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2014-12-15房晨FANGChen

价值工程 2014年35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房晨FANG Chen

(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淮安 22300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最早发源于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多少年来引以骄傲的制度,也是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成功的典范[1]。自从上世纪30 年代,我国也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借鉴英国高校导师制而形成的,当时的理念是为了启迪学生思想、陶铸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着重解决“教法呆板,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启发,师生关系生疏,重技术之授轻人格陶冶”等问题[2]。建国后,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被学年制取代,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一些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面的改革,对本科生实施选课制[3];自1999 年开始高校扩招,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越来越大,教书育人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实施了系列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改革;另外,近年许多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等举措。诸如此类,需要帮助学生审视专业、学会学习与研究、学会做人与做事,本科生导师制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理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卓越计划”等的有效途径。本文侧重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设想与对策进行探析。

1 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有绝对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之所以具有地方性,由其办学定位所确定,立足地方,服务区域,辐射全国,所处区域以及校情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人才的规格、实施培养的手段与途径,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下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审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与必要性。

“导学”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明显不如重点高校,在按分论等的高考录取新生中,地方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生源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关联着“有导”与“无导”的利弊及取舍。学生走进高校步入“独立”,需要精心刻划大学生涯,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不同于高中时老师的盯学、父母的管教,并且多数高校目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如何在本科阶段的历程中,明确目标“起好步”、坚忍不拔“途中跑”、学用结合“冲好刺”,需要全过程分阶段、多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需要解决在大学期间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构建个人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富有逻辑地进行自己的学业,以便形成所学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对于二、三年级学生需要培养学习韧性、优秀品质和科学精神,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体系中,推进自主学习,每门科目各有特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手段达到应有的收益。对于高年级学生,需要引导开展研究、学用结合,实现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有机结合与链接。诸如此类,学生需要更多的个体化辅导,需要教师对学生“导学”,为学分制等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导向”的需要。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结构与现实,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强化上进心,树立远大目标与志向。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在第二、三学期出现目标分化的趋势明显,部分学生在这段“途中跑”中出现“叉道”,引发新问题,衍生出部分“问题学生”。因而,教师需要通过学业指导,言传身教,关怀学生的思想进步,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培养的人才规格适于社会需要。再者,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教学型学校,在追求规模与效益统一的前提下,教师的储备量往往显得不足,生师比不够理想,上大课、大班排课等已不是新鲜的事情,如此将造就师生交流少、互动覆盖率低,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条件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导师制,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失,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别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也使得育人工作的潜在力量得以发挥与利用,实现全员育人。

“导心”的需要。纵观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的教育历程,在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作者认为唯独大学阶段的师生关系生疏程度比较明显,我们说“管”与“教”是建立情感的措施,“导”与“帮”更是情感建立的桥梁,师生情感是后续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或因素,为使导师制行动有效,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呈现“知心朋友”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平等开放式交流的氛围。教师在学业上给学生指导的过程,可以观察与分析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身心健康,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实现对学生“导心”的功能,填补学生专职思政工作覆盖或未能涉及的薄弱地带。

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定位应立足于既教书又育人,其主要作用应该是“导学、导向、导心”[2,3]。以下就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出设想与对策。

围绕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特别是要结合地方院校的校院实情,精心设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与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加以保障,明确责权利,界定导师主体导什么、如何导、效果与评价等条款的具体要求。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①师资资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体现在生师比较大、教师水平不一、责任心与热忱度有别、指导效果差异等。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上,有的高校实行的是专职年级辅导员制或全员辅导员制,有的是专职辅导员加兼职班主任的双轨制等,专职管理人员偏少,兼职班主任由于教学科研压力、年轻经验不足等难能全面顾及。③师生对导师制的认知度、认同度缺失等等。针对如上问题,在组织实施形式及需要解决问题中,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为解决师资资源匮乏和生师比较大的矛盾,建议实行年级导师制或班级导师制。根据教师职称、年龄、性别、专业特长等成立数个导师组,对于专职年级辅导员制,辅导员全面管理学生,导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如若推行年级导师制,可以打破自然班级将年级学生分为若干协同小组,在导师组与协同小组之间“双向选择”确定辅导对象,对于同一年级学生出现共性学习问题时可以采用集体辅导方式,对于个性化问题则将采取单独辅导与指导,为了使学生从多位导师处受益,协同小组与导师组可以不一一对应;此外,组成年级导师组时,其主体最好是担任该年级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这样更有针对性和情感基础,效果会更好。如若推行班级导师制,班主任全面管理学生,另外配备导师组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作为指导活动的单元,这一方式更有利于个性化指导,每位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与时间。

第二,要建立课外指导与规定指导的约束机制。课外指导具有随时、适时与分散的特征,规定指导是定时集中指导,可以个性化,也可群体化,确保指导时间,例如,可以安排在教师每周的集中学习之后,或者学生集体活动、班会、社团等活动之后的时间。

第三,在本科生导师制组织架构下,学院或学系应有专门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导师组之间的工作、导师的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推广成功做法,研讨“疑难杂症”的解决途径,使本科生导师制更有实效。

第四,要增大宣传与导引力度,增强全员参与意识,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度、认同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不能片面认为导师制是额外增加教师或学生的负担与压力,其中调动双边的参与热情是至关重要的。在导师制的平台上,在实施与学生面对面个别交流或指导中,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教师的知识拓展、业务更新、能力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1]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2]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

[3]刘恩元.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