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研究现状探讨
2014-12-13米良
米良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分别对其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新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教材的使用、教学目标体系、练习设计方法和情景问题设计等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进行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46-02
1.前言
我国从2004年首先在海南、广东、山东和宁夏等4省区开始试行启动新课程改革,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实行了新课改。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在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另外我国的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中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本文在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对新课程教学活动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教学设计实施等主要教学环节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教学依据,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下的教学育人内涵和方法。
2.新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2.1新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2],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对新旧教材不同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处理不够科学。另外还存在教材内容与教辅资料不匹配,学生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少等问题。
2.2新课程理论教学的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共有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需要教师能够准确理解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与教学目标,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是为了促进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中生必学的内容,因此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的编排体系看,不再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采用推理演绎和分析归纳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教材还采用了专题式的教学模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需深入研究教材知识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把握课程规划者与实践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树立服务意识,构建自主、探索和合作的新教学模式。必修与选修模块组合具有各自的结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块”内达标不超标,“块”间衔接一体化和多“本”融合最优化等教学策略[3-6]。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选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7]。
3.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3.1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新课程中实验设计的特点主要是实验形式多样化、化学实验生活化、化学实验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有了新发展[8]。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教学班人数均在70人左右,由于学生班人数较多,有30.7%的学生从未做过探究实验,且实验的开展仍以教师演示为主,操作简单的实验使用率较高,有污染、操作复杂的实验使用率低,不完善的实验成绩评价方式,使得部分学校高层及一线教师的实验教学观念不到位,约有13.6%的学校开展的演示实验还不到规定的10%,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尚没有体验化学实验的机会[9]。
3.2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策略
实验教学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实验教学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实验教学模块,可以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发挥实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8]。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认识需要改变,学校需重视教师的实验教学培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与科学管理,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
4.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4.1 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问题,研究分析,最后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应用打破了“讲解—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探索转变,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10]。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原有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首先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贴着“探究活动”标签的学习不能表明就是在进行探究式教学[1]。
自主性学习[1]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的行为。也有学者提出了以学科作业本为载体的“学本”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听课、认真笔记、及时巩固和反思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活动,但这些都是通过教师实在的教学、坚持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完善总结,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11]。总之,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
4.2 教材使用和教学设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教师是教材内容的生成者、重组者和教学目标的构建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应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合理使用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
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改变审视问题的角度,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展示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够表现出的学业行为,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应该主要考虑学生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及其掌握的水平[13]。在新课程高中化学的改革中,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完善目标体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目标陈述方式,并注意目标的简洁性、全面性、层次性、多样性和生成性,设计和完善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14]。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目前一线教师对教科书中练习设计的主要意见,可以借鉴美国化学教科书Introductory Chemistry(《入门化学》)中练习设计的特点,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时需转变过去的旧观念,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注重练习设计的系统性,改进练习题的编制,变“照书教”为“用书教”[15]。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涉及到化学情景问题的来源主要是教科书、生产生活实际、化学史中的科学方法和教师设计等。另外,高中化学新课程情景问题设计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组合性、递进性、求异性、预测性和探究性的问题[16]。
参考文献:
[1]谢鸿雁.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59-60
[2]李婷.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7-58
[3]杨远芳.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59-61
[4]左香华.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种举措[D].课程改革研讨会获奖论文选登,2005,(12):7-9
[5]王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师论坛,2005,(7):33-36
[6]陆军.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14-15
[7]王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2):137-138
[8]陈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7,(8):57-58
[9]李素霞,苏琼.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实施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1):73-74
[10]马志成,胡秦琼.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学习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9):104-106
[11]狄幼萍.普通高中化学“学本”教学的行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5):77-78
[12]周改英.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生成与使用[D].课程改革研讨会获奖论文选登,2005,(12):1-3
[13]陈献忠.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4,(7):57
[14]何通海.浅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J].化学教学,2006,(4):28-29,44
[15]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1):56-60
[16]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问题设计与类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13-15