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碚:综合交通的未来十年
2014-12-13赵沛楠
赵沛楠
交通运输能力: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对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提升的要求,无论在运输能力数量还是质量供给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交通运输业在实现整体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上还有待提高。永久性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难以改变且改造成本极高,特别是线型、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解决此类问题只有适度超前才是最经济的。
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期待等都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因此,郭小碚指出:“未来10年仍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时期,新建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记者:您对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持怎样的判断?
郭小碚: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从供求关系方面看基本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目前则正处于第三阶段的起始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本处于交通运输能力全面紧张的瓶颈状态。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总体改善的缓解状态。下一步从运输供给能力方面来看,我认为将会是一个基本平衡的适应状态。
记者:基于这样的现状,您认为接下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的转变将主要体现在哪里?
郭小碚:最根本的转变即在于供求关系的转变。从长期交通运输能力供不应求、供略小于求发展到供求初步平衡再到基本平衡,甚至在局部地区供略大于求。
从目前交通运输总体形势来看,局部时空还存在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从时间上来说,客运紧张形势主要集中在春节及“黄金周”期间,货运则体现在冬季、夏季资源大规模运输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仍以西部地区运输能力最为落后。
综合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建设
记者:在“基本适应”的平衡状态下,未来10年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重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郭小碚:首先是由重建设到建设与服务并重。所谓服务,主要是从运输服务的组织管理层面来说。因此,未来要更多的从“硬”的建设向“硬+软”建设并重来转变。综合交通运输更多的是一个理念,把各种运输方式组合到一起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运输问题,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因此,这一体系就应是以运输服务为目标,系统地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构架,实现综合发展、综合利用。
以往各种运输方式仅仅承担本方式或本企业经营的运输任务,按照运输合同将货物运送到相应的货运站,至于货物如何送达最终目的地、中间运输如何衔接等问题则视为分外之事。随着各运输方式的运能发展较为充分之后,为满足运输需求,提高运输质量,运输各部门都开始考虑如何实现全程运输的衔接。正是基于不断完善运输服务“门到门”甚至“桌到桌”的需要,因此如何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被提上日程,使综合运输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因此,第二点就是由各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到一体化综合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一体化综合发展的机遇期。不这样做,就难以保证综合运输所具有的“效益”和“效率”目标。
当然,目前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综合发展的条件,确实还值得探讨,毕竟此前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一直面临来自于体制机制层面的极大阻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未来不能再按照之前“各自为政”的模式任由各运输方式“自我发展”,而应逐步实行交通运输综合发展、系统发展、全面发展。
第三点则是在建设重点上由通道建设到枢纽建设的重大转变。这一点也将对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吸纳投资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枢纽,作为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联系和客货运输活动的节点,对于构建良好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服务网络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在继续完善通道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枢纽建设。
交通运输枢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旅客的乘降和货物的装卸,以及旅客、货物的中转与换装。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枢纽将成为城市交通系统、城际交通系统与市域交通系统相衔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的重要组成,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枢纽,可以使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连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其次可以将各运输子系统进行衔接,构筑综合运输系统,实现各种交通运输的综合发展。我国目前之所以运输服务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综合性的交通运输枢纽是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点则是从设施装备为重点向逐步加强组织管理转变。同时,从过去主要依靠资金、资源大量投入转变为今后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本文摘编自《中国投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