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的现状调查研究
2014-12-15陈桂香
陈桂香
(湖南警察学院 思政部,湖南 长沙 410138)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方面,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信息过剩、信息污染等问题。所谓信息污染,指的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误导性、欺骗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害、有毒的信息元素超过船舶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信息资源、船舶生态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破坏或其他不良影响。目前,信息污染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公害,它不仅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在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大学生作为主要的信息消费群体,自然也就成为了信息污染的易感人群。面对浩瀚的媒介信息中所参杂的有毒、有害、虚假、伪劣等不良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育均不健全,对污染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免疫力,因而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所遭遇的信息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广泛了解信息污染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的态度及行为反应等,对于研究相应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污染信息免疫力和网络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方式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在湖南某高校进行,调查对象中,男生210人,女生77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3.2%和26.8%;文史类学生158人,理工类学生129人,分别占44.9%和55.1%。因大四学生进入到实习阶段,所以调查对象集中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各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2.4%、30.3%、37.3%。
2.研究工具。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个别访谈为辅,自编《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状况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spaa12.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调查问卷共设计12道问题,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媒介利用情况、大学生遭遇的信息污染状况和大学生对污染信息的态度、信息污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对信息污染的防治几个方面。
三、调研数据及分析
1.大学生使用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情况。大众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等。在获取信息的媒介使用方面,作为“90后”的大学生,由于手机、电脑等新型媒介具有能上互联网的功能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中,手机又因携带方便且功能齐全等特点,尤其受到大学生欢迎。调查显示,使用手机、电脑、报刊杂志、电视和其他媒介获取信息的学生分别占被调查者的91.6%、80.5%、42.2%、24.7%、10.1%。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来看,娱乐新闻类和时事政治类信息是大学生主要获取的信息类别,而相比较之下,大学生用于获取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则略显不足。被调查大学生中,表示生活中通过传媒主要获取娱乐新闻类信息的占71.8%,获取时事政治类信息的占69.7%,获取体育赛事类信息的占50.5%,获取学习就业类信息的大学生占44.3%,还有获取其他信息的大学生占47.4%。
2.大学生遭遇的信息污染现状。由于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廉价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倾向,加之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内在逻辑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自身的某些缺陷,也使信息无限制的急剧增长,以至于人们常常遭遇信息过剩、信息垃圾、信息病毒、信息文化侵蚀的困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2.5%的大学生表示遭遇过信息过剩,无法消解,79.4%的大学生表示曾遭遇信息垃圾,49.8%的大学生表示曾遭遇信息病毒,还有47.0%的大学生表示曾遭遇到信息带来的文化侵蚀。当遭遇信息污染时,大学生的态度又是如何呢?是一种积极反应,坚决抵制,还是一种消极反应,任其发展甚至参与其中呢?从调查结果来看,59.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反感,坚决抵制,52.3%的大学生会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也有49.5%的大学生会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还有21.3%的大学生会参与其中,对一些污染信息进行回帖或传播。该项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还有待提高,对污染信息缺乏积极主动的行为反应,有的甚至成为二次信息污染源。
3.污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信息领域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现象对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评显示,72.4%大学生认为,不良、虚假等污染信息摄取过多会造成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偏差,64.7%的大学生认为,污染信息的广泛传播使我国传统教育所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56.6%的大学生认为污染信息会引发信息饥饿、信息孤独、信息上瘾等各种信息疾病,还有48.6%的大学生认为在查找使用信息中,大量过剩的信息反而导致信息相对匮乏。
4.信息污染的防治。造成信息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链条来看,首先是信息生产者出于商业利益和政治目的等原因而制造了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其次,媒介主体由于责任意识不够,对污染信息未严加把关,任其传播;另外,作为信息受众,因为信息素养不高,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污染信息,从而造成了污染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防治信息污染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55.6%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信息管理,51.4%的大学生认为要注重信息质量建设,59.1%的大学生认为各种媒介主体要增强责任意识;还有51%的大学生认为要提高信息受众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那么,作为信息的受众群体之一,大学生在防治信息污染问题上应尽的责任有哪些呢?被调查的大学生中,78.5%的大学生表示要增强“防污”、“控污”的意识,70.8%的大学生表示不恶意制造污染信息,68.7%的大学生表示对污染信息要做到不阅读、不传播、不参与,63.7%的大学生表示要提高对污染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综合来看,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的广泛使用,大学生已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在获取各类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信息污染的问题,常见的信息污染形式有信息垃圾、信息病毒、信息过剩、信息文化侵蚀等。大学生面对污染信息,部分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污染信息能坚决抵制,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污染信息缺乏鉴别、处理的能力,并成为了污染信息的参与者与传播者。在污染信息的防治上,大学生认为从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到接受者都应该增强责任意识,严加把关。而作为信息接受个体而言,大学生应增强“防污”、“控污”意识,不制造、参与和传播各类污染信息,具备甄别和处理污染信息的能力。
2.启示。通过调查显示,一方面是网络信息污染比较的严重,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网络污染信息缺乏一定的免疫力,且高校目前在相关教育环节及效果上也很薄弱,这显然无助于当代大学生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所以,提高大学生网络污染信息免疫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21世纪的竞争,将是信息的竞争,谁占领了信息技术的至高点,谁就会获得经济上制高权”。在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引起了美、英、日等国的重视,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我们也应当按照我国现实,借鉴他国经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高大学生对污染信息的免疫力。第一,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接受理解思想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分析和把握思想信息的准确度也就越高。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在复杂多样的信息海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迅速准确判断并选择接受那些真实有效和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有着合理知识结构的大学生对信息也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能及时判断信息的本来意图,明了信息的本质性意义,不会出现信息理解上的偏差和交流上的扭曲。第二,增强大学生拒污防污的信息意识。拒污防污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具有污染、冗余和噪声的信息源的主动防护的敏感程度。良好的拒污防污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对污染的信息能够快速识别,并做到不浏览不传播,自觉抵制各种污染信息。第三,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摒弃错误信息和有害信息,准确地选择信息源,汲取有价值信息;才能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一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伦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就是在大学生中大力普及信息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之掌握并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信息查找、评价、判断、分析、处理的能力,使他们能真正驾驭信息,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1]李春燕.信息污染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高校的应对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02).
[2]姚婷,黄芬,黄昱杰,龚韵骅.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4,(02).
[3]李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03).
[4]李丽娟.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及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