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患者33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4-12-14王海龙
王海龙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当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时,就有可能引发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较急、进展较快的特点,一旦罹患此病患者会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其临床表现为患者的意识、感觉、认知、运动以及语言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明显改变了患者的情绪及精神。而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这种疾病的致残、致死率较高,复发率也是居高不下[1]。虽然临床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但致残率仍然高达75%[2],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在临床上综合康复手段已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观察对33例急性脑血管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该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运用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对3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年龄为38~82岁,平均(59.5±2.1)岁;其中男性39例,女2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科药物治疗,并帮助患者进行恢复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具体方法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48 h 之后,待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且临床各项症状未出现进展,这时可对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是以运动疗法为主,训练频率是1次/d,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0.5 h 之内,按上述方法持续训练28 d。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矫正体位。患者在床上摆放体会时进行正确的指导,进一步预防和缓解因偏瘫后遗症而出现的肌肉痉挛等症状,以侧卧位为常取体位;②活动关节。按照由近端及远端的顺序对关节进行训练,以患者健康侧肢体训练为先,患侧肢体训练为后。被动活动关节应包括在活动训练之内;③床上活动。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的早期床上活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翻身训练、侧位支撑训练、桥试以及双手交叉训练;④坐位训练。为了防治有可能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可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坐位训练,努力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增强其腰部面力效果,这样可为后期进行站立行走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⑤就床边坐位和站立康复等训练对患者加强指导;⑥在训练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指导,包括训练患者穿脱衣、独自进食以及控制大小便等方面的能力。
1.3 评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①基本治愈:经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以≥90%的幅度减少,并且身体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经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以46%~89%的幅度减少,并且其身体病残程度为1~3级;③进步:经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以18%~45% 的幅度减少;④无变化:经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18%以下,甚至还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在18%以内;⑤恶化:经康复训练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并且增加幅度在18%以上。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ADL)按照Barthel 积分法[3]进行评定: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并且评定工作由同一人负责。标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评分为60 分以上;中,患者某些方面伴有功能障碍,评分介于40~60 之间,患者依赖性较小;差,评分低于40分,患者依赖性明显甚至完全依赖。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康复治疗后,观察组的33例患者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的患者有15例,进步9例,无变化的患者有2例,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的33例患者治愈2例,显著进步的患者有7例,进步13例,无变化的患者有11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之前,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对照(±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对照(±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P观察组(n=33)对照组(n=33)P 32.26±2.87 32.24±2.74>0.05 16.60±5.02 28.06±8.74<0.01<0.01>0.05-
3 讨论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之中,大脑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总枢纽。中枢神经系统突触较多,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呈休眠状态的突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具有较高的阈值。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之后,会代偿使用一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在频繁使用的情况下其阈值也随之降低。同时,系统损伤之后部分神经细胞轴突末端可出现新生突触,随着使用程度的变化其阈值也会发生改变,激活其所形成的神经通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加以使用,突触会逐渐退缩直至消失。在反复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突触可建立起突触链,重新组合中枢神经功能,同时还能对非正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产生抑制作用,这样突触链就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从而使患侧的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4-5]。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具有可塑性,其功能也可再组,这是康复的理论基础[6]。早期康复训练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48 h 之后,待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且临床各项症状未出现进展时所进行的训练。其治疗机制为:通过进行系统反复的训练,在感受外周刺激的情况下,本已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脑突触会发生活化现象,通过发芽和再生实现促进患者大脑功能重组的目的。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使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ADL 能力也会获得较大的提高,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7]。有研究表明[8],在发病之后的1个月之内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患者获得日常生活基本自理能力需要的康复时间平均为86 d。若间隔1个月以上才进行康复训练则患者所需要的康复时间平均超过100 d,有的患者甚至在康复训练之后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应及早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该组研究可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残缺及ADL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对急性脑血管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神经功能,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也具有积极意义。
[1]李毅.急性脑血管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9):107-109.
[2]范振林,齐冰.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10):1394-1395
[3]李井文.4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甘肃医药,2011,30(3):136-138.
[4]黄玲.急性脑血管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46例疗效观察[J].内科,2009,4(3):382-383.
[5]张菊.急性脑血管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5):539-540.
[6]陈颖,周玲玉.急性脑血管病的急诊预见性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32-133.
[7]孙雁翔.6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ADL 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5):136-137.
[8]周艳华.早期康复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生存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693-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