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2014-12-14张耀兰王光宇孔令聪
张耀兰,王光宇,孔令聪,姜 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安徽省是小麦生产大省,在全国小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的惠农增粮政策,安徽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粮食生产三大行动,促进了安徽省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2011年安徽省小麦播种面积238.30万hm2,总产达1 215.7万t,均列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实现“八连增”[1]。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全新背景下,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目标未必一致,种粮效益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比较研究近年来小麦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安徽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安徽省近6年来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安徽省与周边省份小麦生产的差距,探讨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方法和途径。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小麦成本收益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1)[2]。该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成本变化趋势
在2005~2011年期间,小麦种植的总成本和生产成本均呈增加趋势 (图1)。其中,总成本从321.5元/666.7m2增加到 630.8 元/666.7m2,增加 309.3 元/666.7m2,增幅 96.2%;生产成本从 281.1 元/666.7m2增加到504.7元/666.7m2,增加223.6元/666.7m2,增幅79.6%。小麦种植成本的增加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等因素有关。小麦生产呈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变化特征。
图1 安徽省小麦生产成本变化
2.2 成本构成分析
2.2.1 生产成本
小麦生产成本由物质与服务费和人工成本组成,其变化反映了小麦生产成本的基本结构变动。在2005~2011年期间,小麦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占单位面积总成本的比重在80%~90%之间,且呈现减少趋势。物质与服务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在70%左右,投入是人工成本投入的2.0~2.7倍。因此,物质与服务费对生产成本影响较大。
(1)物质与服务费。物质与服务费从2005年的197.4元/666.7m2增加到 2009年的315.3元/666.7m2,2010年略有降低,2011年继续增加到339.0元/666.7m2,增幅71.8%。物质与服务费中,2011年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占生产成本的65.5%和1.7%,其中直接费用较2005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8个百分点。
直接费用主要由种子费用、化肥费、农家肥费、农药费、租赁作业费、燃料动力费、工具材料费、其他直接费用等成本构成。其中,化肥费和租赁作业费用所占比例较高。2011年化肥费和租赁作业费分别占直接生产费用的39.2%和38.1%,其次是种子费、农药费、工具材料费和农家肥费分别占直接费用的16.2%、4.2%、0.96%和0.91%。从各项直接费用在2005~2011年期间变化情况看,除农家肥费用有减少趋势,其它均呈增加趋势。租赁作业费从52.49元/666.7m2增加到125.78元/666.7m2,其中机械作业费2011年增加到96.81元/666.7m2,2011年大旱,排管费增加到28.88元/666.7m2;种子费用从29.22元/666.7m2增加到 53.48 元/666.7m2;农药费用从6.84 元/666.7m2增加到13.84 元/666.7m2(表 1)。
表1 小麦生产成本中各项主要直接费用 元/666.7m2
间接费用在2005~2011年期间呈波动性变化,从2005~2007呈减少趋势,之后开始呈增加趋势,主要由于从2005~2007年固定资产折旧费减少,之后开始增加以及2009年开始小麦增加了保险费用。农业保险的惠农政策,主要是缓冲农民遭受灾害损失的打击,减少农民收入波动。
(2)人工成本。单位面积人工成本在2005~2011年期间总体呈增加趋势,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在30%左右,从2008~2011年人工成本的比重连续3年上升,由96.7元/666.7m2上升到165.7元/666.7m2,上升69.0元/666.7m2,升幅41.6%。2005~2011年用工时间在4.0~5.5天,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劳动力工价从15.6元/(667 m2/天)增加到40.0元/(667 m2/天)。可见,劳动力工价提高是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导致人工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2.2.2 土地成本
2005~2007年间,土地成本在40元/666.7m2左右,之后迅速增加,从2008年的74.9元/666.7m2增加到2011年的126.1元/666.7m2,较2008年增幅68.3%。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年稳定及种植业受益的逐年增加,加之流转地规模的逐年扩大,土地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
2.3 小麦种植收益分析
小麦每667m2净利润从2005~2008年呈连续增加趋势,从97.2元/666.7m2增加到243.8元/666.7m2,2009年略有降低,2010年又继续增加到249.5元/666.7m2,但2011年的净利润明显减少,仅有112.96元。2005年的成本利润率较低,为30.2%,2006~2008年维持在56.0%~59.0%之间,2009年有所降低之后又继续增加,但2011年大幅度下降,从47.6%下降到17.9%,降幅62.4%。2005~2010年以来现金收益呈增加趋势,但2011年现金收益较2010年明显减少,减少75.5元/666.7m2,减幅15.6%。由于2011年小麦单产减少,虽然收购价格较往年有所增加,产值下降,总成本增幅较大,每667m2净利润和现金收益较往年明显减少。
2.4 安徽省与其周边省份小麦种植成本收益比较
安徽省周边省份中生产小麦的有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从图2可以看出,小麦生产总成本以山东省最高,其次是河南省,再次是江苏和安徽,湖北省最低。净利润最高的是河南省,达到237.4元/666.7m2,其次是山东省,为178.6元/666.7m2,安徽省和江苏省净利润相近,分别为112.96元/666.7m2和108.05元/666.7m2,湖北省最低,仅有41.19元/666.7m2。将成本和利润综合考虑,以成本利润率表示收益,河南省最高,为34.62%,其次是山东省,为23.54%,安徽省位居第三,为17.91%,江苏和湖北分别为16.48%和7.40%。
图2 2011年安徽省及周边小麦成本收益比较
3 启示与建议
小麦是安徽居民的重要口粮,发展小麦生产在城乡居民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内小麦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安徽小麦的发展[3]。国家正在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南方冬小麦和北方春小麦压缩面积,这将为安徽的小麦生产拓展一定的空间。为了降低小麦生产成本,近年来国家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麦的生产成本[4]。在当前良好的宏观政策下,努力寻求其他途径,进一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3.1 改善投入结构,提高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小麦种植过程中农药和化肥投入较高是造成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过度依赖化肥等化学品投入来提高产量,使化肥、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应精确控制肥料成本投入,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统防统治等节肥、节药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节本增效。同时提高小麦机械化质量,按照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科学确定各类品种的播种期和播种量,采用精确适度的节本增效栽培方式[6],使小麦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实现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
3.2 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积少,劳动力投入比重较大,是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会加快,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成本持续上升和利润不断下降,将会导致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降低。为此,要提高小麦规模化种植水平,减少劳动力费用,提高农民种麦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可以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培养发展小麦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农机服务队、植保服务队、配方施肥服务队等,提高小麦生产关键环节的社会服务水平,降低农机、农药的成本费用及服务费用,提高小麦生产的规模经营效益[7]。
3.3 依靠科技,增产提质增效
从当前小麦单产水平看,安徽小麦单产常年低于山东、河南,在全国位于第7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今后一阶段,要增加科研投入,促进小麦生产技术进步,实现高产与高效的同步性。一是围绕小麦高产优质抗病品种选育、节水节肥、农机农艺互适、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轻简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8]。二是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8-9],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入户率,不断增加小麦种植的科技含量,促进小麦生产节本增产增收。
3.4 加大支持和保护小麦生产的力度
粮食作为一种公共性和基础性的特殊商品,生产效益也带有明显的外溢性特征。因此,在确保各项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加强政策补贴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高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性收入在农户小麦生产现金收益中的比重,弥补经营性收入的不足。加大对包括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土地治理等以农田基础设施为主的投入,提高麦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现灾年稳产,丰年增产[10]。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控制小麦生产资料价格,维护农资市场价格稳定。同时要尽快建立小麦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应实行政策性保险,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
[1]史力.安徽:粮食生产“八连丰”.安徽日报,2011-12-0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
[3]韩一军.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农业展望,2010,6(11):25~28
[4]韩喜平,蔄荔.中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3):80~83
[4]徐家鹏,郑鹏.中国南北麦区小麦成本效益的比较研究.市场论坛,2007,(6):29~33
[5]王光宇,孔令聪,胡永年.安徽省小麦生产投入产出及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3):55~60
[6]王法宏,衣明圣,马永海,等.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山东农业科学,2006,(3):93~95
[7]孔令聪,汪建来,姜涛,等.安徽省小麦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18~521,532
[8]卢布,丁斌,吕修涛,等.中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2):6~12
[9]张大东,端木斌,罗斌.浙江省粮食区域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22~26
[10]张华建.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成效综述.安徽农学通报,2013,19(01-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