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导主体思想下高中生物史学课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2014-12-13丁成霞

关键词:光合作用课件概念

丁成霞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31-02

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今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倡导,在教学中强调要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应结合实际创设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就在这种新的教学形势下诞生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相关的研究实践表明,它是一种较为适合我国教育现实状况的教学模式。本文是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指导下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相结合归纳出来的关于高中生物史学课的有效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

【具体模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认真阅读、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答辩——引导总结、得出结论——巩固练习,知识迁移。

【详细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播放视频、动画,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从听觉、视觉等多种角度调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积极进入所设情境中,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主题。

二、认真阅读、自主探究(7分钟)

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认真阅读科学发现史,结合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每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大体经过。期望学生不仅能从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熏陶。

三、提出问题、深入思考(3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具有悬念性、针对性、趣味性,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老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多样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合作交流、讨论答辩(17分钟)

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讨论围绕老师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提出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不断进行巡回检查、督促、指导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小组或全班性的引导、指导或提示,以促使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

讨论交流后各小组代表围绕问题进行答辩,老师应注意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竞争性。

五、引导总结、得出结论(3分钟)

对于在问题讨论活动中各小组得出的结论,老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将概念归纳完整。

六、巩固练习、知识迁移(7分钟)

利用课件或学案组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将概念知识迁移的问题。将学生新接受的信息与原有信息紧密联系,构建出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吸收、理解及消化。

课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参加到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设计实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概念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概念深化到实践中。

【案例】

问题式教学模式案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绿色植物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长成参天大树的视频,并同时提问:动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由摄食所获得的食物提供,我们知道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得能量维持生长发育。那么光合作用这一生命活动又是由谁发现的呢?老师从视觉角度引导学生进入所设情景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真阅读、自主探究(7分钟)

老师提示学生以时间为主线,认真阅读教材上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史料,再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经典实验。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出问题、深入思考(3分钟)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实验一:柳树实验

1.植物增加的重量和土壤减少的重量是怎样的关系?

2.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植物——蜡烛——小白鼠实验

1.是谁提出了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有关呢?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光条件实验

英格豪斯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四:淀粉实验

1.萨克斯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什么?

2.为什么在实验中要将一片叶子半边曝光半边遮光处理?这种处理方式采用了哪种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五:水绵光照实验

1.恩格尔曼选用水绵的巧妙之处有哪些?

2.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产物?

四、合作交流、讨论答辩(17分钟)

针对每一个实验,老师提问并播放完课件后,引导全班同学临时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并派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针对讨论的情况及代表的发言及时点评,并将关于每个实验的讨论结果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原料:H2O、CO2

产物:O2、淀粉(糖类)

场所:叶绿体

条件:光照

五、引导总结、得出结论(3分钟)

利用黑板上的关键词作为提示,引导学生从原料、产物、场所及条件四个方面构建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用反应式进行概括,教师帮助学生将概念归纳完整。由学生代表表述概念及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反应方程式:H2O+CO2→(CH2O)+O2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六、巩固练习、知识迁移(7分钟)

利用课件或学案组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光合作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如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将学生新接受的信息与原有信息紧密联系,构建出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吸收、理解消化。

课后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通过实验验证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2.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3.通过实验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否有淀粉、O2。

在设计实验加深对光合作用概念理解的同时,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概念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概念深化到实践中。如老师可以给出相关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调查并撰写科学调查报告。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课件概念
光合作用研究动向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