始试行了“选项教学”的方法,让高职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提高。“选项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增加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教材,把学科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选项教学”一方面因学习依据喜爱自行选择,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发挥了教师教学特长优势,将“选项教学”扩展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上,将学生的选项变成教师的选项,即教师与企业联系,将企业最新的项目内容用于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教学中了解到企业目前数控技术使用的基本内容,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情况,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
(五)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需要是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不但要看到目前各行业对人才的近期需要,还要从长远角度看到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对于目前一些就读人数较多的传统专业进行控制和调整到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培养;对朝阳专业,尽管目前需求量不大,应该有计划地着手设置。专业设置时,既要避免重复,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趋势,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配套,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具前瞻性。强调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适当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可能导致原有的部分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出现空置状态。为了让这些教育资源发挥余热,各高职院校应该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比如,利用空置的教学设备承接对外加工工件,利用剩余的教室出租,利用闲置的教师开办相关专业的讲座、编教材、搞科研和到企业挂职等,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六)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拓宽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渠道。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加强与企业联系,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合作,在学生毕业之前,学生就完成了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他们一到企业就能上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基层岗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就业市场。鼓励引导高职学生到城乡基层工作,并给予适当补贴,既可以帮助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又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和民办企业是高校毕业生不太愿意就业的地方,可鼓励高职学生到此就业,并为接受高职毕业生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流通领域的发达,可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自主创业的高职学生,从政策、资金、技能等给予政策扶持和补贴。就业渠道的畅通后,就业质量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邓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折射出的问题[J].时代报告,2011(12)
[2]蔡瑞林.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3]王国超.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4]闫祥岭.中国四大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N].新华网,2009-06-03
【作者简介】梁美英(1968- ),女,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姜献生(1956- ),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卢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