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日记本与学生道德

2014-12-15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日记本储蓄

“道德日记本”将学生道德存储,道德也能存储吗?洛阳市一小学老师就开创了“道德储蓄日记”模式,让孩子们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好事,并给自己打分。这位老师名叫黄秀云,今年52岁,她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不断增加‘道德财富,形成发现自身优点、反省不足的习惯和品质。”

此举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

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是从一些地方开办的“道德银行”演化而来的,虽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也不失为教学方式上的一个创举。

首先,道德的教育培养需要从小开始,更需要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而转化成内心自觉。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日记方式,记录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内心的自律、自省。道德存储日记本可以通过对善良的存储和积累,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这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和激励的过程。而学生对自己的打分评价,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此而言,道德存储日记本其实是一本“雷锋日记”,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现实语境下,这位老师敢于突破唯分是举的思维,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放到成绩前面,可谓对教育根本有着深刻的理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尽管学识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是失败的。

通过道德存储日记本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教育学生做人,这不仅仅是创举,更是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提醒和思考。

打通“写”“做”关卡是关键

长期来,受应试教育使然,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严重,使得培育出来的学生严重缺钙。在此语境下,“道德储蓄日记本”的创设就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探索德育模式的好变革。但是,“道德储蓄日记本”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要在促使孩子们把日记本上的“道德文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践行上进一步大做文章,防止学生出现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短期与长期的不一等不良问题。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的德育具有不稳定性,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有时还会出现道德滑坡和道德反弹现象。而且,学生在自己的道德储蓄日记里,孩子自说“大话”“谎话”并不难,有时孩子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好人好事真伪鉴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劳动过程,如果教师把关不严反而有害于道德教育。

知情统一原则就是说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感情的投入,意愿的认可等都最后转化为行动的正确执行上,如果能够统一一致,那么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操作细节,没有很多的“教、学、批、辅、考”性投入,没有打通从“写”到“做”的“最后一公里”,那么“道德储蓄日记”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成为显示教育政绩的应景之作。

要考虑自身道德性问题

首先要承认,黄老师创新的“道德储蓄日记本”教学模式,其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好心办坏事”的可能,也许会与“道德储蓄日记”相伴而生。

首先,道德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小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个人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其真实性难以保证。而造假之本身,却是一种非道德行为。

其次,道德行为难以通过量化来衡量。“道德储蓄日记”中的评价体系,是以做好事的多寡来加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性,并无可比性;行为是否道德,是以人类形成的价值观作参照物,而非以做好事的多少来评定。如此评价标准并不科学,甚至是有害的。

再者,对道德行为记录并打分的评价方式,还会让孩子误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可回报和有收益的行为。事实上,道德行为通常并不求回报,孩子们如果形成回报才去遵守道德思想,那就会走入误区。

还有,“道德储蓄日记”还要求孩子们记下自己不文明、非道德的行为,这更不可取。任何人都无权要求他人记录并公开自己的不文明、非道德行为,这不是一种强迫他人自我揭发的行为,它有违人性,也会产生不良的现实后果。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道德储蓄日记”自身的“道德性”问题,则此评价体系所建立的根基,就难以合理存在,更难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日记本储蓄
俄罗斯:存钱养老越早越好
独一无二的日记本
储蓄方法面面观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我的日记本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人生是一种储蓄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
小侦探南柯之三 两本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