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欧孩子的公共意识

2014-12-13原来

女士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场合灌输芬兰

原来

之前,我到北欧四国旅行,对那里的儿童无所不在的“公共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排队安检去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圣诞节前夕,大量的芬兰家庭举家前往南欧,准备在相对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度过他们宝贵的假期,因此,安检通道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和团友开始在队伍中低声聊天。

过了一会儿,团友开始不停地朝着我背后挥手微笑,我转身一看,大吃一惊:我们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跟上了一个芬兰家庭,身材高大的父母带着3个孩子静静地排队,女孩的年龄大约一个是八九岁,另一个7岁的样子,男孩只有4岁左右。

令我惊异的,不仅仅是这3个孩子每人都背着旅行背囊,最大的那个女孩还拉着拉杆箱,还有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整肃和礼貌——他们排在我们身后起码有一刻钟了,但我却没觉得后面有孩子。在中国,类似的场景却大相径庭,孩子在公共空间里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纵情嬉闹,家人在一旁看着,不以为然,如果有人去建议父母“让孩子安静点”,周围的人和孩子的父母会认为:“这个提意见的人‘刁难,孩子天生是吵闹的嘛。”

在西方,父母从孩子喃喃学语开始,就反复跟他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在公共领域,个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剧烈程度,都要缩小,这是一个必须要从小灌输的常识,也是文明程度的表现,不要认为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去约束他,忽视孩子在肯德基餐厅和医院候诊室满场飞奔,尖叫笑闹。小时忽略了对孩子“公共意识”的培训与诱导,而指望他长大自然变成一个公共场合的“文明人”是不现实的。编辑 尼尼威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场合灌输芬兰
锐词
菲律宾·马尼拉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在芬兰坐火车
公共场合,别太放纵“我”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