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

2014-12-13刘思禾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36期
关键词:季文子微子公子纠

刘思禾

孔子一直把传承和发扬传统作为使命。他这样说自己:“信而好古。”又说:“述而不作。”孔子经常谈起古代的圣贤,从上古的圣王尧舜禹,到夏商周时的圣君贤相,再到春秋时期的杰出人士,他都一一品评其德行功业,指出其历史地位。孔子自己的思想就奠基在伟大传统上的,也为其后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因而,理解孔子,深沉的历史意识是一个关键要素。

1.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注释】则之:效法。文章:指礼乐制度完备。

【解说】尧舜禹是中华文明草创时期伟大人物的代表,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后世更多是通过传说来了解的。孔子赞赏尧舜禹的人格功业,他所整理的《尚书》就记录了很多事迹。尧是古代圣王的典型,他治理天下有方,选用贤能,制定历法,修明礼乐,最后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孔子称赞尧效法天来行事,认为他人格伟岸。“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这是圣人的境界啊。孔子讲的这八个字,该是中国文化中最高的赞誉了。

2.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注释】间:音jiàn,批评。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衣服。

【解说】大禹继尧舜而起,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王,他最重要的功绩是治理洪水,为民除患。本节中,孔子称颂大禹,认为对于他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大禹自己的饮食衣服简单,对于祭祀神灵非常虔敬;自己居住的地方简陋,对于农业设施尽心尽力,这是圣贤人格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大禹敬上守礼,克勤克俭,功业卓著,所以他成为有功于民的圣王代表。后来夏朝建立,就是大禹奠定的基础。

3.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

【注释】微子:商纣王的庶兄。箕子: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也是商纣王的叔父。

【解说】殷商继夏而兴,代有贤君忠臣。然而到了殷商末年,纣王无道,百姓困苦,天下离析。这时朝廷上还有三位贤臣,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人面对危局,焦虑不安。或者如比干大胆进言,不幸死于非命;或者如箕子佯狂为奴,避祸于乱世;或者如微子进谏不从,徘徊而去。他们不能拯救殷商的命运,但是都不愿意放弃操守。周朝建立后,微子继承殷人遗业,成为宋国的君主。箕子则远走朝鲜,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三个人能够在乱世坚持良知,所以孔子说殷有三仁。

4.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

【解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两人互让君位,最后相携逃离故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说人臣不可伐君。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对伯夷叔齐非常赞赏,认为他们坚守了道义。本节讲到的“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说伯夷叔齐不去挂念别人以往对自己的坏处,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就少了,也可以解作伯夷叔齐内心的怨恨就很少了。伯夷叔齐看起来行事呆板,实际上有一种真挚强烈的道德感,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不义。不念旧恶,坦然放下是更高的境界。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正是对他们道德人格的透彻阐发。从此,伯夷叔齐作为抱节守志的精神象征,一直为人所称颂。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解说】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武王励精图治数十年,顺天应人击败商王朝,取得天下。然而时局未稳,武王去世,天下骚动。周公东征三年,剪除殷商余党,又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开辟出太平基业。其后还政于成王,奠定周代嫡长子继承制。其人大才大德,堪称完人。孔子对周公一直心怀敬仰之情,多次提到周公。他经常梦见周公,希望有周公那样的志业。晚年体力衰退,不再梦到周公,不由得内心感慨。古人常讲人伦周孔,周是周公,孔是孔子。兩人有着同样的伟大人格和历史高度,其心心相映,可称是千古美谈。

6.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注释】谲:音jué,狡诈的意思。

【解说】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五霸的代表,他们开创了一个霸主时代。对于这两个人,孔子的评价是不同的。孔子认为齐桓公正派,晋文公狡诈,二人无论是个人操守还是政治风范均如此。齐桓公还是老派人物,遵守周礼,亦步亦趋。对待楚国,不失身份;会同诸侯,能够重申礼法;朝见周天子,坚持在堂下拜见,不敢僭越。而晋文公则不然,用诈术战胜楚国,开了恶例;对待诸侯常以利用为能事;面见周天子,强求非礼之葬,这是为政狡诈的表现。孔子品评齐桓晋文,这是他对近代历史人物的看法,实际还暗含了对春秋时代政治风气日下的认识。

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注释】公子纠:齐桓公的兄弟,和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被杀。召忽:公子纠的臣子,公子纠失败后,以身殉之。

【解说】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臣子,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投靠了公子纠的仇敌齐桓公。所以子路疑惑管仲不忠,问那还称得上仁德吗?历史上,管仲辅佐齐桓公,北驱山戎,南御强楚,在动荡的春秋初年,多次以礼义为先集合诸侯,巩固周王权威,最后使齐桓公成为霸主。所以孔子赞赏管仲,以为他不是小气之人,其志向在为国为天下,最终成就了华夏文明的复兴,当然是仁德之人。孔子品评古人,能够透脱俗见,从大处深处着眼,这是深沉透彻的历史意识使然,值得深思。

8.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

【注释】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早于孔子,有贤德。

【解说】三思而后行,三是多次的意思。季文子遇到事情,总是想呀想,决定这样做,再想想又改过来,决定那样做,然后又想这样做,这样反复很久,才最后决定。孔子说,考虑两次,大概就可以了。这里的“再”,可以理解为初步决定之后,再慎重考虑一次,然后作出决定,不再变了。即要认真地思考,按照自己的原则作决定,作了决定不轻易改变,修正决定最多一次,这样行动才有力量。孔子提醒我们,做决定时要听从自己的道义自觉,审慎之中更要有果绝。

【总结】

《论语》最后一篇记录了尧、舜、禹、汤、周武王的话语,可以视作代代相传的为政要领。孔门弟子纂述孔子言论,最后以此总结全书,应是颇有深意的。真正懂得历史,懂得人,懂得善恶,懂得成败得失,人们才有信心面对未来。孔子创作了《春秋》这部史书,就包含了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今天的人来说,尧舜禹也好,孔子也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和我们紧密连接的前行者。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呼喊,都不断回响在这片土地上。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永远都在当下。

猜你喜欢

季文子微子公子纠
管鲍之交(下)
“四 体 不 勤, 五 谷 不 分” 新 解
锐,是年轻的角度
往者不可谏
一生俭朴的季文子
睢阳微子墓
微子:纠结于生死之间
“猛虎”一声吼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为官当效季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