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性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

2014-12-13赵荣凤

关键词:观念人文素质

赵荣凤

“人文”一词在今天使用频率特别高,如人文知识、人文关怀、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等都冠以“人文”,可见“人文思想,已开始悄悄地潜入更多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有记载,“人文”最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将“天与时变”、“人文与天下”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人文”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量。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要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尤其是理解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具体内涵。语文的“人文性”不完全等同于过去所提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的优势,立足于人的培养与成长,立足于思考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怎样的“人类文化”去滋润和培育他们,并采用正确而良好的培育方法去教育人,这才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应有之义和基本内涵,这是我们必须而且应该深刻领会的。

首先,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教师现念,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有指导作用,是教育行为的内在依据,而教育行为不仅是教育观念的体现与应用,还有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理解和内化。教师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水平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只有在外在的观念逐渐为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通过教师不断的亲身实践,在此过程中感情逐步内化,对其教育行为进行日益切实的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适宜行为才可能逐步稳定化、经常化和自觉化。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多发生在理论和认识水平的层次上,表层转变相对容易一些,而深层转变、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切实改善则难度较高,而教师所接受的观念是否能被教师真正理解并内化为深层教育观念,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教育效果和实践中的感悟等密切相关。倡导人文性,势必冲击教师旧的教育观念,打破“教师中心”、“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更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是在生活、文化熏陶及教师指导下成长的。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即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性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还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做是一个大写的“人”。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人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既要学习语言规律,又会受到人文因素的充实和熏陶;人文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灵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这样说来,语言的主体(人)必须具备驾驭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否则,即使吸收再丰富的人文思想也没有用。

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语文教学的首要地位来考虑。从内在交流来说,观察是人们获取信息,用以补充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的一种途径。通常情况下,观察从起始到结束都要转换成一连串的语言符号,因而,观察的训练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思考是否必须借助于语言?从教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层次的思考,都应该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都是通过内部语言来进行内部加工的。

外在交流更是如此。人们要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其他人,就一定要转换成外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和写。对于接受信息一方来说,通过听或读把一连串的语言信号传递到大脑去,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于是就获得了信息,再经过思考,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做出反应。表达的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生动有感染力;或者加工是否准确敏捷,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问题。“语言素质”,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言素质,必然会影响到包括语文学科本身在内的各科的文化知识学习。语言素质在课程学习、社会交际和学生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语言素质,就是把语言和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语言来发展思维,通过语言能力来提高思维水平,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学中要多方面、多层次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体现“关爱人生,塑造完美人格”这一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会理解、运用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教师要巧妙利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营造特定氛围,构建教育的“情绪场”,创设能让学生产生内化动机、内外需要的生动情境,激活思维,入情入境,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相互切磋,交流沟通,明理践行,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培育起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6)

[2]刘朝辉.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3]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科出版社,2004

[5]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观念人文素质
人文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健康观念治疗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