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摘》杂志2014年总目次
2014-12-15
《汽车文摘》杂志2014年总目次
·专题·
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1-1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1-1
电动汽车发展的障碍解读………………1-2
电动汽车普及障碍的分析………………1-2
电动汽车CO2及SO2排放的影响………1-3
德国电动汽车市场………………………1-3
德国电动汽车持有成本预测及其对未来动力需求的影响……………………………1-4
电动汽车竞争环境分析…………………1-4
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消费者态度和认知分析…………………………………………1-5
世界锂资源评估及其分布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1-5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潜力评估……………1-6
第43届LCA论坛关于电动汽车生命周期的研讨………………………………………1-6
车辆人机交互界面技术发展趋势……………………………………………2-1
交通运输中的车联网……………………2-1
技术标准规范下的智能车联网系统…2-2
巴西轻型商用电动汽车及智能电网的发展……………………………………………2-2
车联网仿真中信道模型调研……………2-3
车载显示装置多种信息结构的发展…2-3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先进交通信息传输技术……………………………………………2-4
基于VRS的自适应巡航系统性能评估……………………………………………2-4
自我感知用户体验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2-5
商用车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传感器信息融合…………………………………2-5
气液制动系统中ABS的发展……………3-1
巴西重型载货汽车实施ABS的决议……………………………………………3-1
巴西驾驶员驾驶安装ABS车辆的制动行为研究………………………………………3-2
主动车道保持及其辅助系统……………3-2
驾驶员辅助系统的集成模拟软件……3-3
协同式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关键人机工程问题…………………………………………3-3
基于驾驶行为的主动安全系统目标人群辨识…………………………………………3-4
基于车载监控技术的肇事驾驶员驾车速度监测………………………………………3-4
eNotify安全系统…………………………3-5
避撞辅助系统和碰撞制动系统的研究……………………………………………3-5
汽车行业轻量化概念——实行SåNätt项目保护环境……………………………………4-1
车身轻量化设计最新进展………………4-1
汽车轻量化材料…………………………4-2
镁熔体及其合金发展……………………4-2
安全性和模块化的车辆轻量化结构设计……………………………………………4-3
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潜力的评估方法……………………………………………4-3
基于轻量化和动力传动效率的乘用车技术研究………………………………………4-4
轻型汽车车身环保材料的选择研究……………………………………………4-4
基于复合材料的轻量化解决方案……4-5
钛合金在汽车轻量化生产中的应用(1)——结构重新设计、样车试验与验证………4-5
钛合金在汽车轻量化生产中的应用(2)——部件的生命周期模型和成本估计……………………………………………4-6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轻质高强度钢的应用研究…………………………………………4-6
高强度钢在汽车轻量化设计和生产中面临的挑战……………………………………4-7
轻量化材料对新能源汽车节能与减排的改善潜力……………………………………4-7
商用车用轻量化材料的成本分析……4-8
轻量化铸件在汽车上的应用……………4-8
欧洲检测CO2排放和燃油消耗的新型仿真工具研究……………………………………5-1
美国新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车辆尺寸的影响研究………………………………………5-1
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及传统汽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燃油消耗效果的比较……………………………………………5-2
西班牙降低燃油消耗政策的评估……5-2
墨西哥市区可持续公路客运方案……5-3
中国汽车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划……………………………………………5-3
不同电力和燃油系统下汽车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研究………………………………5-4
基于车辆结构模块化的降低油耗研究……………………………………………5-4
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产生氢气对降低汽车油耗的作用…………………………………5-5
基于交通灯时间和燃油消耗模型的燃油效率优化预测方法…………………………5-5
基于车道标识和最优化减速模式的燃油消耗分析……………………………………5-6
基于波兹南实际交通状况的重型载货车废气污染物排放研究………………………5-6
汽车回收中的生态技术…………………6-1
汽车回收中的生态技术…………………6-1
汽车回收中的生态技术…………………6-2
基于全球商业环境的车辆回收企业生产计划…………………………………………6-2
汽车回收再利用率的研究………………6-3
德国废弃车辆处理条例(2002)的影响研究……………………………………………6-3
汽车回收问题初探………………………6-4
韩国用于监控和计算报废车辆实际回收率的监控系统………………………………6-4
印度报废车辆处理的研究………………6-5
废旧汽车回收系统的比较研究………6-5
法国报废车辆玻璃回收成本和效益的研究……………………………………………6-6
车辆破碎残余物回收经济性评估……6-6
未来废旧汽车中的铝回收………………6-7
回收报废车辆上贵重金属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6-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美国废弃轮胎处理……………………………………………6-8
北卡罗莱纳州废旧轮胎的处理案例研究……………………………………………6-8
车辆再循环设备的位置建模……………6-9
报废车辆的拆解技术……………………6-9
全球车用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展望……7-1
生物柴油及发动机特性综述……………7-1
柴油机动力系统优化技术的研究……7-2
旨在减少烟尘的柴油机后喷技术……7-2
对置活塞轻型柴油发动机排放和燃油效率的研究……………………………………7-3
柴油发动机中二甲醚燃烧对排放的影响……………………………………………7-3
柴油发动机空转对耗油量和废气排放的影响…………………………………………7-4
清洁、高效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开发技术……………………………………………7-4
基于前馈的现代柴油机进气歧管压力控制系统………………………………………7-5
轻型柴油车排放控制成本的研究……7-5
低排放汽车发展中企业与社会的角色……………………………………………7-6
对交通运输部门节能和环保的要求……………………………………………7-6
混合动力汽车……………………………8-1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8-1
混合动力汽车的排放性和燃油经济性……………………………………………8-2
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8-2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机和电池技术…………………………………8-3
生物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可持续创新管理………………………………8-3
针对中国混合动力汽车节油潜能的分析……………………………………………8-4
印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发展………8-4
减少汽车排放的再生能源策略………8-5
英国电动车、氢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经济分析……………………………8-5
车辆自组织网络…………………………9-1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传送方法、应用及挑战……………………………………………9-1
车辆自组织网络的仿真趋势……………9-2
基于移动居先的未来互联网架构中车联网实现………………………………………9-2
车联网从智能网络到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辆云的发展…………………………………9-3
车载网络和智能移动的车辆以太网……………………………………………9-3
FlexRay协议在车载网络中的应用……9-4
用于车辆通信的DTN混合网络………9-4
基于智能手机的车联网系统……………9-5
基于认知信息通信技术的产品可持续利用……………………………………………9-5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9-6
满足车辆间通信环境与应用程序的通信协议设计……………………………………9-6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分类……………………………………………10-1
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市场模型研究…………………10-1
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嵌入式电力系统的经济调度和风险管理………………10-2
轻量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对CO2排放的影响……………………………10-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对能源和排放的影响……………………………………………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智能电网微观仿真调查……………………………………10-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微电网的最优集成研究………………………………………10-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购买意向调查……………………………………………10-4
电动汽车两种充电接口使用情况调查……………………………………………10-5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报废条件的调查研究……………………………………10-5
美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对用电需求的影响………………………………………10-6
美国公众对插电式电动汽车认知情况的调查………………………………………10-6
无级变速传动系统样机的效率研究…11-1
组合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11-1
对8挡以上自动变速器车辆进行动态分析的系统方法………………………………11-2
使用测功机试验数据验证先进的自动变速器模型…………………………………11-2
完美匹配的设计………………………11-3
基于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平滑换挡控制研究……………………………………11-3
自动变速车辆感知换挡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建模……………………………………11-4
汽车排放周期中减少自动变速器验证时间的研究…………………………………11-5
基于2017-2025CAFE标准的变速器技术对燃油效率影响研究……………………11-5
车辆网概念研究………………………12-1
车联网解析……………………………12-1
车联网系统及其安全性研究…………12-2
车载网络和智能汽车以太网…………12-2
车载以太网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2-3
车联网从智能网络到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辆云的发展………………………………12-4
新一代车载有线网络…………………12-4
入网动态发现协议……………………12-5
车载网络可扩展性和隐私保护问题……………………………………………12-5
城市车辆网络单播路由协议:审查、分类和开放问题研究…………………………12-6
汽车网络………………………………12-6
车联网技术在环行交叉口管理中的应用……………………………………………12-7
云计算与车联网的融合研究…………12-7
通信服务网络研究……………………12-8
基于车载网络轨迹的基础数据转发方案……………………………………………12-9
远程通信和车载网络的特殊问题……………………………………………12-9
车联网采用100Mbps以太网络………12-10
车-车通信研究………………………12-10
·综述·
汽车系统能量消耗、管理和再生………1-7
汽车工业中模块化、接口定义及外部创新资源的集成…………………………………1-7
汽车系统能量管理的发展趋势………1-8
欧洲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燃料分析……………………………………………1-8
基于汽车专利的环境法规及新技术……………………………………………1-8
减少汽车排放的内燃机技术及其发展策略……………………………………………1-9
轻型汽车替代技术对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初级能源的影响……………………1-9
汽车组装中能源消耗研究……………1-10
未来汽车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比较评估……………………………………………1-10
航空航天和汽车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2-6
未来汽车追求的附加价值………………2-6
未来汽车工业中IBM的大数据策略……………………………………………2-7
汽车工业的详细成本估算………………2-7
碳排放对汽车工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2-7
电器/电子系统在汽车行业发展中的应用……………………………………………2-8
美国2011年车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2-8
车辆安全管理的机遇和挑战……………2-8
发达国家旅游运输的发展趋势………2-9
易于高龄者驾驶的汽车理念……………2-9
多学科交叉设计技术的创新……………3-6
精益创新的汽车产品开发设计方法……………………………………………3-6
新产品开发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3-6
基于成本函数的车辆动力学评估……3-7
汽车共享服务的发展……………………3-7
更轻、强度更高的未来材料……………4-9
未来钢结构汽车的创新研究……………4-9
车用镁、铝合金材料……………………4-10
汽车用铝材的发展……………………4-10
针对铝制车轮规范材料和制造的评价……………………………………………4-11
汽车工业碳纤维等轻型材料的发展预测……………………………………………4-11
基于环境影响的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4-12
复合材料验收标准的研究……………4-12
对柴油机燃烧噪声机理及降噪的研究……………………………………………5-7
中型混合动力载货汽车噪声评估……………………………………………5-7
基于主、客观评估的车辆声学舒适性研究……………………………………………5-8
车辆异响噪声测试的趋势和分析……5-8
车辆主要噪声特性的平衡………………5-9
基于固有模态函数技术的主动降噪…5-10
汽车NVH的测量技术…………………5-10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实施要求………6-10
发展中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投资模式研究……………………………………………6-10
作业成本法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6-11
超高强度钢零件的热冲压技术………6-11
钣金热冲压与液压成形工艺…………6-12
嵌入式复合材料制造工艺……………6-12
汽车闭环装配线模拟网络……………6-13
虚拟装配模拟研究……………………6-13
基于碰撞安全的CAE建模快速装配系统……………………………………………6-14
美国汽车装配业分布变化的能源效率预测……………………………………………6-14
基于霍夫曼矩阵法的汽车装配线平衡问题解决……………………………………6-15
快速变化的技术对供应链的影响……6-15
混合材质结构连接技术………………6-16
高强度钢与碳纤维增强塑料混合材质的汽车结构制造技术………………………6-16
基于乘员舱多强度要求的先进制造技术……………………………………………6-17
车辆集成胶合技术……………………6-17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汽车设计…7-7
低排放车辆的N2O排放状况……………7-7
乘用车排放法规及其对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要求…………………………………7-8
美国2020~2025年车辆减排策略……7-8
替代燃料的和先进汽车轻量化技术应用……………………………………………7-9
轻型车辆排放控制技术的成本评估……………………………………………7-9
第3代电动汽车的集成架构-技术挑战与消费者需求…………………………………8-6
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的发展………………8-6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综述……………8-7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8-7
奥地利关于促进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分析……………………………………………8-8
美国电动汽车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分析……………………………………………8-8
2020年后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挑战与竞争……………………………………………9-7
基于巴西汽车行业标准No.312/09的ABS在重型载货车中的应用……………………9-7
巴西特种拖车设计中ABS的应用……9-8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手感的研究……………………………………………9-8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综合性能评估………………………10-7
混合动力汽车功能安全的研究………10-7
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技术分析………………………………………10-8
印度电动汽车轻量化循环行驶工况的分析……………………………………………10-8
丰田下一代蓄电池的研究进展………10-9
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池能量管理的关键技术…………………………………………10-10
燃料电池汽车节能驾驶策略的研究…………………………………………10-10
传统车辆和电动轻型车的参数分析…………………………………………10-11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发展………………10-11
汽车维修和回收拆解技术的创新……11-6
基于新型车辆碎片分类技术的铝循环利用方式……………………………………11-6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报废车辆对环境影响分析………………………………………11-7
镁材质汽车零部件回收的生命周期评估……………………………………………11-7
将废旧轮胎变为超细橡胶粉对环境的影响……………………………………………11-8
立法背景下的日本汽车粉碎残渣回收再利用模式研究……………………………11-8
车用电池系统回收标识的研究………11-9
华盛顿的电池回收热…………………11-9
全球汽车行业创新的进程与发展…………………………………………12-11
汽车行业新产品开发中零件数量最小化的启发式方法……………………………12-11
汽车行业战略技术管理的总体释意结构建模………………………………………12-12
汽车工业网络配置器的使用…………12-12
巴西汽车市场零部件供应综述……12-12
车载新技术的采用率分析……………12-13
日本新一代环保汽车的发展和商业化项目…………………………………………12-15
印度汽车业产品开发过程的融合…………………………………………12-15
·设计开发·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化设计和最优控制……………………………………………1-11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方法……………………………………………1-1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单元的开发……………………………………………1-12
双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开发……………………………………………1-12
并联混合动力原型车的设计与制造……………………………………………1-13
混合动力4轮驱动汽车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设计和集成底盘控制…………………1-14
用于雅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新型发动机开发…………………………………1-14
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的尺寸优化……………………………………1-15
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设计……………………………………………1-16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高压能量管理系统设计………………………………………1-16
基于模型方法的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监控策略开发…………………………………1-17
基于模型设计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1-17
基于启发式任务分配法的车载网络安全设计………………………………………2-10
车联网技术多假设轨道数据连接的研究……………………………………………2-10
基于WiMAX/DSRC综合架构的高效车载网络设计…………………………………2-11
车辆通用即插即用串行通信网络的设计……………………………………………2-11
V2V的路径衰减效应建模研究………2-12
一种用于安全变换车道的防撞预警方法……………………………………………2-13
基于动态交换链接的汽车新型网络技术……………………………………………2-13
车辆实时智能并行停车系统…………2-14
车辆网络在汽车碰撞概率估算中的应用……………………………………………2-14
基于模型方法的ABS控制器开发……3-8
基于分数阶滑模控制器的ABS设计……………………………………………3-8
ABS的数字滑模控制……………………3-9
应用于ABS的智能主动力控制器……3-9
基于集成光流法和霍夫变换法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3-10
基于摄像头的支持向量机前向碰撞及车道偏离预警系统…………………………3-10
基于单个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的实时车道偏离警告系统……………………………3-11
基于动态消失点调整方法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3-12
嵌入式车道偏离警告系统……………3-12
一种车道偏离预警系统………………3-13
基于改进型模糊控制的汽车定速巡航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3-14
预防车辆事故的智能辅助系统ARM-7……………………………………………3-14
环保轻量化车身材料的选择方法……………………………………………4-13
汽车轻量化设计中多种材料的最优选择……………………………………………4-13
基于低于疲劳极限的低载强化特性车辆部件轻量化设计…………………………4-14
轻量化结构轮毂连接处的设计与优化……………………………………………4-14
汽车连杆设计与质量优化研究………4-15
基于先进复合材料的汽车保险杠设计……………………………………………4-15
基于增强玻璃纤维材料的钢板弹簧设计与分析……………………………………4-16
改善燃油经济性的汽车发动机高强度轻量化气门弹簧……………………………4-16
汽车路径选择中燃油消耗量优化模型的开发………………………………………5-11
一种减少燃油消耗的路径选择方法……………………………………………5-11
一种通过提高驾驶水平来降低油耗的分析工具……………………………………5-12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燃油消耗的简单估计方法……………………………………5-12
曲轴转速对发动机燃烧参数的影响……………………………………………5-13
高速汽车的降噪设计…………………5-14
基于脑电图分析的乘用车车内噪声评价方法的研究………………………………5-14
三维封闭空间内的反馈主动降噪系统……………………………………………5-15
汽车无参考信噪比测量的方法………5-15
基于变频噪声的神经网络固定参数有源噪声控制器开发…………………………5-16
基于集成工艺的电动汽车电机轻量化设计……………………………………………6-18
轻量化铝板批量热成形技术的优化设计……………………………………………6-18
均匀高强度元件的冷却通道设计……………………………………………6-19
基于有限元法的轻量级鼓式制动器组件设计………………………………………6-19
汽车工业远程激光焊接任务定序的模型开发………………………………………6-20
轻型汽车拱连接件的CAE优化设计……………………………………………6-20
工程车辆轮轴梁架焊接结构的优化设计……………………………………………6-21
基于摩擦焊接车辆底部结构的并行产品开发方法…………………………………6-21
基于参数优化方法的汽车用夹层梁选择……………………………………………6-22
车身主防撞钢梁的优化设计…………6-22
车辆侧门梁区防撞性设计……………6-23
用于干货运输的铝制货车车身设计……………………………………………6-23
汽车前塑料挡泥板的设计……………6-24
基于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双层客车概念框架设计研究………………………………6-24
一种直喷式柴油机燃烧的多目标优化数值方法……………………………………7-10
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控制NOx排放和改善燃油经济性的研究………………7-10
一种利用柴油机气缸内压力来估算NOx排放的新方法………………………………7-11
一种新型柴油机进气流氧气量估算方法……………………………………………7-11
一种降低生物柴油燃烧动力学的轻型柴油机CFD模型开发………………………7-12
用T-S法控制装有EGR系统的涡轮增压式柴油发动机……………………………7-12
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增压双循环EGR柴油机的多变量控制…………………………7-13
应用模糊算法估计高压共轨电喷技术的压力值……………………………………7-14
基于模型误差修正的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质量流量估算…………………………7-14
基于反馈线性化法及最优控制法的共轨喷射系统控制器设计……………………7-15
4冲程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的开发……………………………………………7-15
失控模式识别和停止电控柴油机的方法……………………………………………7-16
汽油直喷发动机的开发…………………8-9
低成本变压缩比多缸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8-9
汽油机空燃比控制系统的设计………8-10
涡轮增压发动机节流阀和排气门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8-10
带有凸轮轴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系统设计……………………………………………8-11
汽油机涡轮增压器的非线性观测器设计……………………………………………8-11
用于闭环燃烧控制的实时气缸压力估计算法………………………………………8-12
预测均质压燃发动机点火延迟的方法……………………………………………8-12
天然气发动机的分布式运行控制策略……………………………………………8-13
基于轻型车循环工况仿真的低温燃烧发动机燃料分级新方法……………………8-13
用于ABS的Super-Twisting控制算法……………………………………………9-9
一种应用于ABS的滑模控制新型设计方法……………………………………………9-9
ABS车轮防滑控制的滑模控制器……9-10
基于模型开发方法(MBD)的ABS控制器开发………………………………………9-10
ABS的控制算法………………………9-11
基于时间变化平稳控制的ABS………9-11
应用GPS保障车辆安全行驶的主动转向控制研究…………………………………9-12
主动安全中的制动和转向最优化控制方法……………………………………………9-12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和控制器的设计与评估……………………………………9-13
气顶液制动系统的ABS开发…………9-13
基于动态逆控制技术的AFS和DYS集成控制系统…………………………………9-14
十字路口的安全自主车辆控制策略……………………………………………9-14
车辆横摆稳定性控制器的开发………9-15
基于车辆纵向动力学的横摆角速度和侧偏控制方法………………………………9-15
质量估计及制动力分配优化策略结合的拖挂车辆制动控制算法…………………9-16
再生制动系统预测模型的开发………9-16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组件的设计…………………………………………10-12
城市用插电式电动汽车的开发……10-12
基于凸面优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成部件的研究……………………………10-13
基于效率模式控制算法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发………………………………10-14
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汽车的建模…………………………………………10-14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能量管理策略……………………10-15
智能电网系统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管理优化……………………………10-15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与电能管理集成优化的框架……………………………10-16
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多单元电池系统的设计…………………………10-17
适合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的城市能源管理…………………………………10-17
评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影响电网的反应曲面建模方法…………………………10-18
插电式电动汽车聚合器的负荷调度和分配…………………………………………10-18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匹配设计…………………………………………10-19
基于动态规划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10-19
雪佛兰增程式电动汽车电力系统的设计…………………………………………10-20
电动汽车高效空调系统的设计……10-20
新型自动变速器的开发………………11-10
自动变速器双油泵系统的开发……11-10
用于自动变速器系统控制的新型张量积模型………………………………………11-11
合成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的列线图…………………………………………11-12
基于驾驶意图估计的自动变速器控制研究…………………………………………11-12
离合器切换式换挡自动变速器的二自由度模型……………………………………11-13
后驱车改装液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11-14
双离合变速器模型的开发……………11-14
一种湿式双离合变速器的新型控制策略…………………………………………11-15
基于结合点识别的干式双离合器传动控制器设计…………………………………11-15
无膜片弹簧干式双离合器变速器混合位置和力的控制器设计……………………11-16
双离合变速器换挡过程传动系统建模和离合器扭矩估计…………………………11-16
基于液力变矩器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性能提升……………………………………11-17
双离合变速传动系统中的换挡控制方法…………………………………………11-18
用于汽车控制的液压离合器模型…………………………………………11-18
汽车云联网的架构和设计原则……12-16
一种新型的车联网传输方法…………12-16
车联网中通过自选择实现的垂直切换方法…………………………………………12-17
评价复杂网络架构的优化方法……12-17
基于车联网和多功能信息融合的安全驾驶系统设计………………………………12-18
一种用于车载网络分布式处理的确定性算法………………………………………12-18
基于时间触发的车载网络实时应用整体调度………………………………………12-19
基于车联网做视场外车辆定位的安全协作方法……………………………………12-19
车联网敏锐方向路径节点选择多径路由的设计方法………………………………12-20
用于车辆跟踪的高速视觉网络系统…………………………………………12-21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无人地面车辆网络位置估计………………………………12-21
安全的汽车远程信息处理系统……12-22
基于车联网的交通拥堵探测协作方法…………………………………………12-22
·性能分析与控制·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研究……………………………………………1-18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用分析………1-18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对比分析……………………………………………1-19
减少CO2排放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前景建模……………………………1-19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源轮分析……1-20
插电式轻型电动汽车发展规划的模型分析……………………………………………1-20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优化分析……………………………………………1-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可靠性、经济性的分析评价………………………………1-21
基于通信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电网的负荷管理……………………………1-22
新型等效最小燃油消耗法与燃油MAP图相结合的控制策略………………………1-22
基于瞬态等效油耗优化的串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1-23
混合动力汽车的能耗分析……………1-24
基于混合动力系统理论的混合动力客车控制策略研究……………………………1-24
基于汽车共享系统评估车载通信网络……………………………………………2-15
车辆振动下的单目抬头显示深层感知控制法——隐藏图像法……………………2-15
基于多通道车载自组织网络的车-路通信强化………………………………………2-16
语言行为对驾驶员车道保持的影响……………………………………………2-17
基于宏观模型的协作式巡航控制交通流方法………………………………………2-17
基于位置的路由协议性能对比研究……………………………………………2-18
基于神经网络的驾驶员压力等级评估……………………………………………2-18
光学传感器特征模拟…………………2-1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虚拟传感器技术的车辆性能及排放优化………………………2-19
基于Adams/Matlab的EPS系统联合仿真研究……………………………………………2-20
CAN响应时间分析……………………2-20
为虚拟调节系统开发的行驶模型……2-21
不同刚度动力传动系的振动仿真分析……………………………………………2-21
基于DYC/TCS的低附着路面电动汽车起动性能研究………………………………2-22
履带车辆纵向动力学仿真和试验……2-22
突然侧风作用下的路堤风速度场与交通安全性……………………………………2-23
基于模型预测的怠速控制……………2-23
基于主动悬置汽车发动机的鲁棒控制研究……………………………………………3-15
基于模糊PID的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3-15
4轮转向乘用车制动和主动转向的协调优化研究……………………………………3-16
车辆ABS和悬架系统的分层T-S模糊控制……………………………………………3-16
车辆ABS和TCS集成控制系统研究……………………………………………3-17
预碰撞安全系统集成算法研究………3-17
制动辅助系统在车辆事故中的作用……………………………………………3-18
基于重力转移技术的分式稳定性控制系统建模……………………………………3-19
制动能量回收与ABS相互影响的研究……………………………………………3-19
基于非线性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新型抱死控制模式…………………………………3-20
车辆ABS开发过程中的智能控制识别……………………………………………3-20
基于数据融合方法的轮毂式电动车ABS性能优化…………………………………3-21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车辆ABS寿命分析……………………………………………3-21
电容器储存能量对安全气囊的影响……………………………………………3-22
前中心安全气囊技术…………………3-22
基于集成主、被动安全系统的行人头部伤害分析……………………………………3-23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车辆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的评估………………………………3-23
碰撞事故中客车正前方结构的改进…3-24
基于驾驶员行为的主动安全系统目标数量定义……………………………………3-24
白车身轻量化设计及车体结构刚度评估……………………………………………4-17
车身轻量化复合材料可再生性的优化分析……………………………………………4-17
汽车用铝/镁合金材料的优化…………4-18
钛合金构件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分析I:构件设计、原型及强度测试……………4-19
钛合金构件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分析II:构件建模与成本分析…………………4-19
材料性能对轻型车钢制车身优化设计与制造的影响………………………………4-20
钣金零件刚度评价的新策略…………4-20
车身钢板变形特性的比较……………4-21
车身钢板塑性变形后的硬度分析……4-21
车身钢板塑性变形后的硬度分析……4-22
车身钢板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硬化方程……………………………………………4-22
车身板件和结构部件的先进高强度钢表面残余应力分析…………………………4-23
汽车双曲线夹层板的刚度与热力学分析……………………………………………4-24
薄壁零件的壁厚和几何形状对车辆结构性能的影响………………………………4-24
基于双相钢的冲压模具耐久性研究……………………………………………4-25
氧化铝表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改进……………………………………………4-25
冷轧7075铝合金断裂特性的试验评估和仿真模拟…………………………………4-26
退火对深冷轧制6061铝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4-26
热处理对挤压ZM61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4-27
高应变速率多重锻造ZK60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4-27
Zn/Sn质量比对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4-28
10Ni3MnCuA l沉淀硬化钢在510℃时效后的显微组织分析…………………………4-28
基于前方车辆信息的汽车燃油消耗研究……………………………………………5-17
基于库伦摩擦定律的新型传动系统能量消耗………………………………………5-17
替代材料对客车结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影响………………………5-18
直喷柴油机新型燃烧模型……………5-18
缸内直喷柴油机均质压燃燃烧的排放特性……………………………………………5-19
缸内直喷技术在柴油-氢双燃料发动机中的应用……………………………………5-19
柴油机高度稀燃的控制………………5-20
超稀薄燃料分层加注的热力学模型构建……………………………………………5-20
二次喷射对共轨柴油机燃油雾化质量、燃烧及排放的影响…………………………5-21
瞬态工况生物柴油对常规排放影响的统计学分析…………………………………5-21
直喷柴油机燃烧室的三维建模和火用分析……………………………………………5-22
对某2冲程直喷发动机燃烧过程、废气和效能的研究………………………………5-23
轻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形式对碳烟的形成及氧化过程的影响………………………5-23
基于重型柴油机热力学参数的轻型柴油机效率分析………………………………5-24
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爆震控制………5-24
减小冲压过程对原材料的破坏与浪费……………………………………………6-25
影响冲压成形回弹现象的参数相关性研究……………………………………………6-25
聚合物夹层轻质钢材的深冲性能……6-26
不同Mn含量对TWIP钢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6-26
退火温度对5A06铝合金板材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6-27
汽车钣金冲压模具的磨损研究………6-27
模具圆角轮廓精度对冲压过程板料磨损的影响……………………………………6-28
光纤激光焊接的中央凹陷对汽车用钢材拉伸和疲劳强度的影响…………………6-28
基于恒幅/变幅载荷的车身结构铝焊接腐蚀疲劳性能研究…………………………6-29
角焊和塞焊对非接触区域形变的影响分析……………………………………………6-29
基于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应力强度因素分析…………………………………6-30
两种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的比较……………………………………………6-30
防止双金属混合车门腐蚀的辅助结构研究……………………………………………6-31
汽车用铜焊线腐蚀和可靠性的研究…6-31
化学计量燃烧柴油机降低油耗的喷油策略优化……………………………………7-17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单个气缸燃油控制……………………………………………7-17
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滑模控制…………7-18
应用HIL开发和验证汽车涡轮增压发动机“曲柄角”模型…………………………7-18
基于模糊控制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空气路径确定……………………………………7-19
机械涡轮复合系统对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7-19
废气循环柴油机单涡轮增压器的建模与控制………………………………………7-20
共轨直喷柴油机废气循环补偿器和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的研究…………………7-21
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热力学评价……7-21
前涡轮增压后处理技术的轻型柴油发动机污染物排放研究………………………7-22
燃烧模型在可变气门机构涡轮增压发动机中的应用………………………………7-22
减少废气排放及燃油消耗的柴油机优化控制方法…………………………………7-23
基于缸内压力信号的高速直喷柴油发动机控制技术………………………………7-23
高压缩比多次喷射对柴油机喷射贯穿距的仿真研究………………………………7-24
基于1维仿真的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减振研究………………………………………7-24
直喷式柴油机中湍流燃烧的相互作用……………………………………………7-25
共轨柴油机喷油器电磁阀的建模与试验验证………………………………………7-25
热障涂层柴油发动机能量平衡的研究……………………………………………7-26
不同废气再循环结构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7-26
带有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涡轮增压柴油机被动控制…………………………………7-27
基于废气循环和增压空气制冷器热量的重型载货车循环效率和热量利用率提高……………………………………………7-2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4冲程柴油机喷油系统的建模及仿真…………………………7-28
轻型车油耗和排放的建模及参量分析……………………………………………7-28
轻型柴油机狭缝处碳烟形成的模拟研究……………………………………………7-29
基于条件矩封闭模型仿真分析的重型柴油机碳烟形成……………………………7-29
生物柴油发动机的材料兼容性、排放及耐久性评估…………………………………7-30
柴油乙醇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应用的优势……………………………………………7-30
V6柴油机怠速声品质的改善…………7-31
汽油机排出纳米级有机碳粒子的光学特性……………………………………………8-14
汽油直喷式发动机特定污染物的消除分析……………………………………………8-14
气态氨直接喷射对点火汽油机性能的影响……………………………………………8-15
气缸钝化和可变气门驱动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8-15
小型汽油机进气管几何参数对滚流运动的影响分析………………………………8-16
中型车辆用醇类-汽油机的性能及排放分析……………………………………………8-16
冷却液温度对自然吸气式汽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研究…………………………8-17
对汽油直喷发动机高压燃料系统噪声与振动的抑制………………………………8-17
涡轮增压汽油机径向涡轮的面向控制建模……………………………………………8-18
基于车辆的废气涡轮增压辐流式涡轮稳流与脉冲流效率…………………………8-18
基于内燃机废气能量回收的不同涡轮增压方法比较研究…………………………8-19
基于模型方法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充气估算及控制…………………………………8-19
直喷式涡轮增压火花点火发动机的注水技术分析…………………………………8-20
基于优先约束轨迹规划的非线性涡轮增压空气系统废气再循环…………………8-20
涡轮增压发动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的数值分析………………………………………8-21
汽车涡轮增压器的声音传递…………8-21
汽车涡轮增压器声音传递的仿真……8-22
点火式发动机减少燃料燃烧时能量损失的参数优化………………………………8-22
火花点火直喷天然气发动机的喷雾和燃烧过程分析………………………………8-23
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运行模式………8-23
汽车ABS的车轮滑移率鲁棒控制方法研究……………………………………………9-17
汽车ABS非线性控制策略的优化……9-17
装有轴电机的电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鲁棒控制…………………………………9-18
基于极值寻优控制的ABS制动侧向力优化……………………………………………9-18
基于ABS与RBS组合的制动效能提升……………………………………………9-19
基于虚拟样机仿真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9-19
基于PI动态逆方法的EPS鲁棒控制……………………………………………9-20
基于PID蚁群优化控制的EPS………9-20
EPS的模糊控制研究…………………9-21
EPS的功耗比较研究…………………9-22
EPS的助力特性分析…………………9-22
电动助力转向模拟器虚拟原型………9-23
无传感器控制的EPS…………………9-24
基于参数空间法的高度自动化驾驶PID转向控制……………………………………9-24
基于MPC的汽车转向控制……………9-25
高速工况下不同灵敏度的操作杆式转向控制系统…………………………………9-25
基于关键行驶工况的车辆开关型转向控制策略……………………………………9-26
基于侧向载荷变化的前轮独立主动转向系统性能分析……………………………9-27
基于有线触觉系统的转向自抗扰控制……………………………………………9-27
基于驾驶员行为和自动稳定程序的共享转向控制…………………………………9-28
基于Ansys的车辆鼓式制动器接触建模分析……………………………………………9-28
电动汽车电池性能的分析……………10-21
电动汽车电池状态空间的热模型…………………………………………10-21
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能量存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10-22
电动汽车电池老化及充电模式优化模型…………………………………………10-22
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非线性分级控制策略…………………………………………10-23
对电动汽车电池组单个模块的研究…………………………………………10-23
采用氢燃料电池、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电动汽车的控制策略……………10-24
电动汽车电池利用系数的研究……10-24
燃料电池对轻型电动汽车驾驶性能的影响…………………………………………10-25
轻型燃料电池-锂电池电动汽车的特性研究…………………………………………10-25
基于模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充电状态及峰值容量估计………………10-26
充放电可逆的串联式锂离子电池建模研究…………………………………………10-26
电动汽车需求管理及电池包平衡模拟仿真…………………………………………10-27
应用铅酸电池和超大电容器的电动汽车性能分析…………………………………10-27
车载电池的二次利用…………………10-28
社区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增程器模型的研究…………………………………………10-28
福特福克斯电动汽车模型的开发验证…………………………………………10-29
基于实时通信技术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潜能提高…………………………………10-29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功率分流控制…………………………………………10-30
轻型柴油机的生物柴油燃烧模拟…………………………………………11-19
柴油机和添加生物柴油的低散热发动机的性能比较………………………………11-19
燃油混合质量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11-20
基于不同燃料的军用柴油机性能分析…………………………………………11-20
基于废气加热的麻风树油-柴油机燃烧特性…………………………………………11-21
直喷柴油机多次喷射的仿真研究…………………………………………11-21
基于不稳定层流小火焰模型的柴油喷射自动点火燃烧……………………………11-22
满足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优化技术…………………………………………11-23
操作参数对共轨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11-24
生态柴油机NOx排放的控制…………11-24
基于莫斯–布鲁克斯烟灰模型的柴油机时空烟尘演化的模拟……………………11-25
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后处理系统的热管理策略…………………………………11-25
柴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11-26
基于欧4标准的高速直喷共轨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优化………………………………11-26
氧化还原催化剂和微粒过滤器在柴油机排放中联合使用的效果分析……………11-27
基于射频传感的柴油微粒过滤器状态监测与后处理系统控制……………………11-27
基于2015-2025LEVⅢ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冷起动排放控制…………………………11-28
柴油机排放控制参考量的确定…………………………………………11-29
基于等离子联合系统的柴油机排放控制集成………………………………………11-29
基于欧洲新循环工况的柴油/生物柴油型乘用车排放特性分析……………………11-30
车联网系统的几何信道模型…………12-23
基于车联网的车辆实时控制…………12-24
基于Opnet和SUMO的车辆自组织网络场景仿真……………………………………12-24
车载自组织网络对减少城市工况行驶时间的影响…………………………………12-25
车辆互联网络系统中异构网络延迟动态特性的分解………………………………12-25
车联网内V2X模式传播信息的应用…………………………………………12-26
智能交通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评估…………………………………………12-27
基于真实测量值的车-车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12-27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红绿灯处联合起停技术分析……………………………………12-28
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以太网控制技术应用…………………………………………12-28
随机范围通信车辆自组织网络的最小车载发射功率计算分析……………………12-29
·试验检测·
新能源汽车的试验设备………………1-25
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测试装备………………………………………1-25
纯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装置性能试验……………………………………………1-26
系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试验与验证……………………………………………1-26
插电式混合动力校车排放和燃油消耗的循环工况测试……………………………1-27
UN ECER101测试环境下纯电动汽车性能……………………………………………1-27
基于燃油品质的柴油机性能优化试验……………………………………………1-28
燃烧室几何形状对生物柴油机性能的影响……………………………………………1-28
生物柴油机的点火延迟时间和发动机性能试验研究………………………………1-29
生物柴油的金属添加剂对柴油机排放性能和燃烧特性的影响……………………1-30
小型现代柴油机模型的燃烧预测……1-30
乙醇在双燃料柴油机中的应用研究……………………………………………1-31
椰子油混合柴油对轻型柴油机的影响……………………………………………1-31
柴油机燃料水乳化的试验研究………1-32
甲基叔丁基醚混合柴油燃料对于压缩点火发动机排放、燃烧、性能的影响………1-32
废气再循环和水乳化法降低高速直喷柴油机NOx和颗粒排放的试验研究………1-33
甲醇和乙醇熏蒸法对直喷柴油机气体和颗粒排放的影响…………………………1-33
进气预热对生物柴油乙醇和生物柴油甲醇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1-34
预喷对柴油和乙醚直喷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1-35
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中的应用…………1-35
燃用亚麻籽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和柴油燃料的直喷式柴油机性能与排放特性……………………………………………1-36
均质燃烧催化剂对柴油机废气排放量的影响………………………………………1-37
颗粒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对生物柴油排放的影响………………………1-37
甲醇发动机负荷控制的稀薄燃烧与废气再循环试验评估…………………………1-38
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汽车智能监测系统……………………………………………2-24
城市车辆网络中的交通信息预测……2-24
温度对车载网络AVB时间同步精度的影响……………………………………………2-25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联网数据流管理…2-25
复杂情况下智能车辆的车道检测……2-26
车辆自动跟踪测试系统………………2-26
避免车辆偏离车道的预测控制………2-27
不同车辆定位方式的评价……………2-27
状态判断方法在EPS运行监测中的应用……………………………………………2-28
基于CAN网络的车辆驾驶监控………2-28
车载摄像头的交通标志检测与识别…2-29
基于雷达与光电流的超车车辆检测数据融合………………………………………2-29
基于表象的可用停车位检测方法……2-30
基于视觉横向位置的雷达检测改进方法……………………………………………2-30
用于自动停车场的停车空间检测系统……………………………………………2-31
用于道路安全与车载娱乐设施的车联网算法仿真评价……………………………2-32
对车辆进行监控的无线传感器技术……………………………………………2-32
基于V2V通信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高速公路试验………………………………2-33
基于异步传感器的CPHD滤波器多目标跟踪……………………………………………2-34
EPS转矩和转角传感器的研究开发…2-34
NOx传感器阻抗量度的测试…………2-35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灯定位及状态检测系统……………………………………………2-36
基于尾灯识别的车辆探测技术………2-36
车辆尾灯颜色对驾驶的影响…………2-37
夜间车辆自适应波束检测和防撞系统……………………………………………2-37
基于GPS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研究……………………………………………3-25
基于车-车协同通信的主动安全系统测试……………………………………………3-25
基于车-车信息交换系统的主动安全协同装置性能试验评估………………………3-26
车辆横向主动控制的近似模型预测控制策略………………………………………3-27
新手与老驾驶员对主动干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反应的研究………………………3-27
对装有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辆的主观评价试验研究………………………………3-28
商用车电子制动系统ECU软件的开发和验证………………………………………3-28
基于硬件在环仿真技术的ABS/EBSECU集成测试平台……………………………3-29
极限条件下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评价……………………………………………3-29
车辆再生制动策略的研究……………3-30
多功能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安全性提升的试验研究…………………………………3-30
基于抬头显示功能前碰撞预警系统的隐形标识适用性测试………………………3-31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零误报率需求的平衡……………………………………………3-31
基于视觉的车辆自动急停安全系统……………………………………………3-32
视觉道路检测系统的研究……………3-33
道路标记实时检测与分类……………3-33
工作负荷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试验研究……………………………………………3-34
长期使用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驾驶员使用习惯研究……………………………3-34
驾驶员和行人安全的集成报警系统……………………………………………3-35
铰接式车辆安全座椅的研究…………3-36
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特性对安装误差的影响……………………………………………3-36
婴儿对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适应性测试……………………………………………3-37
新概念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测试………3-37
满足汽车工业要求的复合检测技术……………………………………………4-29
填充聚氨酯泡沫的车身轻量化技术……………………………………………4-29
箭头形新型复合材料增强型T型材的失效特性研究…………………………………4-30
玻璃纤维强化夹芯铝板冲击特性的试验研究………………………………………4-31
玻璃纤维在铸铝件与碳纤维增强塑料过渡结构中的应用…………………………4-31
复合结构组件在汽车正面和侧面碰撞中的耐撞性测试……………………………4-32
汽车面板刚度测试仪的研究…………4-32
车身结构中钢板的局部强化研究……4-33
先进高强度钢成形后随时间变化的回弹特性研究…………………………………4-33
金相组织对高强度热轧钢板扩孔性能的影响………………………………………4-34
不同喷丸工艺对钢板弹簧耐久性和轻量化设计的影响……………………………4-34
多道次差速轧制超细晶粒IF钢的显微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4-35
内燃机气门用X45CrSi93不锈钢的疲劳强度试验……………………………………4-36
基于镁合金的汽车质量优化…………4-36
镁铝合金的热传导率研究……………4-37
7075铝合金在高温低应变率下的本构方程研究……………………………………4-37
自然时效处理7075铝合金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4-38
硅铝活塞合金粗糙度对磨损的影响……………………………………………4-38
铸造铝合金疲劳试验的研究…………4-39
亚共晶-半固态过共晶Al-Si合金混合熔体的凝固组织……………………………4-39
Al2O3和SiC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4-40
铁素体-奥氏体双重轻量化铁-锰-铝-碳钢的变形行为……………………………4-40
部分零排放车辆冷起动校准和LEV-Ⅲ排放法规的研究……………………………5-25
多次喷射对低压缩比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5-25
不同辛烷值燃料对分层压燃热效率和排放性能的影响……………………………5-26
HCCI发动机中不同燃料的排放和燃烧特性……………………………………………5-26
直喷柴油机燃油消耗和NOx排放控制的优化技术研究………………………………5-27
对自然吸气直喷柴油机负荷和排放的研究……………………………………………5-27
喷嘴几何形状对高速直喷柴油机冷起动燃烧过程的影响…………………………5-28
柴油机及GDI使用POC的微粒排放效果研究………………………………………5-28
预喷射对预混压燃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5-29
多次喷射策略对不同EGR率发动机排放的影响……………………………………5-30
氢气和液化石油气添加剂对双燃料柴油机排放的影响……………………………5-30
基于重负荷的不同策略控制微粒排放研究……………………………………………5-31
大功率高热效直喷增压式发动机的研究……………………………………………5-32
液化石油气直喷发动机控制策略对HC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5-32
不同喷水时刻对氢气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5-33
氢气火花塞点燃式发动机热力学过程、性能及NOx排放的试验模拟研究…………5-34
废气再循环对3缸缸内直喷压燃式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特性的影响…………………5-34
废气再循环参数分配技术在柴油机空气控制系统中的作用………………………5-35
高压和多次喷射策略对直喷柴油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5-36
氢气甲烷点燃式发动机效率及排放的研究……………………………………………5-36
喷油策略和生物柴油对发动机NOx和PM排放的影响………………………………5-37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直喷柴油机喷射压力对排放物的影响……………………5-38
柴油机车辆生物柴油的使用及其排放性能研究……………………………………5-39
生物柴油柴油机颗粒和HC排放的研究……………………………………………5-39
氢气对柴油机燃烧噪声的影响………5-40
由制动系统引起的车内噪声试验研究……………………………………………5-41
铝合金自穿孔铆接中铆钉距边缘距离对疲劳强度的影响…………………………6-32
铝合金自穿孔铆接接头距边缘距离对铆接质量和静态性能的影响………………6-32
胶接接头应力分布和混合接头负荷容量分析………………………………………6-33
汽车轻量化结构中钢铝激光焊接的研究……………………………………………6-33
碳纤维强化塑料与镀锌钢板的激光异种焊接………………………………………6-34
车身制造中铝与钢的连接研究………6-34
基于搅拌摩擦胶焊的镁铝接头搭接剪切强度和抗疲劳性能研究…………………6-35
塑料焊接检测工艺研究………………6-35
点焊连接车身镀锌钢板的力学性能研究……………………………………………6-36
IF钢板电阻焊接焊点的微观结构研究……………………………………………6-36
焊接质量对焊缝疲劳强度的影响……6-37
焊接参数对气体金属弧焊接头疲劳寿命的影响……………………………………6-37
基于大应变条件的AA6022-T4铝合金焊接件性能测定……………………………6-38
基于搭接剪切测试的点焊失效模型…6-38
激光焊接过程的实时检测方法………6-39
激光扫描仪和机器人同步的焊接试验……………………………………………6-39
复合载荷下激光焊接的失效研究……6-40
激光焊接中的实时多特性检测新算法……………………………………………6-41
激光焊接的多特征检测………………6-41
基于双激光视觉系统的焊接形状测量……………………………………………6-42
基于激光焊接的镀锌钢板中不同焊缝抗拉强度相关性研究………………………6-42
燃油喷射时刻和喷射压力对单缸柴油机燃
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7-32
单缸柴油机的氢柴燃油混合试验……7-32
不同混合比例生物柴油直喷柴油机的性能、燃烧与排放特性………………………7-33
柴油及其替代燃料在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中的喷射及雾化性能……………………7-34
基于柴油引燃的汽柴油双燃料燃烧系统……………………………………………7-34
喷射压力对双燃料柴油机性能的影响……………………………………………7-35
基于数值方法和试验方法的双燃料柴油机研究……………………………………7-35
分流喷射对高废气再循环率低温燃烧柴油机的影响………………………………7-36
等离子体串联赤泥的柴油机尾气NOx转化系统………………………………………7-36
基于空间分离预喷策略的降低碳烟和NOx排放试验…………………………………7-37
发动机运行工况及燃烧持续期对柴油机碳烟生成的影响…………………………7-37
低温大EGR率氢气对柴油机NOx和热效率的影响…………………………………7-38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积垢性质和微结构的基础研究…………………………7-38
颗粒捕集器加载量对带有前置后处理系统柴油机性能的影响……………………7-39
Pegasor微粒传感器的研究应用………7-40
PPCI柴油机两阶段分步喷射策略的研究……………………………………………7-40
柴油机多次喷射着火延迟的预测……7-41
冷怠速稳定工况喷油策略和电热塞温度对低压缩比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影响……7-41
低压缩比柴油机着火特性的研究……7-42
基于缸体振动信号的燃油喷射过程优化研究………………………………………7-42
采用非预混合燃烧和燃油雾化模型对柴油机缸内状态的仿真评估………………7-43
废气再循环对直喷柴油机冷起动过程着火延迟影响的研究………………………7-43
2.2L共轨柴油机冷起动过程的优化试验……………………………………………7-44
基于电加热催化的柴油机起动后处理优化试验……………………………………7-44
改善机械增压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研究……………………………………………7-45
中型柴油机两级涡轮增压增加能量的开发试验……………………………………7-45
基于模型的柴油机共轨压力控制器试验研究………………………………………7-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汽油机性能预测……………………………………………8-24
基于EGR以及稀燃策略的汽油机燃烧特性研究……………………………………8-24
全时直喷压燃技术的研究……………8-25
汽油直喷发动机内氧含量对颗粒排放物的影响……………………………………8-25
喷雾引导型缸内直喷汽油机燃油多点喷射策略的分层燃烧特性研究……………8-26
第二喷射正时对二冲程汽油-乙醇HCCI直喷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8-27
直喷汽油机部分负荷条件下为提高燃烧稳定性的多点喷射策略…………………8-27
CNG直喷SI发动机的燃烧室几何形状对喷射和混合效果的影响…………………8-28
基于废气燃料重整的汽油直喷发动机效率和排放改善研究………………………8-28
汽油机燃油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能检测………………………………………8-29
天然气、乙醇和汽油车的冷起动和满负荷排放研究…………………………………8-30
基于汽油-酒精燃料火花塞点火的机械可变进气门发动机性能研究………………8-30
合成气-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的试验研究……………………………………………8-31
提高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效率的可能性研究…………………………………8-31
基于汽油酒精混合物的可变压缩比内燃机性能检测………………………………8-32
电控喷射发动机燃用汽油与CNG的排放对比试验…………………………………8-33
涡轮增压发动机汽油和CNG同时喷射的试验研究…………………………………8-33
涡轮增压汽油机催化剂起燃时间和排放的研究……………………………………8-34
基于改进汽油机进气歧管设计的燃油经济性改善…………………………………8-34
基于受控表面点火的汽油机与天然气发动机试验研究……………………………8-35
氢气、甲烷、汽油和甲醇发动机热损失的比较研究…………………………………8-35
对HCCI汽油机在起动和瞬态期间的研究……………………………………………8-36
基于轮胎扭转动力学的ABS性能试验研究……………………………………………9-29
转向力和车轮转角独立控制系统对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的研究…………………9-29
基于转弯道路的车-车通信转向辅助控制系统试验…………………………………9-30
鲁棒车辆转向控制系统的横向扰动补偿测试………………………………………9-31
基于台架试验的汽车转向系统管压力峰值频率分析………………………………9-31
钢板弹簧对悬架和转向系统影响研究……………………………………………9-32
基于飞轮的再生制动系统……………9-32
基于自动变速离合器状态监测方法的预锁特性推导………………………………9-33
地面车辆的转向盘转角信号估计和诊断方法………………………………………9-34
转向盘位置的控制面板集成研究……9-34
轻型化商用车前轮毂的转弯试验台疲劳测试………………………………………9-35
自适应巡航系统和碰撞预警系统对车辆的影响研究………………………………9-35
巡航控制及自适应巡航系统对驾驶行为的影响……………………………………9-36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动态延迟补偿的研究……………………………………………9-36
基于客车侧翻乘员安全性的新型便携式约束系统的设计与评估…………………9-37
交叉路口防碰撞系统的实时实现……9-38
汽车低速碰撞试验测试和三维仿真的比较研究……………………………………9-38
混合动力汽车测试环境的开发……10-31
电动汽车能源效率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试验研究…………………………………10-3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辅助系统能耗的试验分析……………………………………10-3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扩散模拟的实用方法研究……………………………………10-33
基于GPRS的在线电动汽车电池监测系统…………………………………………10-33
用于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
超长寿命无油空气压缩机测试…………………………………………10-34
电动汽车传动系效率的测试…………10-35
电动汽车无传感器ABS的准确轮速测量…………………………………………10-35
灵活的高低压电力系统接地故障检测…………………………………………10-36
绿色能源柴油机的燃烧、性能和排放研究…………………………………………11-31
卡兰贾生物柴油及其混合下的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研究……………………………11-31
添加乙醇的卡兰贾生物柴油燃料发动机的排放研究………………………………11-32
生物燃料对高速直喷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11-32
基于EGR的混合生物柴油机排放效应研究…………………………………………11-33
柴油混合燃料内燃机性能和排放参数的试验研究…………………………………11-33
燃用纯植物油的共轨柴油机性能研究11-34
燃用餐饮废油中提取生物柴油的柴油机试验研究…………………………………11-35
基于餐饮废油的柴油机试验研究…………………………………………11-35
采用印楝生物柴油的单缸发动机排放性能试验……………………………………11-36
以生物柴油为燃料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瞬态排放特性研究…………………………11-37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直喷柴油机喷油器喷孔数量对其性能和排放的影响…11-37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改善柴油机排放特性的研究…………………………………11-38
纳米气泡混合油气对共轨柴油机的影响…………………………………………11-38
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11-39
基于共轨系统喷射的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特性和燃烧特性研究……………………11-39
基于真实条件下的柴油、生物柴油客车PM2.5和PM10研究……………………11-40
电喷单缸柴油机应用生物燃油和低硫柴油的对比研究……………………………11-41
柴油机氧化催化剂模型的校准和验证…………………………………………11-41
基于高级测试专家系统的车载网络测试…………………………………………12-30
车载网络中大车中继站建立的研究…………………………………………12-30
利用软件模拟测试CAN网络………12-31
联网车辆的拒绝服务攻击检测……12-32
车联网系统的应用对车辆安全特性的影响…………………………………………12-32
应用车载网络的交叉路口管理研究…………………………………………12-33
车对车和车对路的多跳通信网络模拟与现场试验…………………………………12-34
成排合作车辆应用程序的测量……12-34
适用于车辆与外界环境通信测试的多路径传播模拟器……………………………12-35
·汽车及总成部件·
本田的下一代动力系统………………1-39
ZF混合动力驱动系统…………………1-39
ZF公司DynaStart电动机………………1-40
ZF电动驱动轴…………………………1-40
ZF电力电子装置………………………1-4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载电池充电器……………………………………………1-42
使用微型分压电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充电器……………………………1-42
海拉创新LED产品……………………2-38
海拉LED照明技术……………………2-38
海拉车尾灯照明技术…………………2-39
海拉耐久节能灯………………………2-39
海拉安全灯光解决方案………………2-40
基于摄像机的汽车照明系统…………2-41
海拉RTK7信号警示系统………………2-41
海拉照明光源…………………………2-42
海拉弯道照明系统……………………2-43
光纤倾角传感器………………………2-43
博世公司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3-38
德国大陆集团车身控制模块…………3-38
德国大陆集团的电子制动系统………3-39
奥托立夫主、被动安全系统……………3-40
奥托立夫安全带………………………3-40
奥托立夫安全气囊……………………3-41
天合安全带……………………………3-42
天合安全气囊…………………………3-42
奥迪无级变速器及顺序换挡变速器……………………………………………4-41
奥迪双离合变速器及变矩器…………4-41
奥迪传动技术…………………………4-42
奥迪部件的节能设计…………………4-42
新型轻型载货车底盘…………………4-43
第14代丰田皇冠………………………4-43
日本铃木新型ALTOECO………………4-44
NTN公司的产品………………………4-44
双活塞内燃发动机……………………5-42
福特新型5缸柴油机…………………5-42
共轨喷射油泵…………………………5-43
奥迪5缸汽油机………………………5-43
用于超级跑车的全新H-AMT…………5-44
世界首款采埃孚9挡乘用车变速器……………………………………………5-44
凯迪拉克搭载全新8挡自动变速器……………………………………………5-45
采埃孚8挡乘用车变速器……………5-46
采埃孚电气驱动系统…………………5-46
采埃孚减振控制系统…………………5-47
三菱OUTLANDER插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6-43
浦项概念车身的电动汽车……………6-43
大众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SUV………6-44
丰田公司的新型燃料电池汽车………6-44
卡特彼勒新一代40~175kW柴油发电机组……………………………………………6-45
卡特彼勒扩展贵金属发动机重组配套件产品………………………………………6-45
Z-发动机………………………………7-47
新型CatCT15发动机…………………7-47
康明斯涡轮增压器……………………7-48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7-48
用于燃料直喷式发动机的高压低噪燃油泵……………………………………………7-49
可变压缩比系统在汽油机上的应用…8-37
稀燃直喷发动机后处理系统…………8-37
商用车废热回收系统…………………8-38
高性能摩擦零件………………………8-39
安全气囊所用的充气机………………8-39
德国大陆集团创新座椅系统…………9-39
宝马智能驾驶系统……………………9-39
宝马智能视觉系统……………………9-40
宝马智能泊车系统……………………9-41
宝马互联驾驶应用程序………………9-41
宝马互联驾驶服务……………………9-42
宝马转向控制技术……………………10-37
宝马制动控制技术……………………10-37
玛莎拉蒂Alfieri概念车………………10-38
梅赛德斯-奔驰整体式安全概念……10-39
梅赛德斯-奔驰智能驾驶技术………10-39
宝马i3推出碳纤维车身骨架………10-40
德国大陆集团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10-41
大众高效率XL1车型…………………10-42
世界第一个横置8挡自动变速器……11-42
后轮驱动的通用汽车8挡自动变速器…………………………………………11-42
新一代8挡变速器……………………11-43
9HP48前横置概念变速器……………11-43
奔驰CLA45 AMG搭载大功率4缸发动机…………………………………………11-44
涡轮增压直喷式汽油机的多传感器型喷油器………………………………………11-44
丰田车载信息系统……………………12-36
传感器与虚拟传感器…………………12-36
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人工”领航系统12-37
虚拟智能汽车城市模拟器……………12-38
新型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12-38
·汽车电子·
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电路仿真中IGBT的应用…………………………………1-43
基于差动转矩控制的轮毂电机电动汽车ESC系统研究………………………………1-43
驾驶辅助系统与电动车人机界面系统……………………………………………1-44
电动车远程信息处理技术……………1-44
商用车预期巡航鲁棒性控制…………1-45
基于实时信息传递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能力提高…………………………………1-46
汽车电子部件柔性技术平台…………1-46
电机、超级电容及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应用……………………………………………1-47
基于极性电容的主动能量回收来提高传统车辆燃油经济性………………………1-47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1-48
机械电子制动器的高频夹紧力控制……………………………………………1-49
基于ADAMS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操作稳定性仿真分析……………………………1-49
汽车外部信号照明灯的创新技术……2-44
数字控制式LED照明系统……………2-44
无线智能LED照明系统………………2-45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照明控制……2-45
交通灯-车辆通信对燃油消耗及排放的影响……………………………………………2-46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智能照明系统……2-46
轻质照明设备…………………………2-47
基于LED汽车前照灯的光学设计……2-47
LED照明模块的热量研究……………2-48
提高电气系统效率的研究……………2-48
基于CCN架构的车载网络研究………3-43
汽车局域网技术………………………3-43
车用微机电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3-44
基于手机的情境感知导航系统………3-44
车辆娱乐系统的发展趋势……………3-45
基于安卓系统的汽车动态资讯娱乐系统……………………………………………3-45
基于DC/DC转换器的车辆42V/14V系统……………………………………………3-46
基于多台摄像机的视听双模语音识别技术……………………………………………3-46
“汽车在云端”——Google如何驱动未来……………………………………………3-47
汽车“云”………………………………3-47
基于汽车最优燃油经济性的云计算应用……………………………………………3-48
控制器模型集成在虚拟产品开发中的应用……………………………………………3-48
液压主动防侧翻控制逻辑系统………3-49
基于双目视觉的持续导航定位系统……………………………………………3-49
航空电子技术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应用……………………………………………4-45
软件密集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分析技术……………………………………………4-45
基于电子地图的动态道路曲线重构……………………………………………4-46
基于汽车电子技术的印刷电路板电子元件集成……………………………………4-46
汽车软件/硬件结构设计面临的安全问题……………………………………………4-47
制动系统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和分析……………………………………………4-47
电机冷却技术与绝缘技术……………4-48
汽车电气工程的应用…………………4-48
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5-48
主动防侧倾杆和电子稳定程序协调控制的研究……………………………………5-48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在碰撞中的作用……………………………………………5-49
利用车内通信系统预测未来车速……5-49
基于智能手机的GPS在线监测功能……………………………………………5-50
基于自动制动及驾驶员制动试验的驾驶员对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适应性研究……………………………………………5-50
基于汽车尾流跟随技术的协同式自适应巡航系统应用研究………………………5-51
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软件平台…………6-46
基于AMESim的汽车ESP液压控制单元仿真建模……………………………………6-46
基于真随机结构的差分功率分析对策电路……………………………………………6-47
基于联合仿真的双电压车辆电气系统稳定性分析…………………………………6-47
基于差动转矩控制的轮毂电机电动汽车ESC系统研究………………………………6-48
汽车电子模块封装技术发展趋势6-48
IGBT模块在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电路仿真设计中的应用……………………6-49
基于PCB电源层与底层直连的减少辐射干扰方法研究……………………………6-49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7-50
未来汽车电子产品的挑战……………7-50
基于环境胁迫筛选法的汽车电子产品可靠性改进…………………………………7-51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电子电气集成技术……………………………………7-51
汽车电子部件电磁兼容性的优化……7-52
汽车电子晶体管故障分析……………7-52
车联网系统安全性的研究进程………8-40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通信系统人车交互……………………………………………8-40
可扩展的旅途车载互联网……………8-41
联网汽车与基础设施间拓宽的通信模式……………………………………………8-41
传递实时视频信息的车辆-基础设施多路传输系统…………………………………8-42
基于802.11n无线局域网连接技术的车辆-基础设施间通信研究…………………8-42
车辆传感器技术及其作用……………8-43
紧急预警信息对载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8-43
基于Prescan软件的协作式驾驶系统开发……………………………………………8-44
基于车-车通信的智能车安全性提升……………………………………………8-44
基于车间通信技术的信号灯处车辆联合起停模型…………………………………8-45
基于视频的车辆视觉透明化…………8-45
用于汽车电子转向系统试验装置的控制单元………………………………………9-43
新型电子机械制动器…………………9-43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EPS六相感应电机位置控制…………………………………9-44
电力电子控制单元扭矩控制的研究……………………………………………9-45
基于滑模控制器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9-45
汽车电子中锡晶须生长的研究………9-46
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的锡晶须分析……………………………………………9-46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侧偏角估计的电动汽车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10-43
调整车辆侧偏角的新型电子差速器设计…………………………………………10-43
分布式车载ECU功能的开发方法……10-44
基于硬件在环的ESC电控单元鲁棒性分析…………………………………………10-44
汽车以太网架构的实时性要求……10-45
车载热电发电机的性能分析和模型验证…………………………………………10-45
面临意外障碍物时协作驾驶行为的控制…………………………………………10-46
TI预测低能耗蓝牙技术将取代缆线…………………………………………10-46
针对有效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的车辆模拟器…………………………………………10-47
融合光学、电子技术和层叠结构的汽车照明系统……………………………………11-45
汽车电子分布式系统集成成熟度的评估…………………………………………11-45
满足ISO 26262标准的硬件在环系统设计…………………………………………11-46
基于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11-47
本田、标致采用电子视图作为设计焦点…………………………………………11-47
柴油发电机的氢电子注入系统……11-48
基于IEEE 802.11s标准的车载网格骨干网络…………………………………………12-39
基于网络协议的远程车辆诊断扩展通信接口………………………………………12-39
用于车载自组网中的多目标自适应路由协议………………………………………12-40
用于车间通信的基于编码的网络分发协议…………………………………………12-41
汽车电子在道路安全中的应用…………………………………………12-41
汽车电子零部件的测试………………12-42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分析……………1-50
智能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控制I:汽车最优功率的机器学习…………………………1-50
智能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控制II:实时能量智能管理…………………………………1-51
汽车用电动机的寿命评估……………1-52
适于寒冷地区的电动汽车设计………1-52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多级串联脉宽调制逆变器拓扑技术……………………1-53
混合动力汽车永磁同步机的转子分割连接技术……………………………………1-53
基于高滑移率路面的牵引力和制动力协调控制……………………………………1-54
基于轮毂电机的电动汽车最优转矩控制……………………………………………1-54
基于模型的在线“预承诺机制”及其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1-55
不同类型的市内客车燃油经济性研究……………………………………………1-55
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间的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算法………………………………1-56
实用的电动通勤车辆…………………1-56
插电式电动汽车交互网演变…………2-49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2-49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冷起动的排放管理……………………………………………2-50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与催化剂温度管理策略的优化…………………………2-50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催化剂温度最优管理策略……………………………………2-51
电动伺服制动系统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应用………………………………2-51
汽车燃料电池的电催化方法研究……2-52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与驱动电机的循环回收………………………………………2-52
电动汽车电池性能分析………………2-53
电动汽车电池使用寿命研究…………2-53
可回收电动汽车电池能量存储系统的评价方法……………………………………2-54
燃料电池汽车三通阀式节温器………2-54
锂-空气电池在汽车领域应用现状及展望调查研究…………………………………2-55
锂离子电容器评价……………………2-55
电动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的研究………3-50
集成可再生发电的纯电动汽车快充性能仿真………………………………………3-50
基于微波能量传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模型分析…………………………………3-51
基于无线电力传输的电动汽车动态充电技术………………………………………3-51
在线电动汽车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3-52
专家对未来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的预测……………………………………………3-52
燃料电池汽车的混合动力源控制策略……………………………………………3-53
锂离子电池的老化机理及评估………3-53
铅酸电池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3-54
高度集成的48V电源在混合驱动装置中的应用……………………………………3-54
汽车电动机的先进技术………………3-55
满足未来电动汽车电力需求的供电系统分析………………………………………3-55
纯电动汽车感应电源系统的设计……3-56
可自动驾驶的太阳能电动汽车………3-56
具有混合动力备份系统的Ralos太阳能汽车……………………………………………3-57
轻量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4-49
基于模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4-49
驾驶模式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成本和排放的影响…………………………………4-50
环境温度对不同种车辆燃油经济性和能量消耗的影响……………………………4-50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验证测试结果分析……………………………………………4-51
基于复合正极应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评估…………………4-5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直流转换器充电及其标准……………………………………4-52
氢燃料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管理策略……………………………………………4-53
基于再生制动协调控制的智能增压制动系统开发…………………………………4-53
丹麦风力发电功率不平衡问题的解决……………………………………………4-54
波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4-54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方案………4-55
超低地板前轮驱动的小型EV载货车……………………………………………4-55
电动车轻量化的分析研究……………5-52
通用电气公司轻量级混合燃料电池客车的电子动力传动技术……………………5-52
轻量化燃料电池汽车氢消耗量的预期分析方法……………………………………5-53
轻钢结构车辆电机噪声的研究………5-53
电动车中的移动磁场感应电能传输系统……………………………………………5-54
电动汽车和汽油车的超低频磁场研究……………………………………………5-54
补充混合动力空转系统在车辆怠速中的应用………………………………………5-55
过驱动电动车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5-55
基于实时电价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优化……………………………………………5-56
车辆电气化性能的优势………………5-56
纯电动四轮驱动汽车的最优车轮转矩分配研究……………………………………5-57
前后轮独立驱动的纯电动汽车瞬态工况下的性能研究……………………………5-58
驾驶模式、续驶里程及充电策略对纯电动车经济性的影响分析……………………5-58
BMW公司CFRP车身电动汽车的开发……………………………………………6-50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转向系统的数字模拟与控制……………………………………6-50
电动汽车仿真模型的应用……………6-51
电动汽车减振器特性分析和优化研究……………………………………………6-51
汽车废弃能量回收再发电系统………6-52
电动汽车的能量转换…………………6-52
电动汽车的双向充电体系……………6-53
纯电动汽车的高效能量管理…………6-53
用于电动汽车的树脂材料循环回收技术……………………………………………6-54
电动汽车充电策略对能量系统的影响……………………………………………6-54
电动汽车轮胎附着力实时分配的研究……………………………………………6-55
电动汽车的声学研究…………………6-55
混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和应用……………………………………………7-53
插电式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性分析和评估…………………………7-53
基于动态价格调整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站需求响应控制…………………7-5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对配电系统影响的研究………………………………………7-54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和充电设施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7-55
插电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分析……………………………………………7-55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比较………………………………7-56
插电式电动汽车与配电系统分布式能源的集成……………………………………7-56
插电式电动汽车差异化充电服务……………………………………………7-57
基于智能充电和频率调节的插电式电动汽车充电策略……………………………7-57
基于燃油经济性优化的混合动力标杆管理策略……………………………………8-46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8-46
混合动力汽车用柴油机燃用植物油性能的研究……………………………………8-47
混合动力汽车自然进气汽油机排气和冷却热量回收研究…………………………8-47
基于控制策略优化的混合动力汽车HCCI发动机协同增效技术……………………8-48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速度的控制策略……………………………………………8-48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离合器的转矩控制……………………………………………8-49
混合动力汽车车身结构的优化………8-49
混合动力汽车稳定性的高阶滑模控制……………………………………………8-50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策略的研究……………………………………………8-50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台架实际控制结构和能量管理………………………………8-51
混合动力汽车载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的分析……………………………………………8-51
鲁棒多变量控制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源管理中的应用…………………………8-52
基于超级电容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能量管理策略…………………………………8-52
SU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能性能评估……………………………………………8-53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最优化能量及催化剂温度管理策略……………………8-53
混合动力汽车的废热回收热力学分析……………………………………………8-54
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平滑能源的管理策略………………………………………8-54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实时最优控制研究……………………………………………9-47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组件的设计和评估……………………………………………9-47
基于间歇采样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排放测量系统……………………………………9-48
重型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总成系统的优化……………………………………………9-48
采用混合动力微型电网搭建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9-49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地区对交通事故率的影响研究……………………9-49
水路两用混合电动汽车车身结构的设计和开发……………………………………9-50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效率的初步试验评价……………………………………………9-51
汽车电池电量的实时监控技术………9-51
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关磁阻电机最新技术………………………………9-52
混合动力汽车直接扭矩控制感应电机的效率优化…………………………………9-52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技术………9-53
轻度混合电动汽车动力控制策略的优化……………………………………………9-53
基于MPC的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9-54
混合动力步兵车的性能分析与设计……………………………………………9-54
六级载货车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9-55
低成本、高性能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的开发和测试……………………………………9-55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容错分析与验证……………………………………………9-56
新型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10-48
应用于太阳能汽车的先进混合系统…………………………………………10-48
一种估计太阳能汽车最大功率点的分析方法………………………………………10-49
基于太阳能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设计…………………………………………10-50
轻型电动汽车的太阳能源管理系统…………………………………………10-50
电动汽车的太阳能生态系统…………10-51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重新利用…………………………………………10-51
太阳能汽车高功率电气系统设计…………………………………………10-52
太阳能辅助车辆电气系统……………10-52
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的驾驶员意图分析…………………………………………10-53
太阳能车辆参加汽车竞赛的效益评估…………………………………………10-53
高效能量回收电动汽车的新型转换器拓扑结构……………………………………10-54
新能源车辆的市场发展………………11-49
中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创新方法的研究…………………………………………11-49
德国汽车替代能源和推进技术的特点及调查………………………………………11-50
氢能源车………………………………11-50
车载应用的氢气储存技术……………11-51
氢气燃料汽车发动机…………………11-51
创新密集轻量化设计的车载储氢罐…………………………………………11-52
丰田与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合作计划…………………………………………11-52
电动汽车的新概念嵌入式集成车轮…………………………………………11-53
基于数据融合的轮毂式电动汽车新颖架构…………………………………………11-53
基于轮毂电机前轮驱动的纯电动汽车控制系统……………………………………11-54
电动汽车AC/DC转换器的功率损失分析…………………………………………11-54
12V能量再生回收系统………………11-55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量……11-55
电动汽车轻量化车身对环境的影响…………………………………………11-56
电动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设计…………………………………………11-56
NVH优化设计的新型增程式电动汽车…………………………………………12-43
使用内燃机的增程式电动汽车NVH特性研究………………………………………12-43
电动汽车开关磁阻电机的仿真…………………………………………12-44
电动汽车开关磁阻电机动力传动系统的集成仿真…………………………………12-44
基于某电动汽车项目的增程式电动汽车起动和充电研究…………………………12-45
纯电动汽车或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选择……………………………………12-45
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完整建模和动力学分析……………………………………12-46
基于燃料消耗的燃料电动汽车动力研究…………………………………………12-46
电动汽车双挡自动无缝变速器的仿真建模与控制…………………………………12-47
电动汽车分布式牵引系统的最优功率分配比………………………………………12-47
电动汽车4挡无缝换挡eDCT技术…………………………………………12-48
·制造与装备·
基于超高强度钢的汽车门柱热冲压模具……………………………………………1-57
金属板材的成形性、成形方法及工艺的优化研究……………………………………1-57
难加工板材的成形研究………………1-58
基于电磁成形技术的汽车保险杠……1-58
可实现线内生产的双动单行程压力机的应用………………………………………1-59
车用铜线焊接工艺开发………………1-59
基于深度传感器实现自动焊接路径规划的系统……………………………………1-60
拼焊技术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2-56
基于拼焊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冲压成形模拟……………………………………………2-56
基于不同焊接位置的铝合金板焊接条件研究………………………………………2-57
拼焊材料的冲压成形性………………2-57
Al-Fe合金的压缩扭转加工技术……2-58
泡沫铝填充钢管的新方法……………2-58
AM60镁合金的铸造模具………………2-59
钛制品的精密铸造技术………………2-59
超高强度钢零件的一次热冲成形……3-58
提高热冲零件生产效率和性能的技术……………………………………………3-58
高强度钢板剪切加工时裂纹的分析及改进技术……………………………………3-59
棒材的精密剪切加工技术……………3-59
提高高强度钢板成形模具使用寿命的技术……………………………………………3-60
增量板料成形加工技术………………3-60
车用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造……4-56
基于热压成型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4-56
抗冲击纺织材料和长纤维增强聚丙烯结构部件的制造……………………………4-57
基于精冲的板锻造技术………………4-57
板锻造技术的应用……………………4-58
基于BALINITALCRONA PRO复合处理技术的板锻造加工应用……………………4-58
干式、半干式锻造加工的基础研究…5-59
基于金刚石涂层模具的干式冲压加工技术……………………………………………5-59
基于加强汽车车身结构组件承载能力的钢板局部激光强化………………………5-60
基于单模和多模光纤控制的高斯激光束整形技术…………………………………5-60
高强度钢板的剪切加工技术…………6-56
倾斜超高强度钢板的直接冲孔技术…6-56
基于刃口大倒角凹模的扩孔率提高…6-57
基于可淬火硼合金钢22MnB5热冲压的冲裁工艺研究………………………………6-57
压接Mg-Al复合板制造工艺和成形技术……………………………………………6-58
铝合金板和不锈钢板的无润滑冲压加工技术………………………………………6-58
赶形加工技术…………………………6-59
基于4轴直接传动式伺服压床的二级摆线齿轮加工技术……………………………6-59
磨齿替代技术…………………………6-60
汽车企业废弃金属切削设备的循环再利用……………………………………………6-60
汽车制造中焊接工艺的质量信息流…7-58
铝AA6061-T6和镀锌钢板冷金属过渡点的塞孔熔接技术…………………………7-59
镀锌钢板的激光凹槽和远程焊接在汽车上的应用…………………………………7-59
日本最新电弧焊设备…………………7-60
基于密集淬火处理的汽车零部件生产7-60
直动式伺服压床和板锻造技术………8-55
空腔件的间接热冲压成形工艺………8-55
碳纤维强化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冲压加工技术………………………………………8-56
TEPEX连续纤维热塑性材料及其成形技术……………………………………………8-56
基于双动5轴控制压床的离合器被动片毂和离合器鼓加工技术……………………8-57
基于激光CVD的实用工具涂层技术……………………………………………8-57
基于激光CVD技术的超硬涂层取向控制……………………………………………8-58
环保型DLC涂层工具、模具、功能零件的开发………………………………………8-58
最新的树脂电镀技术…………………9-57
复合电镀技术…………………………9-57
表面镀铬新技术及其在汽车内外饰上的应用………………………………………9-58
用于汽车涂装板料的柔性聚酯涂料技术……………………………………………9-59
6061铝合金/镀锌钢板摩擦搅拌焊接界面组织对接头强度的影响…………………9-59
基于高气孔率的“莲藕型”多孔隙铝的制造……………………………………………9-60
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方法………………9-60
汽车锂离子蓄电池用金属箔切断模具的开发………………………………………10-55
基于基质诱导凝固法制备的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材料……………………………10-55
二次电池盒量产技术…………………10-56
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在金属-绝缘体复合废弃物分离回收中的应用…………………10-56
汽车装配和维护系统的创新…………10-57
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强度钢研发和应用…………………………………………10-57
表面压力、速度、滑动距离对高强度钢板滑动摩擦特性的影响……………………10-58
板材成形技术展望……………………11-57
管件成形技术展望……………………11-57
CFRP薄板的冷、温V弯曲成形………11-58
热轧高强度钢板的制造技术…………11-58
基于烧结金刚石工具的不锈钢板干式加工…………………………………………11-59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冷轧和连续退火设计…………………………………………11-59
冲压加工润滑技术新动向……………12-49
冲压加工装置和中空齿条杆的制造方法…………………………………………12-49
锻造技术研究展望……………………12-50
新型伺服压床HIF-2…………………12-50
不锈钢和铝合金圆筒深拉容器的变薄拉深加工……………………………………12-51
新型伺服压床DSF-C1-1100A………12-52
莲藕型多孔金属的等压腔斜角挤压加工与强化……………………………………12-52
·材料应用·
用于汽车动力总成的等温淬火材料…1-61
菲亚特新发动机的材料变革…………1-61
高强度钢板的成形技术及其应用……1-62
铝工业的发展动向及预测……………2-60
铝合金用软钎焊合金的开发…………2-60
非热处理型铝合金……………………2-61
钛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2-62
用于汽车安全系统的形状记忆合金…2-62
汽车生物柴油与材料的兼容性………3-61
可改善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润滑油……3-61
陶瓷氢分离膜…………………………3-62
高压汽油燃料喷射泵滑动系统陶瓷元件的应用……………………………………3-62
铝在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4-59
基于晶体改造工程的汽车用铝镁合金……………………………………………4-59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领域………………4-60
复合壳理论在汽车材料设计中的应用……………………………………………4-60
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4-61
敞篷车顶使用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4-61
车辆内饰聚丙烯材料的创新技术……4-62
用于汽车玻璃的新型透明纳米复合材料……………………………………………4-62
汽车领域中塑料的应用趋势…………5-61
高功能氟树脂的应用开发……………5-61
新型硫酸钙基的轻质复合材料………5-62
轻量化钢板/聚合物/钢夹层复合材料的拉深性能……………………………………5-62
先进高强度钢在车身上的应用研究……………………………………………6-61
心部为双相组织的表面渗硼SAE1020钢……………………………………………6-61
基于热冲压技术的新型超高强度硼钢……………………………………………6-62
多孔泡沫铝在商用车钢板弹簧上的应用……………………………………………6-62
锻造用模具材料发展动向……………7-61
新型冷模具钢…………………………7-61
金属材料的自修复防腐蚀涂层………7-62
含Ti-Mo高强度中碳钢的相变和沉淀析出特性………………………………………8-59
纳米组织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回火稳定性………………………………………8-59
Zn含量对铸造Mg-Zn-Y-Zr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8-60
石墨球数量对薄壁球铁铸件力学性能的影响………………………………………8-60
B4C颗粒体积百分比和尺寸对其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生产和组织性能的影响……8-61
SiCf/Ti-43Al-9V复合材料的基体显微组织研究……………………………………8-61
高性能Mg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8-62
镀锌车身板材表面锌的磨损机理研究……………………………………………9-61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中铜对磨损性能影响的研究……………………………………9-61
汽车工业中的蠕墨铸铁材料…………9-62
高温电化学材料的应用………………10-59
新一代金属-空气二次电池的氧化物空气极催化剂…………………………………10-59
现代、福特公司大力发展复合材料…………………………………………10-60
基于CFRP树脂材料的汽车轻量化研究…………………………………………10-60
结构加强与材料优化设计……………10-61
汽车音响机箱复合材料PC/ABS的开发…………………………………………10-62
用于碳纤维增强塑料与钢衬底的混合甲基环氧树脂改性聚合物粘合剂…………10-62
路虎的全铝骨架设计…………………11-60
新型流变轧制A356合金带的显微组织演变…………………………………………11-60
Si和Mg对脉冲DE-GMA钎焊铝-钢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11-61
激光切割加工的铝合金板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11-61
莲藕型多孔金属的内耗………………11-62
Al-Mn-Si TRIP钢在拉伸应变条件下奥氏体局部相变的研究………………………11-62
高强度钢板冲压加工用润滑油…………………………………………12-53
铝合金成形用润滑油…………………12-54
锻造用无磷酸盐润滑剂………………12-54
镁合金加工专用润滑剂………………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