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西部电影的文化差异浅析

2014-12-13吕丽生金筠喆

关键词:西部片关山黄土地

吕丽生 金筠喆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74-03

电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编码,对于电影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而在众多类型电影中,西部片以其特有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一直备受观众的追捧,在电影艺术的殿堂里放射着光芒。本文选取了中国的《黄土地》和美国的《关山飞渡》两部经典的西部电影,以Kluckhohn (克拉克洪)和Strodtbeck(斯多特贝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间取向的理论来分析两部电影中的不同,以此来反映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并为观众如何欣赏电影提供一些启示。

1.引言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东部地区要远远的优先于西部地区。然后在国家的号召和民众的自觉参与下,进行西部大开发的运动。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振奋人心的英雄传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西部人自己的奋斗史。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相对闭塞落后,所以它们都能保留下来相对原始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社会文化景观。电影作为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两国分别在自己的电影史上形成了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

美国的西部片是其电影中最具独特性和类型特征的片种之一,它主要是以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反映文明与荒蛮,个人与社会,本民族与异域民族等基本矛盾的电影。我们可以说,美国西部片是在电影发展的开始阶段在美国本土盛行的,以美国的西进运动为时代背景,以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相似性及善恶相斗为主要主题,颂扬进取精神和个性自由的一种影片类型。

而中国西部电影的中国西部片产生的年代较晚,历史相对短暂。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展示出来的是伤痕、苦难的故事,当这种表现伤痕、苦难的音调慢慢的消退之后,另一种声音洪亮起来,中国文艺界进入一个探索的时代。这时,一个向各方面特别是向内心世界寻求真理的年代,探索、理想、力量和生命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从电影理论到创作实践都给以规定“西部电影”就是指出现在80年代初,以西部地域为表征,反映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的,具有强烈的西部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电影流派。

美国西部片和中国西部电影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相似的三个阶段:初期的繁荣期,中期衰退期,后期的涅槃后的再次繁荣。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美两国都创作了非常多的经典西部影片,比如美国经典的西部片有《壮志秋千》、《与狼共舞》、《不可饶恕》、《关山飞渡》、《西部开拓史》、《断背山》等等,它们分别是西部电影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但是,他们所传递的西部精神,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一种文化遗产。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人生》、《黄土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红高粱》、《美丽的大脚》等一大批经典的西部电影纷至沓来,都用影像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发展中都有着对西部的开发,两国的西部都保留着鲜明的原始民俗文化和原始状态的自然风貌,但由于两国的民俗文化和艺术诉求不同,因此,两国的西部片也存在很多差异。本文就以中国的《黄土地》和美国的《关山飞渡》两部电影来分析中美两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电影,是因为从表现主题来说,二者具有相似性:《黄土地》反映了中国西部的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渴望寻求真理时代的主题。《关山飞渡》主要表现了传统与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相争以及善恶相斗的主题,从两部电影的地位来说,它们即使是早期的西部电影,但在自己国家的西部电影发展史,都被视为经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理论基础

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分析过中美西部片的文化差异,但是他们多数是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论来分析电影里的英雄形象,以此来说明两国文化的不同。而本文的主要用Kluckhohn(克拉克洪)和Strodtbeck(斯多特贝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间取向的理论来分析两部电影中的不同,以此来反映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Kluckhohn (克拉克洪)和Strodtbeck(斯多特贝克)两人是较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人类学家。他们提出的6大价值取向理论是他们的伟大成果之一。发表在1961年出版的《价值取向的变奏》。他们认为,人类共同面对6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6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不同体现出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可以描绘出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而将不同的文化区分开来。他们提出的这6大问题是:

(1)对人性的看法;(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4)活动取向;(5)空间取向;(6)时间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从自己的研究出发,指出不同民族和国家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6大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观念,而在这6大问题上的不同观念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而本文主要是选取Kluckhohn(克拉克洪)和Strodtbeck(斯多特贝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时间取向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2.1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根据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在人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上,他们认为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人与自然之间主要存在着三种潜在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征服自然及服从自然。克拉克洪认为在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既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目的,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而在崇尚征服自然的国家里,他们则是强调人应该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并认为所有的自然力都能并应该被征服和利用,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而在崇尚服从自然价值取向的国家里,他们则认为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比如面对天灾,人们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把此事归结为命运,赶上了算是天意,虽然悲痛,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这是冒犯自然的结果,是人遭到了老天爷的报应,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多为服从自然的价值取向。

2.2 时间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时间取向理论,认为人类的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则是过去取向(past?鄄orientation),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二是现在取向(present?鄄oriented),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三是未来取向(future?鄄oriented),这种社会强调长期和变化。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这种时间取向的文化中的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他们崇拜祖先,强调密切的家庭关系,典型的国家是中国。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不太关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人们认为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倾向于只争朝夕地生活,几乎不做明天的打算。因为只有真主才知道未来的事情,凡人即使只是谈论未来的事也是过于放肆。因此,阿拉伯人在时间观念上是现在取向,不愿意对未来的事进行预测。菲律宾、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印第安人的文化也是属于现在时间取向。这些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在对时间的态度上有更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种对时间有些满不在乎的作风常使西方人产生误解,把它当作是懒惰、效率不高的表现。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很注重变化。在这种时间取向的社会里,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必要和有益的,而过去则是过时的,应当被抛弃的。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与霍尔(Hall,1959)都认为这种时间取向存在于美国社会。

3.《黄土地》和《关山飞渡》两部影片的差异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电影《黄土地》中: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黄土地,黄河等自然景观充斥着电影画面:“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庄严的沉默着”,对于自然景观的直接展现,让我们随时随地能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强悍原始与大气磅礴的自然相关,从“黄土地”这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中,我们深深地为潜藏在这深沉,浑厚土地之中的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深厚的力量所震撼。影片中的黄河形象也是如此,黄河在这里宽阔、安详、平和,她自由地展开阔大的身躯,无声的流淌着,只有靠近她的身边,才能听到博大的胸膛的共鸣音似的涛声。对于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来说,黄土地与黄河水正是孕育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摇篮。黄土地和黄河水一样都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毫无保留的哺育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孕育了无所不在的苦难。中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主张从天人合一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既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目的,显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因此,在电影《黄土地》中的很多影像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国西部人民对于孕育自己的那片黄土地深沉、凝重的爱恋。比如影片在很多场景的构图处理上中,对于“黄土地”往往用比较大的比例来展现,以至于我们常常被黄土地的气势磅礴所深深震撼着。一个民族的强悍原是同大气磅礴的自然环境相关的,在伟岸的黄土地面前。人只是天际线上渺小的存在,比如电影中翠巧爹、顾青,和憨憨三人犁地的场景,黄土地就占据了镜头的大部分,而人只占据了小小的一部分,在夕阳的照映下,小小的人像在高高的山峦上缓慢的移动,融化在苍天和大地中,这种画面展示了中国西部人与土地血肉联系,表现了人对土地,自然的敬畏与依赖之情。叙述着西部的农民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又投入到它的怀抱的循环过程。即使这里的黄土地是荒凉的,可又充满了希望。再比如:祈雨的场面,表现的就是人与天的旧有关系,中国西部人民把天也就是大自然奉为神明,虔诚的膜拜着。再比如黄土地上吟唱的信天游,正是人们歌颂对于自然的热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从这些民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祖先,对于自热的热爱。孟子将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认为尽心即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人应顺从于天,顺天道而行,真实而无妄。人类要达到与天道的合一,就是要顺应天道,即顺应自然,一切行为合乎天地之规律,人类与自然才会和谐归一,和平相处。因此:从中国的西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最终达到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美国电影《关山飞渡》中,同样少不了对于自然景观的刻画。我们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谷和荒漠,荒凉的小镇与简陋的驿站等。试想,在这样蛮荒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就必须具有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从而对抗,征服那原始的自然。比如《关山飞渡》中对于男主角的刻画,男主角林果不但骑术高超,而且枪法超群,具有在蛮荒土地上生活的一切本领;这正体现了美国人一直崇尚对于自然的开拓精神。因此,《关山飞渡》对于景色的拍摄,以及背景音乐的选取,从来不会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在人物活动面前,会有怎样突出且不可抗拒的力量,相反,雄伟壮丽的景色即使产生了庄严,博大、雄浑和神秘的力量,但也只是为纵横驰骋的英雄牛仔提供了广阔的自然背景。无论多么壮观的自然景观,在人类的光芒下,它只能是背景,是为英雄人物出场营造的完美铺垫。比如男主人林果的出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处理:他只身把枪在手里一转,以西部荒漠和那岩沙的碑石山为背景,镜头的推写过程中,林果把枪在手中一转,叫道:“站住”,他仿佛从荒漠中生出来,他像荒漠一样强大有力,而整个雄伟的大自然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为展现英雄的风采提供背景,而人物本身,却代表了年轻,正在上升的美国形象。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西部电影弘扬的重要内容是冒险意识。这正是体现了美国人对于大自然的有一种征服意识,在美国人眼里,只有人类才是最伟大的存在,对于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对抗,征服大自然。美国人极其享受那种征服感与成就感。美国人甚至把开拓西部的精神运用到了所有人力所及的领域,在确立了地球上的霸权地位以后,征服宇宙成为了美国人的目标。

3.2 时间取向

在中国影片《黄土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在共产党员顾青的影响下,心态的变化,翠巧内心渴望冲破封建观念束缚,她渴望冲破这座封闭的村庄带给她的禁锢,渴望走出这片黄土地去追寻她自己的幸福,她想要自由,想要爱情,她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翠巧对于命运的抗争,她希望顾青可以帮她改变命运,她内心暗自喜悦令她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她看顾青的眼神透出爱怜与喜悦,感情纯净而又含蓄。她内心充满了对顾大哥和新生活的向往。当顾青要离开时,翠巧终于勇敢的说出了那句“带我走!”然而,顾青说了句“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命运不会出现奇迹,顾青只是新文化的传播者而非救世主,在依依惜别后,只剩下翠巧孤独的歌声在孤独的这片贫瘠而丰腴的土地上回响,旧式婚姻的迫害使翠巧无力摆脱厄运,在现实和命运的压力下,在不可抗拒的“传统”下,最终,无奈的翠巧还是向命运屈服了。无论是顾青刻板的对于组织规定的遵守,还是翠巧最终向命运的屈服,都能看出中国人骨子里对于传统观念的遵守,其实不只是翠巧,顾青在拒绝翠巧时,他的心灵一定是在矛盾中挣扎过的,只是最终,在传统环境与个人情感倾向中,他选择了遵守传统环境。而这种遵守,就注定了翠巧的悲剧结局。正是由于他们骨子里对于传统的遵守,刻板的完成循规蹈矩这种社会规范,注定了翠巧的结局是以牺牲自我,顾全道德宗法,被迫回归传统告终的。《黄土地》里,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去”,他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年龄和经验,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有关。中国人通常要在做一件事情前考虑这个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什么失败的教训应当吸取,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而在美国影评《关山飞渡》中,同样是女性角色,电影里面的妓女达拉斯是一个底层妇女。其实,她的服饰,仪态若未被片中的闲人指认,她和另外一位尊贵的女性没有区别,但由于她妓女的身份被暴露了,才使得她在同行的人中或不受尊重,或被遗弃。虽然她一直身处是非之中,却保持了善良的天性。由于为露茜接生,达拉斯靠自己的勇敢和善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另外,她还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对保卫法纪联盟,她敢于大胆抗争“我究竟干了什么?”是的,面对不公,她敢于呐喊,敢于对抗; 在影片的最后,面对着自己对于主人公林果的爱,她不知道何去何从。因为她考虑到自己被世人鄙视的身份,认为她不配拥有爱情。她也曾痛苦煎熬过,也曾想放弃过,但在经历了道德的短暂挣扎后,最终,她还是为了拥抱新生活,屡次大胆表达心迹,承认了自己对于林果的爱,并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阻碍了一心想要复仇的林果,成功地争取了自己的幸福,并和林果朝他们的新生活一起驾车远去。当达拉斯考虑到自己的美好的未来时,过往的经历,落后的观念,并没有禁锢住她的思想和选择,相反,她可以勇敢的选择抛弃,去拥抱自己光明的未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但他们所着眼的不是遥远的或者是理想中的未来,而是近期的或者可以较快实现的未来。由于对于未来的渴望,美国人很少做事时向过去看,他们很注重变化,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向着美好发展的,过去则是不重要的。

从上面对于中国电影《黄土地》和《关山飞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跟时间取向两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是两种不同,各具特色的文化道路。

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沿袭至今。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对于伦理道德的维护,都是源于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儒家人性观从天人一体的角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既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目的,显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孟子将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认为尽心即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孟子·离娄上》主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人应顺从于天,顺天道而行,真实而无妄。人类要达到与天道的合一,将天所给予人类的东西保存、扩充,并且最终要发扬光大。因此中国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由于中国文化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内涵丰富,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从“过去”老祖宗的智慧中得到启示,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做出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文化倾向于重视过去的原因。总之,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对于伦理道德的维护,都是源于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然而美国文化不同,美国作为一个新的国家,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所以美国文化讲究人权,美国的社会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追求,美国社会这种对于个人成就的重视导致美国人重未来并立足于未来,另外,他们强调个人价值,认为人的力量无所不能,因此,对于自然,也是无所畏惧,追求用人的力量去征服自然。

4.结语

电影不仅仅是文化的标志,还是文化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可以认为,电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编码,对于电影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而在众多类型电影中,西部片以其特有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一直备受观众的追捧,在电影艺术的殿堂里放射着光芒。对于美国而言,可以说西部片贯穿了美国电影史,西部片的发展史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更为胜者,西部片也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美国社会历史的变化都能在西部片中找到它的影子。而在中国广袤无垠的西部,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古朴而原始的民族风情永远都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更是为很多电影创作者提供对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与阐释。因此,中国的西部片犹如一幅流淌着当代意识反映着区域文化心理的西部画卷,叙述着中国的民族“寓言”。本文通过对中国的《黄土地》和美国的《关山飞渡》两部经典西部电影的分析,给我们欣赏电影提供了一些启示:电影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播使者的功能。因此,对于电影的赏析,我们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对于剧情,人物,表现手法的差异层面的关注,更主要的是留心分析电影背后隐藏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的不同,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汉杰.《西部精神:中国西部片之魂》,西部电影,1986(1).

[2]刘深辑.《香港:<黄土地>冲击波》,当代电影,1984(5).

[3]刘天明.《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一<老井>》导演创作谈,电影艺术,1987(12).

[4]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的回顾与前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5]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二十年》,电影艺术,2004(2).

[6]古石.《关于美国西部片》,西部电影,1985(2).

[7]何春耕.《中西电影文化的一种表征——西部片<关山飞渡>和<双旗镇刀客>审美特征比较》,唐都学刊,2004(2).

[8]李伟.《美国西部影片与中国西部影片之比较》, 唐都学刊,2003(2).

[9]张娟.从经典的西部片看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以《原野奇侠》和《午时时分》为例,电影文学,2008(11).

[10]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4(8).

[1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北京电影出版社,1982(5).

[12]唐峰.《试比较中国西部电影与美国西部片的不同》——以《老井》和《关山飞渡》为例.

猜你喜欢

西部片关山黄土地
关山雪里红
《黄土地》画报
关山萧和墓驼车出行图研究
不忘黄土地
从黄土地走来
亲不够的黄土地
关山情
一场西部片的拍摄现场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西部片里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